祥云县桑树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措施
2011-07-30杨丽芳
杨丽芳
(祥云县茶桑工作站,云南祥云672100)
蚕桑业已成为祥云县农业、农村的骨干产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随着祥云县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气候异常变化及生态环境恶化,桑树用药选择范围小,导致桑园病虫害种类增多,形态复杂,抗药性增强。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与危害已成为祥云县蚕桑生产中的一大隐患,不仅造成桑叶减产,养蚕数量下降,而且也影响了蚕桑生产的稳定,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1 祥云县自然概况
1.1 地形地貌
祥云县地处云贵高原与横断山脉相接西部,位于东经 100°24′07″~101°02′03″,北纬 25°11′30″~25°52′30″。境内海拔最高为米甸的五顶山3 241 m,最低为鹿鸣乡的高峰岭大河边1 433m,相对高差1 808 m。北接宾川,西北连大理市,西南与弥渡相邻,东北与姚安、大姚接壤,东南与南华相接。境内东西宽62.5 km,南北长74.5 km,总面积2 425 km2。境内海拔高于四邻,地势西北高,东西低,山脉纵横,略成三级阶梯状下降。
1.2 气候
祥云县属北亚热带偏北高原山地季风气候区。干湿分明,境内降水受孟加拉湾暖湿气流影响,西北和东北部降雨较多,年降雨量大于950 mm;东部、南部降雨偏少,年降雨量小于755 mm。降雨时空分布不均,雨季(6~10月)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0%~95%,干季降雨量仅占年降雨量的5%~20%。降雨量年际间变幅小。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差异明显,呈立体气候。东北偏南部暴雨、单点暴雨分布面广而频繁,且强度大。境内历年平均气温14.7℃,平均最高气温20.8℃,平均最低气温9.6℃,极端最高气温31.9℃,极端最低气温-6.5℃。境内全年日照时数为2 030.2~2 623.9 h,占可能日照时数的46%~59%。常年平均辐射总量为130.5~153千卡/cm2,全年光合有效辐射量为 65~73.7千卡/cm2。以祥城坝为例,常年稳定通过0℃的总积温为5 376.3℃,历年各月平均绝对湿度为11.5毫巴。
1.3 土壤
祥云县土壤有棕壤、黄棕壤、红壤、紫壤,以紫壤和红壤土为主,占总面积的80%以上。其中紫壤土面积10.7万hm2,红壤土面积9.7万hm2。
2 桑树主要病虫害
2010年末全县有桑园面积4 841.3 hm2,2011年新植桑园面积352.2 hm2,到目前为止,共有桑园面积5 193.5 hm2。通过全县桑园病虫害监测、调查、统计表明,桑园病害主要是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桑疫病等;桑园虫害主要是红蜘蛛、桑毛虫、野蚕、桑尺蠖、金龟子、桑天牛、黄叶甲等。危害最严重的病害是桑褐斑病、桑里白粉病和桑细菌性芽枯病,危害最严重的虫害是红蜘蛛、桑蓟马和桑粉虱。上述病虫害在全县桑园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给蚕桑生产造成了较大损失。
2.1 桑树病害
2.1.1 桑褐斑病
2.1.1.1 症状
病斑在叶片的正、反面均可发生。病斑中部散布着白色或淡红色粉质块,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及其产生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盘常作环状排列,同一病斑的正、反面都可产生。叶上的多个病斑可相互融合成大病斑。雨水多时,病斑吸水膨胀,导致腐败穿孔或烂叶;气候干燥时,病斑中部往往开裂。此病有时也可在叶柄上发生。发病严重时,偶尔也会侵害生长不良的新梢。
