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注射剂致不良反应情况分析
2011-07-30刘林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北京100010
刘林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北京 100010)
中药注射剂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中药新剂型,因其起效快、作用迅速,目前已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中药注射剂应用的日益增加,近年来其在临床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的报道也愈来愈多[1],并随着此剂型应用范围的不断扩大而呈上升趋势。中药注射剂所致ADR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对2008—2010年中药注射剂ADR的种类、发生原因及与用药频度(DDDs)的关系进行总结归纳,为临床合理用药和提高用药监测水平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均来源于医院2008—2010年上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药品ADR监测记录,筛选出中药注射剂部分加以分析说明。
1.2 分析方法
以药品的名称、发生频率及该药的用药频度等为指标,采用分类汇总、排序方法进行归纳,用Excel数据处理系统进行处理。限定日剂量(DDD)[2]是指药物达到主要治疗目的时用于成人的平均日剂量,以《新编药物学》规定的日剂量为标准,根据药物主要适应证、剂量、临床用药习惯并结合药品说明书,确定各药DDD值。以药品的总用量除以DDD,求得该药的DDDs[3]。DDDs分析可用于探讨药物在临床中应用的特点和趋势,用于弥补用药金额排序分析方法中因药品价格悬殊造成的不足,药品的DDDs值越高,从侧面可以反映出该药的使用频率越高。
2 结果
2008—2010年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中DDDs排序前7位的药品见表1,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见表2。
3 讨论
3.1 DDDs与ADR的关系
由表1可见,DDDs与中药注射剂ADR存在着一定的关系,DDDs排序前2位中药注射剂的ADR发生次数与其DDDs都较高,舒血宁注射液为我院近2年来使用频度最高的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其ADR累计发生数量也居首位,其次是痰热清注射液等。数据显示,DDDs和ADR的发生呈正比趋势。药品使用频率越高,说明选择倾向越大,ADR发生率也有随之上升的趋势。
表1 2008—2010年发生ADR的中药注射剂中DDDs排序前7位的药品Tab 1 2008-2010 ADR DDDs so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s in the top 7 drugs
表2 ADR累及的器官和(或)系统及临床表现Tab 2 ADR-involved system and(or)organ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
3.2 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2008—2010年该院共向ADR监测中心上报的包括中成药和中药汤剂在内的中药ADR为576例,中药注射剂ADR为76例,占13.19%。在76例中药注射剂ADR中,新发的43例,其中新的、一般的41例,新的、严重的2例,占中药注射剂ADR的56.58%,占所有中药ADR总数的7.47%。通过整理医院ADR数据得知,近半数在静脉滴注30 min内发生,原因是由于注射剂在临床应用时均以液体状态直接注射入人体的组织、血管或器官内,所以吸收较快,特别是静脉注射,药液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因此引发的ADR时间较其他剂型要快[4]。注射剂与口服制剂相比,具有起效更快、作用更强的特点,特别是心脑血管类中药注射剂,更有其他剂型不可替代的优势(如醒脑静注射液)[5]。但2009年中药中引起ADR最多的品种为醒脑静注射液,其ADR特点为:出现时间快(静脉滴注开始后1~20 min);症状紧急且涉及面广(如腰腿痛剧烈、口唇紫绀、胸闷、尿频尿痛伴血压升高、心悸、视物模糊、周身麻木等);立即停药后症状能较快缓解。
3.3 合理用药与ADR的关系
2008—2010年中药注射剂ADR发生次数分别占当年ADR发生次数的9.87%、10.96%和15.03%,呈逐年上升趋势。76例中药注射剂ADR事件中,有1例是联用其他药物所致。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与其他药物联合应用时会发生不同的物理变化或化学反应,易出现如pH改变、色泽加深、产生沉淀或生成其他有害及不溶性微粒而导致ADR的发生。如复方丹参注射液与乳酸环丙沙星配伍后溶液浑浊产生沉淀,与氧氟沙星、培氟沙星配伍产生淡黄色沉淀,这些沉淀不易引起临床注意,使用后容易造成患者输注部位血管阻塞,局部组织发炎,引发过敏,对患者的心肝肾等器官造成损害,引起ADR[6,7]。
