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2011-07-24王娟娟

统计与决策 2011年22期
关键词:西藏民族旅游

王娟娟

(兰州商学院 经贸学院,兰州 730020)

民族是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地域、经济生活和心理素质等的人的群体,民族传统文化则是一个民族长期发展的历史产物,不仅沉淀着一个民族已有的文化创造和文明成果,还蕴含着民族走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文化基因,其潜在模式维护着社会成员共有的基本价值和道德规范。在我国西部地区,民族文化资源极为深厚,通过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业,西部民族地区已获得丰厚收益。然而,现行开发利用模式能否保障区域源于文化资源的收益持续性获得,值得深思。笔者以西藏为例,运用层次分析法评价现行利用模式下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潜力,针对评价结果,借助文化的民族凝聚力和价值取向同心力,培育微观经济主体的市场经济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组织制度建设,实现民族文化资源的持续开发利用。

1 指标体系的构建

民族文化资源价值的体现途径是多元化的,旅游业是重要途径之一。就旅游产业发展潜力而言,它是一个开放的、相互影响的、综合的概念,更多地依赖于资源开发潜力的大小,为了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资源开发潜力与区域旅游业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笔者以西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为总目标层,选取旅游产业经济发展、旅游市场系统、旅游环境、社会文化等四个次级指标为准则层,相应选取三级指标,构建指标体系(见表1)。

2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

2.1 方法介绍

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萨迪(Saaty T L)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是一种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是将决策者对复合系统的决策思维过程模型化、数量化的过程。它改变了以往最优化技术只能处理定量分析问题的传统观念,率先进入了长期滞留在定性分析水平上的许多科学研究的领地,提供了对非定量事件作定量分析的简便方法。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绩效评估指标权重,能较大提高绩效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并通过计算机编程可将复杂的矩阵计算轻易地实现,可以提高绩效评估效率,减少主观因素的干扰,从而为绩效指标权重的确定找到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且符合整体、综合、最优的系统思想。

表1 西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2.2 基本步骤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一般分为三层,最上面为目标层,最下面为方案层,中间是准则层或指标层(见表1)。

(2)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设某层有n个因素,x={x1,x2,…,xn},两两因素比较它们对上一层某一准则的影响程度,确定在该层中相对于某一准则所占的比重,比较时取1~9尺度(见表2)。

aij表示第i个因素相对于第j个因素的比较结果,则

A为成对比较矩阵。

(3)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单排序是确定下层各因素对上层某因素影响程度的过程,一般用权值(wi)来表示。

表2 A-F判断矩阵及其含义

随机一致性指标:

表3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的参照系数表

(4)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层次总排序就是确定某层所有因素对于总目标相对重要的排序权值过程。为方便分析,引入一致性比率CR,时,认为层次总排序通过一致性检验。

2.3 计算结果

依据以上理论说明,利用Mathpro软件计算结果如表4:

以上矩阵结果表明,在旅游经济发展指标、旅游市场系统指标、社会文化指标以及旅游环境指标中,权重最大的是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指标比重最大,对旅游产业的发展影响最大。

表5说明,在旅游经济发展指标中,投资收益比指标影响最大为0.4874,其次是旅游产业收入占GDP比率,影响最小的是旅游比。

表6说明,在旅游市场系统指标中,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机构数量指标影响最大为0.6,国内旅游人数比和国外旅游人数比影响一致为0.2。

表7说明,在社会文化指标层,旅游制度与政策和旅游品牌知名度的影响较大为0.4286。

表8中,旅游环境指标层中,旅游地的环境率、森林覆盖率和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影响一致,都为0.3333。

2.4 评价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对于研究西藏民族文化资源开发潜力,指标层比重最大的有四个基本因素,分别是旅游服务及基础设施机构数量(0.6),旅游投资收益比(0.4874),旅游制度与政策和旅游品牌知名度的影响较大为(0.4286)。而在准则层指标中,旅游市场体系指标(0.3844)与社会文化指标(0.3909)两个因素所占比重较大,而旅游经济发展指标(0.1976)与旅游环境指标(0.0271)相对较小。

表4 准则层判断矩阵

表5 旅游经济发展指标层

表6 旅游市场系统指标层

表7 社会文化指标层

3 建议思考

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在西藏经济社会中居于重要地位,借助旅游业的平台,资源优势正在转化成西藏的经济收益。然而,长期的开发利用已经给西藏民族文化带来诸多负面效应,例如,外来文化使藏民族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震荡,古朴的民风在趋利的经济动机下悄然改变,传统民俗活动商业气息日益浓重,甚至对宗教祭祀活动进行世俗化开发,催化民族文化精神内核的变异,削弱了文化资源的个性、神秘性和稀缺性,直接威胁着资源开发利用的持续性。立足民族文化资源利用现状和综合开发潜力,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必须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才能持续拥有区域资源优势。

(1)推行“保护性开发”模式

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真性是吸引大量游客涌入的关键,有效保护这一特质是区域持续性获益的保证。近年来,学者们构思了民族文化资源“保护性开发”的诸多模式,如生态博物馆模式、民族生态旅游村模式和文化保护区模式等,试图解决民族文化资源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正如生态环境一样,西藏的人文景观也极为独特脆弱,如布达拉宫、大昭寺等,若能将游客规模控制在这些景点的承载力范围内,不仅能保证经济收益,还能实现资源的持续性开发利用。