2.1.1.2 病原物
该病病原为桑粘隔孢(Septogloeum mori Bri.et Cav.), 系半知菌亚门真菌。分生孢子盘直径为60~150 um,开始形成于寄主表皮下面,后突破表皮外露。分生孢子梗丛生于分生孢子盘的表面,圆筒形,无色,单胞,大小为2.5~3μm×5~15μm,其上着生分生孢子。分生孢子棒状,两端圆而稍细,有3~5个隔膜,无色,大小为3~4μm×30~50μm。
2.1.1.3 流行特征
病菌主要靠落叶上的分生孢子盘越冬,第2年春季当温、湿度适宜时,分生孢子盘上重新产生分生孢子,被风、雨、昆虫等传播到新生桑叶上引起初侵染。此外,病菌菌丝体也可以在被害梢部的病斑中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
2.1.1.4 发病条件
早春多雨,桑园湿度大,有利于越冬病菌的繁殖、传播和侵入。桑园湿度过大对桑树生长不利,降低其抗病力。水土流失和缺肥会加重褐斑病的发生和危害。抗病性差的桑树发病重。
2.1.2 桑里白粉病
2.1.2.1 症状
多发生于枝条中下部将硬化的叶片或老叶片背面,枝梢及嫩叶受害较轻。发病初期叶背出现圆形白粉状小霉斑,后扩大连片,发病严重时白粉布满叶背,叶面与病斑对应处可见淡黄褐斑,后期白色霉斑中出现黄色小颗粒物,渐由黄变褐,最后变为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闭囊壳。
2.1.2.2 病原
该病病原为桑生球针壳[Phyllactinia morico-la(P.Henn.)Homma],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菌丝体不分枝,纵横交错。菌丝匍匐于叶背,以吸器伸入寄主细胞摄取营养,叶面菌丝垂直长出分生孢子梗,无色,具3~4个隔膜,顶端膨大成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多单生,无色,棍棒状,大小19~26μm×60~86 μm。后期形成闭囊果,扁球形,直径183~283 um,周边具针状附属丝5~18根,有时多至32根。闭囊壳内具子囊9~14个,子囊无色,圆形,基部有短柄,大小25~40μm×60~105μm,内有子囊孢子2~3个。子囊孢子无色或淡黄色,单胞,椭圆形,大小19~26μm×30~49μm。此外,有报道 Uncinu-la moriMiyake称桑钩丝壳,也是该病的病原。
2.1.2.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以闭囊果在桑树干或病叶中越冬,翌年条件适宜时散出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至桑叶上侵入,经8~10 d潜育产生白色病斑,后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侵染,至晚秋形成闭囊壳越冬。发病最适温度22~24℃,相对湿度为30%~100%时孢子均能发芽,以相对湿度70%~80%为最适。条件适宜时,成熟的分生孢子经2 h即发芽,形成菌丝,25℃经72 h又产生分生孢子,一批分生孢子脱落后,隔3~5 h又形成一批。气温低的山区较平地桑园易发病,地下水位低、过于密植或缺钾桑园发病重。
2.1.3 桑疫病
2.1.3.1 症状
桑疫病危害叶片及嫩梢,在叶片上常见点发性的近圆形病斑和多角型病斑。初期病斑为湿润性油渍状,向光透视呈半透明,稍后变为黑褐色。病斑周围的叶肉稍褪色,小斑可连结成大病斑,干枯时病斑中央破裂,严重时叶片大部变黄色,易脱落,或全部变黑褐色而干枯。叶脉、叶柄、新梢被害后,上生暗黑色稍凹陷的细长条斑,常引起该部分畸形生长;叶脉被害叶片显著皱缩。顶芽及嫩叶被害,可全部变黑枯死。枝条被害常见病部有黑色点线状的小病斑和癌肿状病斑。在温暖潮湿的天气,病斑上有微黄色的细菌溢脓。
