蚕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
2011-07-30夏跃明
夏跃明
(楚雄农业学校,云南楚雄675000)
在蚕的饲养过程中,及时发现形态不正常蚕、病蚕、弱蚕、小蚕是避免蚕病暴发的重要措施之一。蚕病的诊断可分为外观诊断、解剖诊断和镜检诊断。蚕病的发生和蔓延与蚕儿的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要获得高产优质的蚕茧就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把各种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1 蚕病的诊断
1.1 外观诊断
外观诊断是通过观察蚕的体色、体态、动态、发育及排粪等初步诊断蚕是否感病(见表1)。
1.2 解剖诊断
蚕的解剖诊断是对蚕组织进行解剖观察,并结合所表现的症状诊断蚕病。家蚕4种病毒病的解剖观察诊断见表2,图1~3;家蚕其他蚕病解剖诊断见表3,图4~7。
1.3 镜检诊断
镜检诊断是以蚕的发病症状为依据,制镜片在显微镜下进行样检而诊断出蚕的发病种类的诊断方法。
镜检制片一般取血液制片镜检,或取组织(或尸体)制片镜检,镜检情况见表4。
表1 病蚕与健康蚕的外观诊断
表2 家蚕4种病毒病的解剖观察
图1 质型多角体病(CPV)病蚕中肠与健蚕中肠比较
图2 病毒性软化病(FV)病蚕及中肠症状
图3 脓核病(DNV)的病蚕及中肠症状
2 蚕病综合防治措施
蚕病发生和蔓延与蚕儿体质、病原及环境条件有密切的关系。要获得高产优质的蚕茧就要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蚕病防治方针,把各项防病方法和养蚕技术结合起来,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收到较好的防治效果。
图4 细菌性肠道病的病症
图5 细菌性败血病的病症
图6 白僵病蚕的病症
2.1 严格消毒,杀灭病原,切断传染途径,优化养蚕环境
养蚕生产中危害最重的是传染性蚕病,而其它病害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危害蚕的病原微生物种类多、分布广,如病蚕尸体、吐液、粪便中有大量病原,且这些病原的自然生存力较强,其借助风、雨、空气及人、畜移动等扩散,污染蚕室、蚕具和环境。因此,为了养蚕安全,就必须进行彻底消毒,杀灭病原,杜绝病原在养蚕环境中的存在。
表4 病蚕镜检情况
2.1.1 蚕前全面彻底消毒
养蚕前对蚕室、蚕具进行全面打扫、洗刷,使附着的病原数量减少,并使之暴露,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病原、蚕室条件、消毒范围等)用不同药物对蚕室、蚕具及环境进行彻底消毒。化学药物消毒要求配制浓度准、数量足,保证药物所要求的条件,才能达到较好的消毒效果。
2.1.2 蚕中重点消毒
(1)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做好蚕体、蚕座的防病消毒工作。蚕前消毒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蚕期延长病原不断增加,要加强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座感染。如小蚕期用防病一号或蚕座净消毒,大蚕期每天用新鲜石灰粉或新鲜石灰粉加漂白粉消毒1次。
(2)建立健全经常性的防病卫生制度,把防病工作贯穿在养蚕工作中。养蚕人员在采桑、切桑、给桑前和除沙后要洗手;进出贮桑室要换鞋;蚕室门口设石灰坑,进出蚕室要在石灰上面踏过消毒;未经消毒的蚕具不能带入蚕室使用,采运桑叶的工具和装运蚕沙的工具要严格分开使用。
(3)贮桑室及采桑用具每隔2~3 d用0.5%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定期消毒;除沙时尽量减少灰尘飞扬,除沙后经清扫或地面消毒后才能给桑;蚕沙必须经过堆制充分发酵腐熟后,才能施入桑田或农田;养蚕期间淘汰的弱小蚕、迟眠蚕及发病蚕要及时投入盛有2%石灰水或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的消毒缸内,经浸渍1~2 d后深埋于土中,严禁随便乱丢或饲喂家禽。
2.1.3 蚕后立即进行消毒(回山消毒)
养蚕、采茧结束后会遗留下很多病蚕尸体、蚕沙、烂茧等,要集中力量及时清理和消毒,防止病原散播。
(1)及时消除死蚕、蚕沙、残桑、烂茧,用过的草蔟、稻草、废纸最好立即烧毁或集中起来与蚕沙一起制成堆肥。
(2)采茧后先将所有的蚕室、贮桑室、蚕具、蔟具等用消毒药液喷洒消毒后再进行打扫、清洗,最后将经打扫清洗后的蚕室、蚕具、贮桑室、环境再进行严格认真的消毒。
