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为而治”与人性化管理

2011-07-24史树生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1年12期
关键词:无为而治部属孟子

史树生

《老子》的核心思想是“无为”。这个“无为”不是消极的等待,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要积极的去把握事物的客观规律,去正确的引导它,使它得到一个正常的发展。

古语说“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意思是说最高的领导者应该是无为的,但负责具体事物的大臣应该是有为的。无为对于一个领导者来说,是主导的无为,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领导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在现代管理中有积极的意义。

管理只有合乎人性,只有顺乎人性的要求,才能达到管理者希望达到的境界。人都是喜欢自由的。梁启超在参透“无为”的意境后,将其解释为“别管他”。他说“俗语别管他”,文言即是“无为”。

“别管他”好像与“管理”两个字有点不沾边,是的,但我们别忘了“管理”后面还有一个“理”字,不要管他,却不能不理他。“理”是什么?“理”是孟子当年所说的“敬”,孟子说“有礼者敬人”,希望所有管理者都应该“看得起”(敬)员工。

既然管理者应该以看得起部属为出发点,那么,管理者便不应该只重自己的权威,一心只满足自己的权力欲;而是应该运用老子的“无为”管理,因为“无为”才是最合理的“看得起部属”的人性表现。

当然,“无为”不等于“一事不做”,什么事情都不做,哪里能够“无不为”?再说,人是天生要动的,做事情合乎人性,管理者什么事情都不做,等于违背了自己的人性,如果真是一事不做,那又何必要这个管理者?

管理者应该做的是“放手支持员工去做事”。员工的“有为”,正是管理者的“无不为”。那么,怎么放手支持员工去做事呢?最好的方式就是看得起他,相信他可以做得很好,所以正确的态度即是“别管他”,但是更重要的是下面一句话:“要好好理他!”

管理者敬重员工,员工便会爱岗敬业,各尽其职,其结果便是整体绩效的提高,而不至于像个人英雄主义者独断专行那样,竭尽全力也只能发挥一个人的智能。

一般说来,凡是员工能够做得好的工作,管理者都不应该去做,否则便不符合“分层负责”的精神,也不符合“分工专职”的原理。如果遇到另一种情况,管理者则应挺身而出,拿出办法来,把事情做好。那就是当下属不能做或者做不好某件事的时候,这时下属由于自己做不好或不会做,自然乐意接受指导和协助,接受命令就不会有所抗拒,这能无形中显示出管理者的权威。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管理者怎样判断员工能不能做,愿意不愿意做?假如判断错误,岂不纵容了员工的懒惰行为?

孟子教给人们的办法是用“不得已”来解决这个难题,他说:“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不是别人不会说,更不是我比别人说得更好,而是此时此地,别人都不愿意说,我不得以才说的!这种古道热肠,正是一种道德上的责任感,我们称之为使命感,或者道德勇气。

庄子更进一步,把孟子的幸酸苦涩,化之于形。他说:“无门无毒,一宅而寓于不得已,则几矣。”一个人不走门路,不刻意营求,心灵凝聚而处理事情寄托于不得已,这样便是合乎人性的做法。他又说:“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矣!”管理者必须顺应事物的自然而悠游自适,寄托于不得已而蓄养心灵的和谐,才是最好的表现。

庄子所说的自然,重在“自”字。万物有其各自的性,必须顺性自由发展,以求各得其所,千万不要添加人为的伪,否则便不自然。管理者主观上绝对不能有“有为”的欲望,更不能把员工的成就当成自己的成就。

孟子和庄子所处的时代,当然不如现代这么自由。人力的因素也远不及现代。在物质生活日趋获得改善、追求自由越趋强烈的情况下,管理者更需要无为而治,亦即非不得已,不亲自动手。任何行动,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才能体现“无为”的宗旨。

老子说:“明王之治,功盖天下,而似不自已。”管理者如果能够抱持“不得已”的心态,那么,就是自己的功盖天下,也会看得好像与自己毫不相干。这种“不与部属争功”的素养,正是“无为而治”的基础。

“无为而治”的现代标准,表现在“团队内的人员,都能够自发自动去努力达成目标”。自动化是现代管理的目标,但是世界上到现在为止,只有生产自动化、程序自动化、办公自动化,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讲到人力自动化。我们先哲的思想“无为而治”,却早已指明“无为”便是“自动化”,“无为无不为”则是人力自动化的具体表现。

现代化的管理,必须以人性为基础,视人为人,完成人力自动化,亦即达成现代化的“无为而治”。

“无为而治”是一种高层次的管理手段,只有参透其中奥妙者,才能运用自如。那些无法忍受平淡,不能抛却名利的人,是一辈子也达不到“无为”的境界的。

猜你喜欢

无为而治部属孟子
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部属单位、部属高校安全生产工作视频会议
磨刀不误砍柴工
“无为而治”引领下的班级自主管理
论“清单式管理”:现代治理改革重要标志之一
沟通的七大金句与禁语
任务分配以“现状+20%”最佳
教部属自动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