表8 旅游环境指标层

表9 西藏民族文化资源综合开发评价

(2)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

西藏的高原自然景观与生态人文资源浑然一体,很多民族文化资源已达到世界级别。然而,在开发利用实践中,西藏仍以“外延式”为主,很多资源的文化内涵尚未挖掘出来,为了充分展现民族文化资源的原真性,以保护性开发为原则,以人为本,实施“内涵式”发展战略极为必要。立足西藏文化资源现状,应当与其他资源有机整合,实现自然、人文、社会等资源的全面综合深度利用,规避文化资源相互冲突,同时,可以充分发挥文化力作用,不加修饰得真实展示资源的民族文化内涵,使人们真切领略藏文化。当然,深度开发民族文化资源还可以推进西藏人文资源精品化、提高资源附加值,逐渐形成竞争力极强的特色化民族文化资源品牌。

(3)提升从业人员素质

依存资源优势而生的旅游业是一个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从业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强弱。立足区域实际,规模过小、素质低下的人才队伍现状已成为包括西藏在内的很多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桎梏。为提高民族文化资源的附加值,提升从业人员素质,打造高品质的人才队伍,成为当务之急。一方面,应提高内部管理能力,主要涉及制度创新、学习创新等能力,另一方面,调整优化人员知识结构,广泛吸纳旅游、管理、社会学、历史学、宗教学和人类学等专业人才,真正将充分了解文化内涵落到实处。这不仅依赖于地方政府更新理念,与科研院所有目的性的联合培养适宜人才,还寄望于旅游培训的市场化、产业化和网络化,提高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地区旅游业的市场竞争力。

(4)打造文化旅游品牌

西藏的民族文化资源独特、丰富、奇异,是发展旅游业的绝对优势。然而,长期以来,忽略品牌培育的“外延式”开发利用模式使资源收益与资源品质不匹配,源于很多精品资源的收益远低于其真实价值,这不利于西藏文化资源知名度的提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也不利于生态文化旅游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加强。立足西藏实际,应科学合理地制订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利用规划;突出民族特色,树立品牌理念;把握市场发展趋势,多维度整合相关资源;明确保护与开发之间协调发展的“度”,强化文化旅游产品与民族文化资源之间的内在联系等等。唯此,才能打造竞争力较强的文化资源品牌,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品质。

(5)培育特色文化体验

藏民族特色、藏传佛教等文化资源向来被人们神往,若要充分展示其特质,就需组织特色文化体验活动,通过参与其中,使人们了解藏区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和深刻内涵,这是传统走马观灯式的旅游观光方式所不能及的。在民俗文化方面,可以组织游客参观藏区人们的生产生活活动。在宗教文化方面,通过向游客详细介绍寺庙建筑风格、宗教艺术魅力和藏传佛教外在超越价值等,使人们在获得思想启迪、人生感悟的同时,在精神层面了解宗教。在生态文化方面,通过引导游客深入了解神山圣湖的神话传说、藏民族的神山圣湖观和绕转习俗等,认识和理解藏民族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理念和生态实践,从而激发人们保护自然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此外,还可通过入住设施相对完善的藏式小院,满足游客对藏民族文化切身体验需求。

(6)加强区域合作

民族文化资源具有较强的区域性,但是并非严格受限于地区行政区划,一般而言,毗邻地区的文化同构性很强,通过区域合作,施行多样化、国际化的市场营销方式,能够大幅提升民族文化资源的市场占有率和盈利能力。与西藏文化资源同构性较强的地区首先是青海,作为青藏铁路沿线重要的两大藏区文化资源聚集区,如果青藏两地以特色文化资源为依托,实施资源互补与共享战略,择优开发精品人文资源,提升旅游的参与性、知识性,形成生态、探险、民族风情和宗教朝觐等特色文化体验活动,不仅有利于营造两地互惠互利的双赢格局,还能发挥“扩散效应”对西部其他地区甚至更广泛区域起辐射带动作用,借助垄断性文化资源体系,从而形成青藏高原生态人文旅游圈。其次,西藏还能与西南六省区合作开发,通过优化开发利用结构、完善服务设施和生产高品质旅游产品等途径,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文化资源开发投入产出经济化。

[1] 王美红,孙根年,康国栋.中国旅游LR-NS-FA空间错位组合矩阵分析[J].人文地理,2009,(4).

[2] 李昕.全球化视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J].东岳论丛,2010,(8).

[3] 朱普选.西藏旅游开发中的民族文化及其保护[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4).

[4] 王有宁,赵丽艳,刘峰贵,周海儒,熊勤学.青藏地区区域旅游联动开发机理与模式[J].经济地理,2009,(5).

[5] 西藏自治区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西藏调查总队.西藏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0.

猜你喜欢

西藏民族旅游
都是西藏的“错”
我们的民族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一个人的西藏
旅游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西藏:存在与虚无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