(3)一些小蚕用具如鸡毛、棉质蚕网、收蚁布、蚕筷等可煮沸0.5 h以上消毒,每批蚕均需消毒。用过的塑料薄膜、塑料防干纸、塑料折蔟等可浸渍消毒。
2.2 加强饲养管理,增强蚕儿体质和抗病力
蚕的生理状态与蚕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蚕抗病力的强弱,一方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另一方面又受饲育条件的影响。因此,应从选用抗病品种和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等方面来提高蚕自身的抗病机能,以达到预防蚕病发生的目的。
2.2.1 合理布局,避免蚕期重叠
要根据各地的具体情况,对全年的养蚕布局作全面安排,要综合考虑气象条件、桑树生长情况、大田作物的种收及劳动力情况,尽量避免与蚕期重叠,以形成比较合理、适合当地具体情况的养蚕布局。
2.2.2 选用抗性品种
选用和推广抗病力强、优质、高产的蚕品种,是夺取蚕茧丰收的基础。因此在生产上要根据养蚕季节的特点和饲养水平,选用适合当地饲养的蚕品种。
2.2.3 实行大、小蚕分养,积极推行小蚕共育
各蚕区应实行小蚕共育,做到专人、专室、专具、专用桑园,可精养细管,容易调节蚕室小气候环境,满足小蚕生长发育最适条件,有利于小蚕发育齐一健壮,从而提高抗病抗逆性。大、小蚕分养可降低小蚕饲育场所受病原菌污染的机会,确保小蚕饲育安全。
2.2.4 加强眠起处理,隔离或淘汰迟眠蚕和弱小蚕
眠蚕和起蚕对不良环境和病原菌的抵抗力弱,要适时做好眠中保护工作和起蚕的饷食消毒工作,并做好对迟眠蚕和弱小蚕的提青分批工作。
2.2.5 良桑饱食,适当稀养
桑叶是蚕的唯一饲料,要求精选良桑,小蚕吃好,大蚕吃饱。做到饱食就眠、适时饷食,使蚕生长发育良好,增强抗病能力。不饲喂黄化叶、蒸热叶以及受农药、废气、烟草等污染的桑叶。
2.2.6 合理调节蚕室内的气候环境
依据蚕的生长发育状况,合理调节蚕室内的温度、湿度、空气等气候环境,以满足蚕的生长发育需要。
2.2.7 适时药物添食
从3龄开始,每龄的第2 d添食1次抗生素,如氯霉素、盐酸诺氟沙星(氟哌酸)、盐酸环丙沙星等。氯霉素添食配比按每5㎏桑叶用人用氯霉素针剂(2 ml、0.25 g)1支加0.5㎏凉开水均匀喷洒桑叶并拌匀后添食。盐酸诺氟沙星添食浓度为每千克凉开水加500 mg盐酸诺氟沙星均匀喷洒10㎏桑叶添食。盐酸环丙沙星添食浓度为每千克凉开水加100mg盐酸环丙沙星均匀喷洒10㎏桑叶添食,其效果优于氯霉素、红霉素。添食对中肠型脓病和脓核病有推迟发病和降低发病率的作用,对细菌性败血病和细菌性胃肠病有较好的预防作用。最好可用红糖水参与添食,一是增加营养,二是冲淡药味利于蚕能充分食桑,达到添食效果。
2.3 防除桑园害虫,避免交叉感染
桑树害虫不仅直接危害桑叶,而且感染疾病的桑虫粪便及尸体可污染桑叶而引起蚕发病。因此,在安全用药的前提下,及时消灭桑园害虫,对被害虫严重污染的桑园,可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喷洒叶面消毒后再采叶喂蚕。
3 蚕病发生后的应急措施
3.1 病毒病应急措施
发现病毒病,应及时清除病蚕,隔离或淘汰弱、小蚕,并每天用新鲜石灰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1~2次,控制蚕座内传染,同时饲喂成熟良桑,加强通风排湿。
3.2 真菌病应急措施
发现真菌病,应清除病蚕,及时用防僵粉进行蚕体、蚕座消毒,并配合勤除沙、加强通风排湿等措施,保持蚕座干燥。
3.3 细菌病应急措施
发现细菌病,应及时清除病蚕及蚕座内的蚕沙。如是败血病或细菌性胃肠病,可添食氯霉素、盐酸诺氟沙星(氟哌酸)、盐酸环丙沙星等抗生素;如是猝倒病,用0.3%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叶面和蚕座、蚕体消毒。
3.4 农药中毒应急措施
发现农药中毒,要查明毒源,隔离毒源。要及时清除蚕座内的毒叶,并加网除沙,饲喂新鲜无毒桑叶并加强通风换气。
[1]中国农业科学研究院蚕业研究所.中国养蚕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00,12.
[2]徐俊良.养蚕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4.
[3]白兴荣,冉瑞法,董占鹏,等.云南不同地区BmNPV对家蚕致病力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0,23(6):2098~2101.
[4]李文学,青学刚,刘俊风,等.家蚕品种871C×872C对BmNPV抗性鉴定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01,24(2):77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