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美术欣赏课教师的错误导向
2011-07-26陈秋华
陈秋华
美术欣赏,本质上是感性与理性统一的复杂的心理活动。欣赏者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审美观等,在对审美客体有所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构成脑中的审美意象,唤起美感。而开设美术欣赏课,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视野,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由于诸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术欣赏课教学不能很好地完成上述教学目标,下面就以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一课为例,谈一谈美术欣赏课中教师的错误导向。
1. 以美术家介绍、作品的文学性解释代替美术作品欣赏。在欣赏达·芬奇《最后的晚餐》时,有的教师在作者身上加大色彩,谈作者在文学、戏剧等方面的成就,谈创作背景,重点描述画面中反映的宗教故事:犹大为了30个金币出卖了耶稣,先知耶稣知道自己受难将至,在晚餐上对他的12个门徒说:“你们当中有一个人出卖了我。”12个门徒随后表现出不同的神情、动作,教师介绍得头头是道,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如果说欣赏作品只是为了这一点,而不能和作品的美术语言、形式、作品的风格、题材等结合起来,那也不是真正的美术欣赏。这一点往往让学生误认为美术欣赏课就是一节历史课,或看图作文课等,这就远远失去了美术欣赏课的意义,忽视了艺术品本身具有的审美功能,从而喧宾夺主。
作品《最后的晚餐》的欣赏,关于作者的生平,可让学生课前通过网络或查阅资料去了解。课堂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体现的整体气势、构图和美感,感知作品的形象、色调等视觉元素的特点,并让学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画面的主要内容介绍是有必要的。通过阐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对探究未知的结果表现出兴趣。我们可以借此打开学生的思路,提升他们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判断力。如从大体上出发,耶稣的一句话之后,门徒们都在讲些或议论些什么?学生们在深思片刻之后,至少可以说出以下几点:表白自己对基督的忠心一我没有,这人到底是谁呢?谁出卖老师就干掉他,别紧张,慢慢来……这时,再设计一系列局部设问:“我没有”的是哪个门徒?说“干掉他”的是谁……当然,学生不一定回答得很理想。这时,教师可以加以指点,与学生共同来完成这项任务。对于耶稣和犹大的介绍,可以根据画面的表现方法,光的明暗处理来介绍,从而达到思想情操上的教育作用。即:画面为了表现耶稣的主导地位,采用了一点透视的方法,透视巧妙地安排在耶稣的眉宇间,把观众的视线引向耶稣。耶稣摊开双手,平静安祥的面容略显悲悯,似乎告诉我们:“能换来美好的世界,我死何惜哉!”体现了耶稣崇高的品德及献身精神。而犹大,只见他脸部在黑暗中,意在他不敢面对光明。由于惊惶失措,身子不由自主地向后倾斜,同时死死抓住钱袋,更增加其形象的阴险与卑劣。两个人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以此使学生获得美的情操的陶冶。同时画家以耶稣身后的光辉与犹大所处的黑暗的比较,也表示出画家的爱憎分明、嫉恶如仇的思想。
最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观察、讨论一下画面的构图方法,教师作文字性总结。即:对称性构图,两边各分两组,各组三人,似散乱却集中,力的分布十分平衡。作者没有按照实际用餐的样子去描写人物,而是让所有的人都坐在桌子的旁边,使画面人物集中,构图完整,更具形式美。
2. 答案唯一的错误导向。欣赏作品时,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提供美术学科中的普遍认识与理解,严格地说是参考性材料,目的是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但同时也是一个误导。如欣赏《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时,有的老师直接向学生叙述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内容、画面格局、技法表现等,由此让学生欣赏,并总结强调作者通过象征真理的耶稣和象征邪恶的犹大之间的戏剧性对比,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看法。这样一来,学生只能沿着老师的思路进行欣赏,而不能很好地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现出来。既然是欣赏课,欣赏的过程中必然有争论。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美术作品也同样,对其理解本无统一的标准。学生通过自己欣赏、分析和讨论,对美术作品必然会见仁见智,产生各种看法或不同的见解。由于学生的经验、认识能力有限,这些看法也许十分幼稚、肤浅或不全面,但只要他们是认真地、真实地感受,教师就应该给予充分的尊重和认可,还可作一些提示或补充。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教学相长,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情感的错误导向。欣赏美术作品始终伴随着欣赏者的情感。如欣赏《最后的晚餐》中各个门徒听到耶稣的话后表现出的不同的动作神情,此段场景,有的老师会津津有味地给学生讲述。讲述的同时也会不由自主地带有个人的感情色彩。这样,就会影响到学生的感情发挥,甚至左右学生的感情,同时也不能让学生更好地发挥想象力。为了避免此种情况出现,教师可以对作品的内容不作过多的评述,更不能带有太浓的个人感情色彩。我们可以客观地引导学生去观察、感受和分析,面对12个门徒的神情动作,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们都在说些什么或是在议论些什么?可以分小组进行讨论。通过思考、讨论,引发出学生的真实情感,从而产生真切的审美体验。
总之,艺术欣赏是一个反复的心理、情感、感性、理性的综合运行的系统。它非朝夕之功,更非老师一讲就懂的,而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自身修养的不断加深,才能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地去追求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过程。人的天性就是追求自由、创造。只有在自由与创造中才能感到欢乐与幸福,才能感到自己存在的价值,才能感到美。在美术欣赏中只有立足全体学生,着眼学生全方位的素质发展,更新观念,适应时代的要求,才能赢得主动,不断提高美术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作者单位 湖南衡阳祁东职业中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