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奇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观察*

2011-07-26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疾病诊断神经性病程

聂 伟

(安徽省淮北市中医医院,安徽淮北 235000)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以反复发作性头痛为特征。近年来,笔者应用一奇散加减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87例,并与单用西药治疗的40例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治疗组87例,男31例,女56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16岁;病程最长13年,最短6个月。对照组40例,男16例,女24例;年龄最大66岁,最小15岁;病程最长16年,最短7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均无显著差异 (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所选127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病人,诊断标准均符合1995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1],并参考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卫生部编写的《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头痛部位多在头部一侧额颞、前额、颠顶,或左或右辗转发作,或全头痛。头痛的性质多为跳痛、刺痛、胀痛、昏痛、隐痛或头痛如裂等。头痛每次发作可持续数分钟、数小时、数天,也有持续数周者。隐袭发病,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应查血常规,测血压,必要时做腰穿、脑电图、经颅多普勒、CT、MRI等检查,以明确头痛的病因,排除器质性病变。

2 方法

2.1 治疗组

中药一奇散加减。基础方:生地、当归、川芎、白芷、防风、香附、炒蒲黄、益母草各15g,半夏、制胆星、橘皮各9g,炙甘草6g,细辛3g。失眠多梦、烦躁易怒者加龙胆草、郁金各9g;伴头晕乏力、短气健忘者加熟地黄、何首乌各24g,党参、茯神各15g;伴有恶心、呕吐者加竹茹15g、生姜9g;头痛较甚,病程日久者加地龙15g,全蝎2条。水煎服,每天1剂,早、晚服用。30d为1个疗程。

2.2 对照组

西药盐酸氟桂利嗪胶囊 (西比灵)10mg,每晚1次,口服;疗程同治疗组。

2.3 统计方法

两样本均数比较用t检验,其他用χ2检验,百分比资料用百分率统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和《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有关头痛病的诊疗标准制定。治愈:头痛消失,各项实验室检查正常;好转:头痛减轻,发作时间缩短或间隔时间延长,实验室检查有改善;未愈:头痛及其他症状无变化。

3.2 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治愈28例,好转43例,未愈16例。对照组治愈8例,好转12例,未愈20例。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比较 (例 (%))

4 讨论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神经内科门诊常见病,以头部一侧或两侧,或头额部、颞部及头枕部间断或同时发作的搏动性疼痛为主的疾病,属中医头风范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多由于神经体液因素导致颅内外血管的异常收缩和扩张而发生。

一奇散出自南宋名医陈沂《素庵医要》,方由生地、当归、川芎、橘皮、白芷、防风、半夏、细辛、南星、甘草、香附、炒蒲黄、益母草组成。原方系为产后因阳实阴虚所致的头痛而设。笔者认为一奇散乃辛甘同用,温凉兼施,可行气活血,祛风化痰,为脏腑并调,三焦同治之良剂,感于陈自明“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及朱丹溪“头痛多主于痰”之论,取一奇散祛风散寒、活血化痰,使“通”则不痛。病程较长,经久不愈者,可加全蝎、地龙、僵蚕等,取虫类搜剔通络止痛之功,多收良效,正如叶天士所言:“久则邪正混处其间,草木不能见效,当以蚁虫疏通逐邪”。本病多因疲劳、精神紧张、抑郁、焦虑、工作压力大等诱因而发作,要求患者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对本病的防治尤其重要。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

[2]孙传兴.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 [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219-229.

猜你喜欢

疾病诊断神经性病程
鼻负压置换治疗对呼吸道合胞病毒肺炎患儿病程及病情的影响
生化检验指标在肝硬化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新生儿科常见疾病诊断编码思路分析
肺功能检查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中的临床意义
产科常见疾病诊断和手术操作编码思路分析
卤米松乳膏联合维生素E乳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疗效分析
毫针深刺治疗神经性耳鸣的疗效分析
枣庄地区小儿支原体肺炎实验室检验结果及流行特点的研究
针灸配合关节腔内注射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不要把神经性皮炎当牛皮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