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
2011-07-24师应来付英俊
师应来,付英俊,苏 波
(1.中南财经政法大学:a.统计与数学学院;b.新华金融保险学院,武汉430074;2湖北中医药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65)
0 引言
城镇化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是世界经济社会发展走向现代化的普遍规律,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经济现象之一。加快推进城镇化是每个国家都在努力研究的课题,也是我国扩大内需,转变发展方向,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发展,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破解“三农”难题的重要突破口。因此,研究城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而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内容。一方面它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对城镇内部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生态环境有着重要作用,是影响城镇发展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另一方面,由于人口城镇化的过程也是区域经济要素随之流动和配置的过程,因此它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区域资源要素的合理有效配置,是区域能否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一般认为,人口城镇化水平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关系,它在城镇化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1 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理论分析
从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来说,城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工业文明的结果和支撑,是落后的农业国向现代化工业国转变的必由之路,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具有现实意义和迫切需要。
从国际的普遍经验来看,城镇化是与人类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世界171个国家(地区)的人类发展指数与城镇化率之间直接呈现出正向关系。在78个高人类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人类发展指数不低于0.8)中,有72个国家(地区)的城镇化率达到50%以上,只有不到10%的高人类发展国家(地区)的城镇化率低于50%。另外,在城镇化率超过60%的77个国家(地区)中,只有两个国家的人类发展水平低于0.7(中等偏下人类发展水平)。从过去200多年国际城镇化的发展进程来看,城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在机会,包括促进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和地区发展的差距,等等。历史经验说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很强的正相关关系。一方面经济发展推动城镇化步伐,另一方面城镇化进程又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两者是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制约的关系。不仅事实证明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各国学者也纷纷用不同的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论证和分析了这种关系存在的原因。其中古典经济学家很早就注意到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密切关系,尤其是对城镇与农村的发展关系有过经典的论述。我们知道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经济学家在关于人口城镇化的一般理论上都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比如区位论,其中包括以杜能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农业区位论、以韦伯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工业区位论以及以克里斯泰勒和廖什为主要代表人物的中心地理论;以刘易斯为创始人的产业结构升级理论,奠定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的基础;由推力——拉力理论,引力理论,城市引力场理论,人口压力理论组成的人口迁移理论,以及霍利提出的迁移生态学理论和阶段理论,等等。
无论是从各国的发展经验来看,还是从经济学家的研究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相关关系。为了验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本文以湖北省作为实证研究的对象。研究城镇化的主要内容——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2 指标的选择及数据的来源
2.1 指标的选择
2.1.1 城镇化
城镇化是非常复杂的社会现象,它总是处在剧烈的经济与社会变动之中,因此,要想准确地测量出在某一时点上某个国家或者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就显得十分棘手。国内外专家就此展开了多方面的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本文则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入手,来衡量湖北省城镇化的程度。
人口城镇化,即城镇人口比重指标,是指以某一地区内的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为其城镇化水平。该指标从地域角度出发来区分定居的人群,反映了人口在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空间分布,相对简单、明了,为各学科所普遍接受,是世界上公认的衡量城镇化水平的权威指标。其计算公式见式(1)所示。
式1中,Y为人口城镇化水平;P为区域总人口;PU为城镇人口;PR为乡村人口。
2.1.2 经济发展水平
所谓经济增长,简单地说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为其人民提供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能力的扩大。具体表现在数量上,通常是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
为了反应经济发展水平,我们通常采用的指标是地区人均生产总值,就业量指标和人均收入水平等。本文希望从多角度验证经济发展水平对城镇化的影响,探讨湖北省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来源,根据理论分析筛选出显著影响城镇化水平的主要经济变量。反映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如下:
(1)湖北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
湖北省地区人均生产总值为湖北省总产出与湖北省总人口的比值,常作为发展经济学中衡量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指标之一,它是人们了解和把握一个地区的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有效工具。该指标用字母“M1”表示。
