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干预
2011-07-30瞿成伍
瞿成伍
(湖北省黄梅县分路医院 湖北黄梅 435503)
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普通外科收治患者的切口感染情况的回顾性调查分析,筛选出切口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并提出降低临床工作中切口感染发生率的预防措施。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整理我院普通外科2006年1月至2011年1月住院手术患者3736例,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
1.2 研究方法
根据《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患者即可诊断为切口感染病例:(1)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2)深部切口引流出脓液或穿刺抽出脓液。(3)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伴有发热≥38℃,局部有压痛。(4)再次手术探查、组织病理学发现涉及切口脓肿或其他感染证据。(5)临床医师诊断的切口感染。(6)临床诊断基础上,伴随病原学诊断依据,即分泌物培养阳性。(7)排除标准: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调查的资料不全者[3]。
1.3 调查因素
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50岁以下、50及以上),基础疾病,术前抗生素应用,切口分类,手术性质,手术时间,缝线种类共8项指标。通过分析各因素对切口感染率的影响,筛选出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2 结果
2.1 切口感染发生率
本次研究患者总数3736例,其中男2430例,女1306例;年龄最小的患者2个月,最大83岁;发生切口感染的患者113例,感染率为3.02%。
2.2 病原菌检测结果
113例切口感染患者的标准中分离出128株病原菌,患者中26.55%为复数感染。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最高,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本次研究结果表明,普通外科切口感染病原菌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见表1。
3 讨论
3.1 普通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
3.1.1 患者自身因素 年龄因素,本次研究显示,50岁以上患者的切口感染发生率(3.65%)要高于50岁以下患者(1.64%),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老年患者全身各器官功能减退,免疫力较低,使其术后伤口愈合慢,发生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增加。故对老年患者应尽量在其全身状况良好,基础疾病得以较好控制时实施择期手术。糖尿病因素,是公认的切口感染高危因素,本次研究中糖尿病患者的术后切口感染率为10.86%,非糖尿病患者的感染率为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患者全身免疫力低下,高血糖影响炎性细胞向患处迁移,降低成纤维细胞、促进肉芽形成,影响愈合的代谢过程使切口愈合缓慢。
表1 手术切口感染病原菌的构成比
3.1.2 医疗干预因素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其目的是杀灭或抑制手术区域中来自空气、环境及病人自身的细菌,防止初次接种的微生物定居生长,降低术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是防止术后感染所致的严重并发症的关键。但不恰当的使用抗生素非但不能降低手术切口的感染率,反而会促进耐药菌株的形成。
3.2 干预措施
全面普及医院感染知识,学习有关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增强医院感染控制意识。模拟手术程序,规范操作技术,以熟练的操作减少手术室感染。术前尽量改善患者全身情况以提高抵抗能力,控制患者血糖水平;认真做好术前肠道准备,使结肠中细菌数量相对减少;正确脱毛方法,避免不必要备皮。术中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所有接触过器官的纱布和器械用后应立即撤离手术台;手术人员在处理化脓灶或其他有菌部位时,尽量用器械操作,手套一旦污染应立即更换。合理使用抗生素,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应严格把握使用指证、使用时间、抗生素种类,并根据患者的体重或体表面积个性化用药;可选择杀菌力强、对革兰阴性杆菌敏感、不易产生耐药和不良反应的药物。
[1]吴养,杨雪英,吴春辉,等.外科手术切口感染调查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7):758~761.
[2]陈萍,陈伟,刘丁.医院感染学教程[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