2.1.3.2 发病条件
桑疫病病菌在枝条和土壤中越冬,次年春暖潮湿时,病菌大量繁殖,并从病斑处溢出黄色溢脓,可由风、雨、昆虫传带或枝条接触传染,土壤中的细菌可借雨水飞溅至枝叶上,引起发病。高温多湿有利于病菌繁殖,风雨侵袭和虫害造成的伤口都有利于病菌侵入,因此,在夏、秋季较易发病,病虫害多、地处风口的桑园发病较重。
2.2 桑树虫害
2.2.1 桑蓟马
2.2.1.1 分类与危害
桑蓟马(Pseudodendrothrips mori Niwa)属缨翅目蓟马科。成虫、若虫都以锉吸式口器刺破叶背和叶柄表皮吸取叶汁。被害部位因失去叶绿素而显白色透明小凹点,不久变褐色,被害叶因失水而提早硬化。夏秋季高温干旱时,虫口密度大,能使整个桑园枝条中上部叶片呈锈褐色,叶质下降,饲蚕效果极差。
2.2.1.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0.8 mm左右,纺锤形,淡黄色,复眼大,暗红色,8节触角淡黄色,2对狭长翅周缘生缨毛。卵肾形,无色透明,长0.02 mm。若虫与成虫相似,体略小,无翅,头小而圆。
2.2.1.3 发生规律
1年发生9~11代,以成虫在禾本科杂草上越冬。4月上中旬越冬成虫迁移到桑树上危害桑叶,并产卵于叶背上,每处1粒,共产50~70粒卵。3月下旬桑树上发生第1代若虫。若虫共4龄,全龄期平均10 d。第1代成虫羽化时正值桑树夏伐,第2代羽化时夏伐桑已萌芽,第3代若虫、成虫期正值梅雨季节,故危害不明显。第5,6代发生在8~9月高温干旱期,虫口数量激增,危害最重。多雨季节可减少桑蓟马发生。该虫在祥云的危害盛期为5~8月。
2.2.2 桑粉虱
2.2.2.1 分类与危害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Kuwana)属同翅目粉虱科。分布较普遍。幼虫吸食中部叶汁,被害叶出现许多黑色斑点,并逐渐枯萎。幼虫分泌蜜汁于下部叶片,常诱发煤烟病,致使被害桑苗及桑树枝梢无健叶。该虫在夏秋季常猖獗成灾,密植桑园和苗圃尤为严重,影响桑树生长及夏秋蚕饲养。该虫食性杂,还危害梅、柿、茶、柳等10多种树木。
2.2.2.2 形态特征
成虫体黄色,雌虫长1.2 mm,雄虫长0.8 mm。体翅均有白粉。头小,球形,复眼黑褐色,肾脏形。触节鞭状7节,第1节小,第3节特大。口器刺吸式。前后翅均乳白色,具1条黄色翅脉。卵0.2mm×0.8mm,圆锥形,初产时乳白色,渐变为黑褐色,有金属光泽。幼虫体长0.25 mm,扁平椭圆形,背面淡黄,有半透明蜡质物覆盖体上。末端背面有乳状突起,两侧排列36根硬毛。蛹长0.8mm,扁平椭圆形,背面乳白色,半透明。
2.2.2.3 发生规律
1年多代,世代重叠。以蛹在落叶上越冬。发生期很长。4月桑树发芽时即发现成虫,9月为发生高峰期,11月少见。卵期3~6 d,幼虫期3~4周,蛹期1周,成虫期3~7 d。
3 发生原因及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1 发生原因
3.1.1 忽视防治关门虫,增加了病虫基数
11月中旬是桑尺蠖、桑毛虫、野蚕、桑螟和部分艾尺蠖幼虫相对集中的时期,此时用菊酯类高效、长效农药治虫,能有效控制来年病虫基数,这是全年防治桑园病虫害的关键时期之一。但生产上蚕农很少用药防治关门虫。而3月中下旬至4月初气温回升后,害虫出蛰活动时间开差较大,防治对象很难兼顾。如桑尺蠖3月中下旬出蛰活动,桑毛虫4月上中旬大量出蛰,艾尺蠖5月上旬开始孵化,野蚕卵从4月上旬到5月下旬陆续孵化,所以春季白条治虫效果比防治关门虫的效果要差得多。
3.1.2 气候变化异常
近几年由于气候异常,冬季气温偏高,春夏季少雨干旱,秋、晚秋阴雨连绵,病虫害越冬存活基数高,导致病虫害的滋生和蔓延。
3.1.3 使用农药不科学
因农户长期、单一使用一种农药,并任意提高用药浓度,造成害虫抗药性增强,治虫成本增加,不但防治效果不明显,还污染了环境,形成恶性循环。
3.1.4 防治体系不健全