(2)湖北省人均消费水平
人均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月、年)平均每人占有和享受的物质生活资料和服务的数量。它是一个国家整个经济活动成果的最终体现,也是反映人民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满足程度。该指标用字母“M2”表示。
(3)湖北省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
固定资产投资额是以货币表现的建造和购置固定资产活动的工作量,它是反映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比例关系和使用方向的综合性指标。该指标用字母“M3”表示。
(4)湖北省人均财政收入
财政收入,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实施公共政策和提供公共物品与服务需要而收集的一切资金的总和。①百度百科.财政收入.http//baike.baidu.com/view/70873.htm1,2011-03-28财政收入表现为政府部门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个财政年度)所取得的货币收入,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财力的重要指标。区域人均财政收入即为区域财政收入总和与区域总人口的比值。该指标用字母“M4”表示。
2.2 数据来源
表1 1990~2007年湖北省统计局年鉴部分统计数据表
2.2.1 数据的搜集
考虑到样本数据的实时性、参考性和代表性,本文选择1990~2007年的年度数据作为样本区间。所有搜集的数据均来源于《湖北省统计局年鉴2008》,经整理,见表1所示。
2.2.2 数据的处理
为了得到变量指标相对应的数据,本文利用EXCEL软件,对湖北省统计年鉴2008中得到的统计数据通过式(2)、式(3)、式(4)进行处理计算:
人均财政收入M4=财政收入总额/人口总数(4)
根据以上计算整理结果,见表2所示。
3 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实证分析
3.1 变量间相关性分析
相关系数是变量之间相关程度的指标。相关系数r>0为正相关,r<0为负相关,r=0表示不相关。r的绝对值越大,相关程度越高。本文利用Eviews6.0软件,分析变量Y与M1,M2,M3,M4之间的相关关系,计算出各组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得到其相关系数如表3。
表2 1990~2007年处理后的统计数据表
表3 Y与M的相关系数
表4 多元线性模型的估计
表5 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
由表3可知:人口城镇化水平(Y)与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1)、人均消费水平(M2)、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M3)、人均财产收入(M4)的相关系数均为正值,且都达到了0.85以上,说明它们之间存在着高度的正相关关系。
3.2 回归模型的设定
本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来分析湖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间关系,模型设定如下:
Y=C+β1M1+β2M2+β3M3+β4M4+u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Mi为解释变量,βi为估计参数,C为常数项,u为随机扰动项。利用Eviews6.0软件,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得到如表4回归结果。
回归方程式为:Y=19.69+0.008M1+0.012M3
由回归结果可知,通过选择自变量最优子集的逐步回归方法,最终进入模型的指标有2个,一个是人均地区生产总值(M1),另一个是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M3)。且变量M1和M2的系数估计值都是非常显著的。表明经济变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对城镇化水平有着显著影响。
R2为92%,说明模型能够在92%的程度上解释人口城镇化水平的变化。F统计量为87.5,p值为0.0000,说明回归模型整体非常显著,回归方程可信。DW=1.80,其值接近于2,说明模型不存在自相关。
3.3 格兰杰因果检验
为了进一步研究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探究湖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是否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的关系,需要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我们选取滞后一期,对Y,M1,M3进行格兰杰因果检验。
由表5可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Y与M1之间存在双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Y与M3之间存在单向的格兰杰因果关系,M2是Y的格兰杰原因。
4 结论
通过对湖北省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分析,城镇化水平与人均GDP、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具有较强的相关性,随着湖北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和产值比重的不断提高,湖北省的城镇化程度将在未来不断提高。政府在着力发展经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的同时,应下大力气解决新转为城镇居民的住房、子女入学、工作、社会保障等民生问题.以确保社会的稳定发展。
湖北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确实存在着一种“互相促进、互为因果”关系。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的步伐,城镇化过程促进了经济发展。经济水平的发展要求并促进人口向城镇的集聚,而较高的城镇化水平所直接带来的生产集约化、生活集约化、管理科学化和文教科技的进步等一系列结果促进了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对政府在调控中,协调城镇化步伐与经济发展水平有重要参考价值。
[1] 曹蕾,邱道持,刘力,等.城镇化水平综合测评与城镇用地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30(4).
[2] 陈明星,陆大道,查良松.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国际比较[J].地理研究,2009,28(2).
[3] 杜鹰.我国的城镇化战略及相关政策的研究[J].中国农村经济,2001,(9).
[4] 简新华,何志扬,黄锟.中国城镇化与特色城镇化道路[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5] 柳随年.关于推进城镇化进程若干问题的思考[J].管理世界双月刊,2001(6).
[6] 刘溢海,牛银栓.城镇经济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5.[7]李鑫,王国梁,任鼎.山西省人口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关分析[J].经济研究导报,2009,(26).
[8] 庞皓.计量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10] 卫海英.SPSS10.0 for Windows在经济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3.
[11]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