另外,76例中药注射剂ADR中虽只有1例属于在外院超剂量用药时导致,但超剂量用药也是ADR发生的诱因之一,不能忽视。据报道,高剂量使用丹参注射液,会导致心动过缓及低血压休克[8]。值得一提的是,婴幼儿尚未发育完全,器官稚嫩,如果超剂量使用后出现ADR[7],极有可能对患者机体造成更严重的损害。
正常情况下,医生的临床诊断是否准确与完整,直接影响临床用药的准确与安全,包括患者的个体差异、病情、是否有过敏史等。老年人中患心脑血管疾病者较多,且年纪大、免疫力低,而ADR反应大多与循环系统有关,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调查发现中药注射剂致ADR主要以皮疹、瘙痒等过敏反应居多,占ADR临床表现所有数据的73.21%。因此提醒临床医生,在用药前需仔细甄别药品的应用范围是否与治疗病症相符,注意患者个体的用药差异,遵循药品说明书的用法用量,提高用药的安全系数。
4 措施
4.1 正确辨证用药,加强用药风险监测
临床医师用药时,如必须使用中药注射剂治疗,需注意参照《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指导原则》,用药前仔细询问过敏史,过敏体质者慎用;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用法与用量、稀释液品种及用量等给药,并在用药的初始30 min内应密切观察患者反应,发现异常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用药风险,避免造成严重损害;应严格按说明书规定的适应证用药,避免非适应证用药(如醒脑静注射液就不适用于高血压、低血糖昏迷等)。
4.2 重视新发ADR
新的和严重的ADR的报告有助于发现临床前研究未发现的ADR,有助于发现严重ADR的发生规律,有助于完善说明书内容及为药品监管部门提供安全用药决策时的参考信息。由于各企业中药注射剂的质量标准不高,地标升国标后,大部分企业质量标准的提升工作又在进行当中,与使用了几十年甚至近百年的药品相比,中药注射剂还很年轻,值得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多加关注。
近年来,2006年的“齐二药”亮菌甲素事件、2007年安徽华源的“欣弗”克林霉素磷酸酯事件等用药安全问题的出现,都是通过ADR的监测得以发现并快速反馈到药品监管部门,从而避免了对更多患者的伤害。药品的生产厂家应加强ADR监测和收集,及时不定期地更新完善药品使用说明书中的适应证和使用注意,使药品说明书能更好地指导临床应用,从而降低用药风险。
总之,药物治疗是医生治病救人的主要手段,药品安全问题已不仅仅是ADR的监测问题,药品风险管理的理念应逐渐渗透到药品监管的各个领域。应在加大中药注射剂安全性知识宣传力度、加强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基础研究、规范中药注射剂的临床使用、重视患者个体差异、加强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评价研究等多方面着手工作,围绕影响中药注射剂安全性问题因素有针对性地开展研究工作,使其真正成为安全、有效的药品[9]。
[1]张惠霞,陈建玉,宋 成.3 41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药物警戒,2006,3(4):232.
[2]匡罗均,宋秀全.药学(中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6-67.
[3]洪晓丹,任 斌,黎曙霞,等.2000—2003年广东省降血脂药利用分析[J].中国药房,2005,16(7):520.
[4]王景红,顾媛媛.我院74例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分析[J].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08,8(1):66.
[5]农志芳,黄兰兰.我院2006年门诊中药注射剂应用分析[J].柳州医学,2007 ,3(20):226.
[6]李文杰,曹 力,李红梅,等.常用中药注射剂与某些药物配伍变化[J].药学实践杂志,2002,20(2):81.
[7]左志燕.我中心门诊中药注射剂不合理用药处方分析[J].中国中医药远程教育,2011,5(114):108.
[8]王丽霞,李 力,陆丽珠,等.中药注射液的安全使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1,21(6):375.
[9]解家凤.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原因及防范对策探讨[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1,1(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