祥云县桑园面积大,分布广,涉及千家万户,桑园治虫的喷药时间、方法、技术、药剂品种及浓度等有开差,不同时间喷药防治的桑园就成为不同害虫过渡的最佳场所。因此,目前一家一户的治虫体系是造成防治失时、失效,致使害虫暴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3.1.5 桑树品种抗性差
如祥云县主栽品种湖桑32号、湖桑197号对褐斑病的抗性差,一旦遇到连续阴雨天气极易引起该病的发生流行。
3.2 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3.2.1 预测预报机制不健全
祥云县在20世纪90年代末几乎所有的蚕桑生产乡(镇)都建立了树桑病虫害测报站(点),在桑树病虫害预报与防治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近年来随着机构变动、人员外流、经费不足等原因,除刘厂镇、禾甸镇的测报站运转正常外,其他乡(镇)大多运作艰难,有的已停止了测报工作。
3.2.2 过度依赖化学防治
目前桑树病虫防治主要依赖化学防治,防治过程中存在着盲目用药、随意提高药物浓度、天敌被大量杀死、害虫抗药性增强等问题,从而造成桑树病虫害发生频率增强,新的桑树病虫种类层出不穷,桑树单一病虫危害向多种病虫综合危害发展。
3.2.3 新药剂的筛选处于停滞状态
蚕桑业是种植业和养殖业结合的产业,因此,防治药剂既要对桑树害虫广谱高效,又要保证对蚕儿用叶安全,所以对所用农药十分苛刻。当今农药品种更新速度较快,但适合桑业的农药少之又少。另外,由于蚕业经费的短缺,使得开发与筛选桑树专用农药的工作停滞不前,造成蚕桑业用药品种少、药效差。
3.2.4 对灾害性气候与桑树病虫发生的关系缺乏深入研究
灾害性气候对桑树生长有害,同时气象环境的变化对害虫种群的消长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全年气温偏高、暖冬、连续阴雨等引起害虫基数居高不下。由于对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不够,缺乏应对措施,从而造成蚕业生产损失。
3.2.5 生态系统失衡
近年来随着桑园面积的不断扩大,栽桑养蚕不仅提高了桑农的经济效益,还成为美化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的一大亮点。但是随着蚕桑业的发展,病虫危害与治理的问题变得日益突出,传统化学防治不仅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也对人类的健康构成威胁,严重影响了桑树的绿化美化功能。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建立完善灾害性气候对桑树病虫害发生预警机制
灾害性气候是指由于气候异常或异常气候条件而使桑树生长与养蚕环境遭受危害或破坏,其主要特点:①来势比较突然;②发生频率较高;③受害面广量大。灾害性气候除本身直接危害蚕桑生产外,由于其对环境的改变,使得桑树病虫害的发生也出现了异常。如冬暖,春夏持续干旱,秋、晚秋阴雨绵绵常引发桑树红蜘蛛、褐斑病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为此,蚕业工作者必须关注气候动态,根据中长期气象预报,特别是有可能发生的灾害性气候变化,结合当地桑树病虫调查基数、可能发生的种类,利用蚕业网络及现代信息平台,建立预警发布机制,准备多套防范预案,服务蚕业。
4.2 完善桑树病虫预测预报网络
4.2.1 搭建信息平台,共享资源,指导并服务生产
充分利用病虫测报信息,对桑树病虫灾害性事件实时监测,对暴发性病虫实时监控,快速反应,从容应对。建立害虫发生的预警机制,为防治工作做前期准备。确立主要及优势害虫,科学制定防治阈值。分析气候环境动态,调查害虫发生基数,根据当地桑树病虫档案,对桑园主要害虫进行密切观察、跟踪,掌握其发生动态,确立主要防治对象,兼顾防治其他害虫。桑园中不可能仅有1种害虫发生危害,所以在防治实践中,要以桑园田间虫口复合发生指标来确定防治阈值。
