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社会保障综合评价研究

2011-07-24丛日玉

统计与决策 2011年22期
关键词: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丛日玉,张 凤

(成都信息工程学院 统计学院,成都 610103)

0 引言

长期以来,众多学者在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研究方法方面作出了有益贡献。杨少华和蔡启奋(2000)利用22个相对指标,采用综合加权指数法对社会保障指标体系进行评估;曹信邦(2006)设计了政府社会保障绩效总体概况、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评估指标体系,采用综合评分法,客观反映政府社会保障绩效的总体状况。舒晓惠等(2006)不但构建反映社会保障主要方面的4个子系统,还增加了社会效应子系统,并介绍了改进的功效系数法和主成分综合法。靳刘蕊(2007)从一个新的角度构建能反映社会保障制度的内涵、功能目标、经济效应、基金的运营以及社会成员对社会保障制度的满意度等方面的一个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进行了研究。薛在兴(2008)考虑了社会保障总水平、负担水平和待遇水平,构建了反映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体系。张平(2010)构建了社会保障总体概况、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和社会福利4方面,根据28个指标的实际值和标准值,进行人为主观赋权进行综合分析。

综合众多文献,早期学者主要定性探讨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极少进行定量分析;近期一些学者虽进行定量分析,但利用主观赋权的方法研究单一对象社会保障实现水平的居多,进行多指标多对象的研究很少。因此,本文首先采用时间序列数据纵向单指标分析我国的社会保障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一个比较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采用2009年31省市自治区的评价指标数据,利用客观赋权的因子分析方法,进行不同地区的横向多指标综合评价。

1 社会保障的单指标纵横对比分析

1.1 社会保障概况分析

1998~2009 年,社会保障支出由595.63亿元增为7606.68亿元,年递增47.12%,全国31省市自治区平均社会保障支出也由19.21亿元增为253.29亿元,其中,2009年的社会保障支出地区平均差异118.94亿元。同时,全国人均社会保障支出为596.37元,诸如上海、北京、天津、重庆等近60%的地区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1998年以来,我国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年平均比重为10.45%,2001年最高接近12%,然后逐年下降,总体上比重过低,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这种财政支出结构极其不合理。而2005年美国就达到了30.43%,德国68.97%,俄罗斯联邦33.96%,韩国12.68%。同时,与国民经济的协调性差,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平均比重就更低仅为1.96%,一直都在2%这个低水平徘徊,同比欧盟各国的比重都高达20%左右。

1.2 社会保险分析

(1)社会保险覆盖率分析

社会保险法规定,社会保险对象为全体劳动者,因此社会保险覆盖率,应该为某一时点参加社会保险的人数与总人数中的经济活动人口数之比。一般来说,参加社会保障人数越多,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就越大,发挥的作用就越大,越能保证社会公平。理论上该指标应达到100%才能保障人民的生活稳定。但由于我国农村劳动人口较多,致使社会保险覆盖率不高,截止2009年末,我国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的覆盖率依次为30%、52%、16%、19%、14%,与100%的标准值相差甚远。

(2)社会保险基金分析

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和总支出1989~2009年,年平均增长均约为26%。其中,基本养老和失业保险年均增长24%。从1993年开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年均增长最快高达63%,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也以33%和37%的年均增长速度在高速发展。

从社会保险基金的收入结构上看,社保基金的资金来源主要靠保险费,2009年保险费收入占绝大部分约为85.79%,保险基金的运营和管理欠缺,效率低下,利息收入仅占2.18%,社保基金收益率低,自成立至2010年,年均投资收益率仅为9.17%。

同时从社会保险基金的运营状况可以看出,2009年社会保险基金年结余率为24.64%,社会保险基金累计结余率为54.84%。从历年来看,总体上社会保险基金年结余率在1998年创历史最低为-0.89%,基金年收入少于支出13.8亿元,进入21世纪后都是稳步增长的。

1.3 社会救济分析

社会救济压力重大。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平均标准的一般水平为244元/月人,全国各地区平均差距为71元/月人;农村人均最低生活保障线救济费的平均水平为60元/人,全国各地区平均差距为24元/人;每万人农村社会救济费和自然灾害救济费的平均水平为83元,全国各地区平均差距为35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正在以55.0%的年均增长速度迅速增加,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则以1.2%的年均增长速度稳步上升。

1.4 社会福利分析

目前我国的社会福利发展还非常薄弱,2007~2009年,社会福利支出在以19%的高增速在增加,但由于基数较低,总量并不是很大,占财政总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就更低了。2005~2009年,收养机构的床位数和年末收养人数以16%和18%增速在增加,且后者增速高于前者2个百分点,今后如果不加大投入,这种差距就会越来越大且最终会造成硬件短缺。

1.5 社会效应分析

由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从1987年开始均逐年下降,随着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人口死亡率从1983年的6.90‰开始波动下降,2003年至最低点为6.40‰,后迅速上升,意味着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这样的人口结构给社会保障事业开展带来了巨大压力。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人们得到的医疗卫生保健保障在缓慢提高,但是水平仍然很低。虽医师和病床的人口密度在不断加大,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和每千人口医院和卫生院床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17人和2.02张逐渐增长到2009年的1.75人和3.06张。但我国现在的水平还不及与其他国家倒退10年的水平,2000时美国就达到了2.2人和3.5张,德国3.3人和9.1张,俄罗斯联邦4.2人和10.9张,韩国1.3人和6.1张。

