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的测定
2011-07-24吴焕章
吴焕章
(重庆大学 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 400040)
1 问题的提出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经济增长的果实并没有被全体社会成员所共享。这不仅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初衷,而且损害了社会的公平正义。从1999年开始,中央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和实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凡是有非农户口的城市居民,凡共同生活的家庭成员人均收入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标准的,均可以从当地政府取得基本生活物资帮助。这一保障制度的实施,对于保持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到了极其重大的作用。但是,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具体一些的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两点:
一是保障标准的确定问题,既要能维持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需要,又要避免因标准设置过高而降低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既要让标准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又要考虑财政承受力;既要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又要防止各地在标准的高低上相互攀比。
二是保障对象的资格问题,如何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如何合理平衡收入因数和资产,教育,住房,赡养等非收入因数?如何制定更为合理有效的“分类施保”政策,以避免出现贫困家庭保障不足,相对富裕家庭领取最低生活保障的现象。
目前国内学术界就上述问题定性分析比较多,定量研究尚不多。本文拟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工具,建立计量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定量分析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和保障对象的确定及财政资金分配的问题。
2 模型的基本原理和设定
2.1 宏观分析
2.1.1 “马丁法”对宏观上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
首先,中国人每人每天大约需要2200千卡必需的营养标准,根据这一标准,按照现行国家做法确定食物贫困线,将其记为F。
其次,计算低收入群体的非食物消费支出,在这里可以运用线性回归模型,具体方法如下:
对于贫困人群,假设非食物消费(记为y)主要是受收入(记为I)影响,于是可以建立点变量线性回归模型:
y=β0+β1I+ξ
这里的ξ代表各个随机因素的总和对y的影响,称为随机误差项。根据中心极限定理我们可以认定它服从正态分布,即:
ξ~N(0,σ2)
假设现在有N组观察值:
y=(y1,y2,...,yn)T
I=(I1,I2,...,In)T
则有
yi=β0+β1Ii+ξi(i=1,2,...,N)
写成矩阵形式,有
y=Xβ+ξ
利用最小二乘法可以得到回归系数向量β的估计值为:
故回归模型的解为
在对模型进行检验后,我们可以通过调查,找出家庭收入等于F的家庭,代入回归方程求出他们的非食物消费,然后再求出平均值,将其记为K。最后求出宏观的最低生活保障线,这里记为L,并且L=F+K。
2.1.2 估计国家现有财政差距
中国人口的收入状况呈两头小中间大,即低收入和高收入的人口居少,中等收入人口居多,以全国城镇人口为例,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可以认为没有联系,都可以近似的看作独立随机变量,从宏观上看,应该服从一定参数的正态分布N(μ,σ2)。设:
S2为城镇人口收入的方差,用于估计正态分布总体参数σ2;
为城镇人口平均收入,用于估计正态分布总体参数μ;
I为城镇人口的某段收入;
P为城镇人口总数,描述人口收入状况的概率密度函数为:
分布函数为:
如果我们将最低生活保障线设为L,则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比例将等于f(L),需要给予最低生活保障的人口等于:
ph(h)=f(L)P
虽然国家进行分类施保,不过从宏观上看来,仍就将最低生活保障线的人群的收入补足到最低生活保障线。所以,国家需要提供的财务负担为:
简记为G,但是国家每年能提供的财政补助是有限的,假如为G′,则分类讨论如下:
(1)G′≥G,则说明国家财政补助正好或者过多,这种情况不太符合当前的中国现状。
(2)G′<G,设A为最低生活保障线下没有劳动能力的人占最低生活保障线下人数的比例(A数据难以获得,本文取A为0.15),并设F为最低食物贫困线,于是国家为保障所有最低生活保障人口的食品所应提供的最低资金为:同时国家最低应提供的资金为:Gmin(L)=Geat(F)( )1-A+AG(L)
如果国家提供的资金G′<Gmin(L),则说明国家为社会保障投入的资金太少,无法保证那部分人的生存,这时应该增加投入。如果国家提供的资金G′>Gmin(L),则需要进一步讨论,这时可以求出一个比例系数k.用于调节最低生活保障补助资金的分配。
2.2 微观分析——针对每个家庭的政策
2.2.1 计算人均收入及可用资产折算X1
将资产进行折算是为了防止百万富翁获取最低生活保障这样的事情发生,对于从前较富裕后来突然遭到变故的情况在本文中不加考虑[5]。
部分参数设定如下:
S:家庭住房面积;R:住房折合系数;N:家庭人口数量;Iw:工作收入;I0:非工作收入。
2.2.2 计算非食品方面的人均必需支出X2
E:平均教育支出;Ns:家庭中适龄学生人数;O:家庭中老年人数(65岁以上);
Kn:由家庭规模引起的成本系数(一般来说,家庭规模越大,平均生存成本越小);Co:老年人口人均赡养费用;J:食品,教育,赡养以外的必需支出(房租,衣服,水电等)。
2.2.3 如果X=X1-X2<F,则该家庭是应当给予最低生活保障资助的家庭。理论上应该补足人均生活必需支出与人均实际收入的差额B,于是
B=X1-X2+F
