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模式探索
2011-07-31范怀昌廖菁李芳平蔡力王海江孟庆贵赖伟冯益身杨崟玺
郑 勇,范怀昌,廖菁,李芳平,蔡力,王海江,孟庆贵,赖伟,冯益身,韩 亮,杨崟玺
(1.成都市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四川 成都 610219;2.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四川 成都 610072;3.成都市双流县卫生局,四川 成都 610200)
在信息化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医院信息化建设已成为每个医院优化工作流程的重点。乡镇卫生院管理信息化也有10多年的历史,东部沿海、中部发达地区规模较大的中心卫生院多拓展了信息化完整度,引进了LIS、PACS,而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的相对规模小,仍以小型HIS为主,少有实现医技信息共享[1]。目前全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多是各自为政,各区域系统繁多,同时医学信息化管理系统更替频繁。因此,探索一种科学的信息化软件构架,集成完善软件功能成为项目组的研究方向。该信息系统力求以患者为主体,以保健对象和卫生信息流为主线,整合各类统计及科技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信息化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文献分析对象为2000~2010年期间经文献、新闻报道信息化建设的相关医院(含乡镇卫生院),实地调研对象为科技部遴选的首批5家小康型乡镇卫生院试点单位中的四家(双流县永安中心卫生院、重庆沙坪区陈家桥中心医院、江苏省昆山市锦溪人民医院、上海松江区小昆山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1.2 研究方法 项目组于2010年1月至2011年7月采用下述方法对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模式进行研究:①文献分析:检索维普、万方、CNKI、Pubmed数据库,同时采用Google、Baidu搜索引擎对目前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进程进行分析梳理;②定性访谈:访谈了四川省和成都市卫生行政部门工作人员及双流县乡镇卫生院院长,收集对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的建议;③专家咨询:采用信函咨询和会议咨询的方式,对卫生信息化、卫生管理等领域的12位专家进行了咨询。
2 结果
2.1 文献分析 综合国内外大都市医院信息化建设轨迹各类资料,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创建各类临床数据库快速准确地获得临床信息;首先采用电子病历(Electronic Medical Record System,EMRS)或健康档案(Electronic Health Record System,EHRS)完整记录临床各类信息,实现基本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linical Decision Support System,CDSS),最大限度地减少医疗错误;第二阶段:把CDSS结合到整个医疗保健卫生服务过程中去,并使用标准的医学词汇来规范医学概念,实现计算机处方输入(Computerised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s,CPOE),具备定量分析错误和方法有效性的基本体系,减少大多数可避免的医疗错误;第三阶段:通过成熟的网络平台技术和模块无缝连接技术,整合MHIS、PACS、LIS、MSRIC 和临床 EBM 决策支持系统(CEBMDSS),广泛采用数据挖掘、疾病追踪与疾病管理等新技术,通过与最新的临床研究科技信息知识库(例如MEDLINE)的无缝接口,提供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的决策支持和针对患者个体的个性化医疗服务(Individually Medical Service);第四阶段:智能化的临床信息系统,即包括基于循证医学的成熟的CEBMDSS和个例医疗效果追踪等系统功能,并且连接到最好的科技医学信息数据库(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系统、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SinoMed)以及其他最新医学研究知识库(例如Uptodate和WebMed等数据库),快速高效地处理各类临床问题(例如医疗并发症),提供个性化的患者信息并在任何地方均可快速获得等。
根据国际医疗机构卫生信息建设的四代模型,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医疗信息系统已经从第一代向第二代迈进,并于2009年基本实现二代信息化。而我国的医疗信息系统还处于初始化第一代建设时期,并开始向第二代迈进的过程。按照中央有关信息化建设的思路,应该是信息化代替工业化,跳跃式发展,因此我们应该以大都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经验为基石,紧跟发达国家卫生信息化的步伐,以小康型乡镇卫生院卫生信息现代化为契机,促进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2.2 实地调研 根据项目组对全国首批5家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中4家信息化建设现状的实地调研,调查单位75%均搭建区域信息化平台,能够实现居民健康信息的共享。具体调查结果见表1。