4.2.2 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加强桑园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提高测报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以此抓住最佳防治时期,制定合理的防治方案。规范测报技术,设立专门的蚕桑病虫害测报站,做好蚕桑病虫害的发生期和发生量的预测预报,查清害虫在当地的生活规律,是对害虫实施及时防治的根本保证。应用计算机管理系统,储存大量信息资料,使害虫治理工作朝着定量化、模型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实现预测预报智能化。
4.2.3 建立病虫害防控体系
桑园常发性害虫在全县范围内大致相同,但由于受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发生期有开差(3~5 d),局部地区少发性害虫也时有发生。祥云县根据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技术服务体系的要求,在祥云县建立了桑园病虫害预测预报防控体系。在组织防治中,结合全县蚕桑病虫害情报,及时、准确、科学地指导本乡(镇)蚕桑病虫害防治工作。
4.3 狠抓农业防治
农业防治是综合防治中最基本、最经济、最长效的防治方法,主要是推广抗病品种,夏伐时改剪伐为齐拳剪伐,坚持冬季整株修拳,进行冬翻、夏耕和中耕除草,推广桑园覆草,人工捕捉害虫等,从而减少害虫发生量,减少用药次数,保护天敌,改善生态环境。
4.3.1 选用抗病品种
根据试验观测,农桑8号等桑树良种对褐斑病等桑树病害有较强的抗性,要结合祥云县近年来开展的冬春季桑树品种改良工作,优先选择抗逆性、抗病性强的优良桑品种作为接穗,逐年嫁接改良桑树品种,提高桑树抗病力。
4.3.2 增施有机肥,增强树势
结合桑园冬春管理,多施厩肥、土杂肥、人畜粪尿等各种有机肥,培肥地力,增强树势,提高桑树自身对病虫害的抵抗能力。
4.3.3 加强冬耕管理,清洁桑园,减少越冬病虫源
结合冬耕管理,将桑园内的枯枝落叶、杂草、作物秸秆等杂物收集后彻底翻入表土中,桑条、枯桩、病弱小枝及时运离桑园。对上年病虫害严重的桑园,应将落叶、杂草、枯桩、病虫枝、细弱枝集中烧毁,最大限度地减少越冬病虫源。
4.3.4 加强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桑园生态环境
在桑园田间管理工作中,要做到及时耕锄,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桑树病虫害的栖息场所;做好桑园排灌,增强桑树对病虫害的抗性;避免套种与桑树发生同类病虫害的作物,防止交叉传染。
4.3.5 科学合理采摘桑叶,减少病虫害的传染几率
每季订种养蚕时,要充分考虑桑园管理、气候、用叶时间、蚕种用叶性状等因素,合理订足蚕种,在采养结合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采摘桑叶,防止桑树留叶过多,尽量减少桑树病虫害的传染机会。
4.4 抓住防治重点时期,开展联防联治
祥云县药剂防治重点应抓好以下4个关键时期:(1)11月下旬,晚秋蚕结束,使用高效、长效类农药防治关门虫,主治桑毛虫、桑尺蠖、艾尺蠖、桑螟、野蚕等鳞翅目害虫,压低越冬基数,减轻来年白条治虫压力,这是全年药剂防治的关键措施之一;(2)加强春季防治,春蚕饲养结束后,用杀虫剂、杀菌剂、杀螨剂等混合防治1次;(3)6月下旬,大部分鳞翅目害虫如桑毛虫、桑尺蠖、桑螟、野蚕等第1代或第2代盛孵期或低龄幼虫期,虫口密度往往超过防治指标,用桑宝或桑虫清等中、短效农药防治,从而控制秋季虫口基数;(4)7月底至8月初,使用复配混合药,控制微体害虫和其它鳞翅目害虫的危害。开展联防联治是提高防效的关键,在组织防治中要实行4个统一,即统一防治时间、统一用药品种、统一配制浓度和用量、统一喷药方法和质量。