随着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总体上,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初中入学率、高中入学率都在逐年上升,只有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波动较大,说明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进程并不是很平稳。但与高收入国家仍然存在一定差距,2005年时,美国就达到了82.7%,韩国89.9%,欧盟国家也在65%左右,我国2009年仅为76%。

2 社会保障综合评价统计指标体系的构建

社会保障体系是指社会保障各个有机构成部分系统的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总体。因此,为了综合反映社会保障的各个部分,遵循系统性、可比性和可行性的原则,建立了反映社会保障发展总量和质量的如下指标体系(表1)。

表1 我国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3 基于因子分析的31省市自治区社会保障综合评价

3.1 因子分析方法简介

一般常用的综合评价方法有综合评分法、综合指数法、模糊评价法、层次分析法、变异系数法、主成分或因子分析法等。其中,前四种方法涉及到评价指标权重的人为设定,有些还涉及到指标标准值的人为设定,一般都是由领域内的专家经过研究,设定比较客观和具有经济意义的权重和标准;变异系数法虽然排除了人为赋权的因素,利用各个指标的标准差系数与平均标准差系数之比作为权重,但是没有考虑到各个指标间的信息重叠性;因子分析法则既不需要主观设定权重和标准。还会排除信息的重叠。因此,本文选用因子分析法。即从原有众多的变量中综合出少量具有代表意义的因子变量,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即将相关比较密切的几个变量归在同一类中,每一类变量就成为一个因子,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

3.2 实证分析

针对2009年31省市自治区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20个指标数据,利用五个因子分析提取了87%原始数据的信息。第一主因子F1反映“五险”的覆盖率、卫生医疗保健效应和城市社会低保情况;第二主因子F2反映农村社会救济和社会保障概况的信息;第三主因子F3反映住房效应和社会服务发展情况:第四主因子F4反映社会保障的教育和人口效应以及社会保险基金的财务状况;第五主因子F5反映社会保障的社会稳定效应。采用回归法得五个主因子的得分,以调整后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重,得到各地区社会保障综合因子得分,可以得到以下分析。

在F1方面,上海和天津分别以3.61和1.95遥遥领先。如把两地作为第一层次。从第3到第9位为第二层次(F1>0),依次是新疆、辽宁、北京、黑龙江、广东、海南、吉林。第一、二层次的差距明显,说明它们的社会保险和城市社会救济存在较大差异。自第10位起全部归入第三层次(F1<=0),中西部的省份都在此层(新疆除外),但东部的江苏、山东、浙江、福建和河北也在其中。这说明社会保障发展不仅包括社会保险覆盖和城市社会救济情况还受其他因素影响。在F2方面,位居前12位(F2>0)的省份依次是青海、西藏、内蒙古、甘肃、上海、云南、陕西、新疆、贵州、北京、宁夏、重庆,其中10个都是西部的,而北京和上海也在此层。可以看出北京和上海在社会保障概况的投入以及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方面做的很好,而其他10各地区则在农村社会救济方面做的突出一些。

在F3、F4、F5方面,北京、浙江、上海、浙江、福建和江苏位居前5位,均为东部沿海城市,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比较高,所以社会保障的总体效应都很好,反之位居后5的主要是西北、东北和东南地区,住房、人口、教育、稳定等社会效应很差。

从综合得分的角度来看,位居前12位(F>0)的省份有2/3是东部的,尤其是位居前4的北京、上海、天津、广东;位居后5的是湖北、河南、湖南、安徽4个中部地区和贵州1个西部地区,主要是这些地区的失业率都非常高,社会稳定效应太差。在公因子得分上来看,上海虽然总分位居第2,但是F5上位居第31,广东总分位居第4,但是F2位居30,F3、F4也是在第20左右。说明社会保障发展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之间以及地区内部各省之间呈多种不平衡。

4 结论

(1)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起步较晚,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总体水平较低,与世界平均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更逊于发达国家水平。

(2)就国际对比而言,我国社会保障事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总体上缺乏协调性,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太低。同时,社会保障及卫生医疗保健和教育效应仍然总体偏低,2009年我国财政支出中,三者支出仅占30%,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甚远。2005年美国、德国、俄罗斯联盟就分别高达57%、88%、47%。

(3)社会保险方面,其一,社会保障覆盖面还不够宽,覆盖率总体上偏低,各地区差异更大;其二,社会保险基金的营运管理缺乏,基金的投资收益过低,保险基金的筹集困难;其三,由于失业率问题,失业保险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4)社会救济和福利的压力不断加大。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逐渐减少,会加大城市社会救济的压力。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问题,给社会福利等工作带来很大的困难。

(5)社会保障发展在东、中、西部间不平衡,东部明显好于中西部。

(6)东、中、西部内的地区间不平衡,北京、上海、天津、广东四省显高于其他东部地区;中部山西和江西处于中等,而其余四省则位居后列;西部则分化较轻。

以上这些问题都有赖于我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在今后加强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得以逐步解决。从而使得社会保障投入全面均衡,提升社会保障的发展。

[1] 张平.构建我国社会保障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社会保障,2010,(07).

[2] 靳刘蕊.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综合评价研究[J].经济问题,2007,(12).

[3] 舒晓惠,刘建平.社会保障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方法[J].统计与决策,2006,(11).

[4] 薛在兴.中国社会保障水平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2).

[5] 杨少华,蔡启奋.城市社会保障统计与评估指标体系之研究[J].中国统计,2000,(10).

[6] 曹信邦.政府社会保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06,(7).

猜你喜欢

社会保险社会保障指标体系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保障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坚持就业优先 推进社会保障全覆盖
媒体募捐永远成不了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