表1 全国首批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现况
2.3 模式制定
2.3.1 医院信息系统集成组织架构 见图1。以镇卫生院为中心,实现区域信息化的上下传达。三级医疗机构确定权限划分机制、细分功能模块。卫生局协调信息化建设经费落实、制定信息化报送机制、统计下属单位医疗活动及公卫信息、发布区域医疗信息。镇卫生院完善院内信息化集成,实现内部职工权限划分,协调院内常见信息化问题,监管辖区内医疗单位的医疗服务村卫生室、个体门诊负责辖区内居民健康档案初筛、卫生防疫报送等。
图1 医院区域信息系统结构图
2.3.2 基础设施建设 对于区域信息化平台建立,采用B/S架构,卫生局、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三级医疗机构均通过网络版HIS系统实现信息共享,通过权限设置实现卫生局对镇卫生院的信息监管,同时镇卫生院对村卫生室实现技术督察、支持。具体信息平台架构见图2。
图2 三级医疗机构信息共享平台架构
图3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集成建设分期图
2.3.3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集成分期 信息化建设分模块进行,各模块之间形成无缝链接,数据结构统一,在保证前期信息化建设安全、高效、稳定完成的前提下进行系统升级建设。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分期推进医院信息化建设,模式分期建设见图3。I期——基本业务模块构架:建设网络版HIS系统,优先实现门诊医护工作站、电子处方(健康档案)、收费系统、财务系统、住院医护工作站、门诊统筹系统模块。Ⅱ期——个人信息数据共享:建设应在相应模块顺利完成的基础上实现EMRS(住院部及门诊部EMRS)、健康档案、病案管理等模块建设。通过网络版建设,为数据的共享建立基础。Ⅲ期——医技信息集成传输:基于网络版HIS系统的建设,实现医技科信息化建设,构建PACS系统、LIS系统和实现医生工作站与医技科工作站的互动,一方面在医生下达医嘱后医技科可以查询到患者信息、计费情况,另一方面在医技科完成报告后可以传到医生工作站,便于医生查阅、EMRS的书写、会诊数据资料的传送(适合远程会诊咨询需要)。最后根据小康型乡镇的财力及信息化建设投入,逐步实现基于循证医学的智能化临床信息系统的全面实施。建设远程医学信息系统,实现远程教学平台及远程会诊平台的建立,远程信息系统同HIS系统无缝链接,实现患者电子档案的传输,运行流程见图4。Ⅳ期——临床医药信息支持:在医院医疗业务模块集成化完善的同时,构架合理用药诊疗模块,实现临床合理用药信息、临床诊疗指南及相关信息的查询,处方的合理用药审查。
图4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lIS、PACS运行流程
3 讨论
3.1 区域信息平台建设的必然性 目前国内大型医院管理系统多采用C/S架构,通过院内局域网络搭建实现院内医疗信息资源流通的共享,如此建设需要院方投入大量经费用于数据存储服务器购买、标准化机房建设、信息化专技人员的培养等。而小康型乡镇卫生院的功能定位在于提供系统的公共卫生服务与基本医疗保障,承担辖区居民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及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的“六位一体”服务。其作为国家医疗体系的网底,是唯一能够全面而动态的收集、管理居民健康信息的医疗机构,同时对医疗服务市场起到关键的枢纽作用,一方面为患者向上级医院转诊提供支持,另一方面指导下级村卫生室的医疗服务。目前由于各种异构数据库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各医疗机构的信息平台和数据结构都有所不同,只有将这些数据整合到一个平台上,打破相互之间的交流壁垒,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2]。而如此功能的实现必须提供系统的支持系统,而不是单点的局部信息孤岛,必须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构建数据共享的信息平台。另一方面区域信息平台的建设也利于规范各乡镇卫生院的医疗卫生服务,同时区域建设平台也具有相对低成本的优势。
3.2 信息化建设需科学评估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建设需要有一个全面的效益评估,如医院硬件设施、医疗服务量等,根据具体需要进行科学规划,明确建设期数、建设模块重点,而不一味的盲目追求建设难度,导致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的低收益。
小康型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创建应本着低成本、基本功能齐全的原则,分期建设,在前期建设完善的基础上再进行信息化升级。
[1]冯昌琪,刘强,甘华平,等.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新模式研究[J]. 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0,7(2):142.
[2]刘丽,唐松.乡镇卫生院信息化建设模式的探索[J].中国数字医学,2009,4(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