由于受到国家财政的限制,我们并不能一定将补助金定为B。同时,这样也不利于鼓励低收入者的工作积极性。假如直接补足这笔钱,那么,低收入者通过劳动获取的收入越多,他所得到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就越少,从而削弱人们通过劳动去获得收入的动力。基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应根据财政拨款与实际需求的差距,最低生活保障对象有无劳动能力,相应的劳动情况等来进行分类施保。
假设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从政府获得的补助金为H,对于无劳动能力的家庭,我们可以保证能够拿到H=L-X1。对于有工作能力的家庭我们通过一个参数C来具体分析.这时候最低生活保障对象从政府获得的补助金为:
H=F+C(X2-X1),其中,这里ω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不劳动时能够拿到B的百分比。这里参数C的表达式之所以用抛物线是因为当收入接近贫困线的时候,对单位补助的边际效应将递减,因此直线拟合不大科学,所以采用二次曲线拟合。从宏观分析得到的公式:
可以知道ω=k,这样宏观分析和微观分析再次联系起来,实现了宏观和微观的统一。从而可以得到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的总收入为g(X1),则
从上面的式子可以看出来,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只要有劳动能力的人工作了,得到的总收入一定比不劳动或者少劳动多。
2.3 最低生活保障费用在国家和地方财政支出的分配
这里采用阿玛蒂亚·森贫困指数来衡量各个省的贫困程度,并根据各省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划分比例.
S=H[A+(1 -A)Gini]
在上式中S为森贫困指数,H为贫困人口百分比,A为与贫困线相比的绝对收入贫困率,Gini为基尼系数。S仅仅衡量了各省的贫困程度,如果用S的比例直接划分国家的财政拨款,未免有失公平。因此,引入消费价格指数CPI和省人均财政收入T。对于物价高的地区,拨款比例应当越大。S指数越大,说明该省越贫困,拨款比例也应该越大。人均税收越大说明该省可以用于最低生活保障的财政收入越多,因此,国家拨款比例应该相对减小。但考虑到国家鼓励地方发展本地区经济,提高税收,故在模型中采用T的平方根而不是T。
故定义各个省的国家最低生活保障金划分相对比例为:
Pi=对所有省市的Pi求和,然后求出各个省市Pi占该和的百分比,得到最对生活保障金划分的标准化百分比。
3 模型的应用
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数据为2008年)中的数据来进行实证分析。
通过Eviews软件统计分析可以得到:
=220.02+0.3986I
r2=0.999519
该模型在0.0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通过预算标准法可以求的2008年的食物贫困线F=3181.10元。代入模型可以求到最低生活保障线L为4649.11元。
表1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基本情况
表2 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支出基本情况
通过表1所示的2008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基本情况可以得到=18257.19,我们将该值作为μ的值,通过样本方差可以估计得到σ=11676.62。
2008年全国城镇人口为60667万人。故可以得到:
ph(h)=f(L)P=3820.02(万人)G(L)=490.05(亿)
G′=393.4(亿)Geat(F)=325.62(亿)Gmin(L)=350.29(亿)K=0.3085
根据统计年鉴可以得出,2008年全国人均居住面积为28.9平方米/年,全国人均年住房开销为345.05元。房屋折合系数:R=345.06/28.9=11.94元/平方米*年。2008年平均每个小孩年最低教育开销标准:E=1718.68元/年.Co老年人赡养费数据难以获得,这里取1200元/年。对于Kn根据亚洲开发银行的扶贫政策,成年人的比率为1,家中其他人和儿童比率为0.6.J取全国最贫困的5%的人均值,即J=1972.85元/年。
4 结论和政策建议
该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切入点着手,在宏观上解决了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的确定问题和中央财政地方财政支出在最低生活保障中的资金分摊问题;在微观上合理的处理了“应保尽保”和“分类施保”问题,对不同情况的困难户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的发放。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懒汉现象和百万富翁拿低保的现象。该模型所用方法简洁,便于在具体操作中实施,可供有关部门在制定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时参考。
[1] Rowntree,B.S.Poverty-a Study of Town Life[M].London:Macmillan,1901.
[2] Ravallion,Martin.Poverty Comparisions,Fundamentals of Pure and Applied Economics Volume 56,Char[M].Switzerland:Harwood Academic Publishers,1994.
[3] Townsend,Peter.Poverty in the United Kingdom[M].Allen Lane:London,1979.
[4] 王志标,阿玛蒂亚·森贫困思想的述评[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05,(3).
[5] 张从军,孙春燕等.经济应用模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6] 马新文,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与方法述评[J].国外社会科学,2008,(2).
[7] 张浩淼.中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国际视野下的分析、比较与展望[C].第三届中国社会保障论坛,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