4.4.1 做好冬春季统防统治
冬春季桑树休眠期是用氧化还原剂药物统防统治桑树病虫害的最佳时期。(1)可在桑树春伐后桑芽萌发前用3~5度的石硫合剂液喷洒树体,能有效杀灭各种越冬病原菌及越冬虫卵;也可用石灰等强碱性药物喷洒覆盖树体,对杀灭越冬病虫源有较好的作用。(2)在晚秋蚕结束后或次年立春前10 d至桑树萌芽开叶前,用高效、高浓度、残效期较长的杀虫剂喷洒树体,对杀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密度有较好的作用,如用90%敌百虫1 000~1 500倍液喷洒树体,对越冬害虫及下年第1代害虫起到触杀和胃毒作用。(3)为防止桑树病虫害的传播蔓延,桑园面积较大的村组和农户,要采取统一时间、统一用药、统一技术、统一标准的防治措施,以提高防治效果(见表1)。
表1 祥云县桑树主要害虫全年防治技术规范
4.4.2 桑树生长期的药剂防治
(1)春蚕结束后,用克螨特1 000~1 500倍液、炔螨特1 000倍液或三氯杀螨醇500~800倍液等防治害虫1~2次,如虫害严重时需增加防治1~2次。(2)桑毛虫、野蚕、桑尺蠖、金龟子、桑天牛、黄叶甲等咀嚼式口器害虫:休眠期用敌百虫800~1 200倍液防治,生长期用敌百虫2 000倍液防治,也可用敌敌畏等触杀或胃毒性农药防治。用药时要注意农药残效期,确保养蚕用叶安全。(3)褐斑病:进入雨季后注意观察桑园,如发现极少数桑叶出现褐色病斑,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药液防治,每隔15~20 d防1次,每年防治4~5次,可达到较好的防治效果。(4)桑细菌病:发病初期可用100单位农用链霉素、300~500单位盐酸土霉素或300~500倍多菌灵药液防治2~3次。
4.4.3 正确掌握防治方法
配制药液时要掌握好剂量,桑园发生多种病虫害时可将几种农药一起配用,但要保证各种农药的剂量;要选择阴天或日光较弱的时间喷药,以免引起药害或降低防治效果;喷洒药物时要认真全面,尽量喷到桑叶背面,对桑园周围杂草、间套种作物也要全面喷药(见表2)。
4.5 规范药剂防治技术,优化用药结构
农药防治是综合防治的必备手段,但过于依赖农药,大量、多次重复使用,势必造成生态失衡,次要害虫暴发,害虫抗药性增强,防效下降。提倡简化防治,规范用药,是现阶段科学用药的重要标志。要针对主要病虫害,从抓住防治适期,调整防治策略,更新用药结构,选择对口农药,实行一药多治和混配兼治等方面规范化学防治技术。要根据不同害虫种类,选用对路农药,严格掌握标准配制浓度。要推广新型桑园专用农药(如桑宝、桑虫清、双效磷、炔螨特等),因多数农药的残效期长,不能随意在桑树上使用,否则极易造成蚕儿大面积中毒。合理用药布局,优化用药结构,要注意交替使用农药品种,减缓害虫抗药性的产生,提高防治效果。
表2 祥云县桑树主要病害全年防治技术规范
5 结束语
防治桑树病虫害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应用生物防治、人工防治、药物防治等综合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使桑树生长健壮,从而达到防治病虫害的目的,促进蚕桑产业发展。
[1]白兴荣,冉瑞法,董占鹏,等.云南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病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098~2101.
[2]黄平,白兴荣,董占鹏,等.中国7省(市)现行主推春用家蚕品种在云南实验室的比较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1,24(3):1157~1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