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财政政策对民营资本的挤出效应研究
2011-07-22陈敬慧
陈敬慧
财政政策是一项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积极的财政政策能扩大总需求,但是也会对民营资本产生挤出效应。挤出效应作为财政政策的一种外部性,有其产生的机制和表现的特征。本文分析了近年来中国积极的财政政策对民营经济的挤出效应,并提出应对措施。
一、挤出效应概述
(一)挤出效应原理
所谓挤出效应,是指政府支出增加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由于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政府势必通过向企业、居民和商业银行借款来维持财政支出,这会引起借贷成本上升和借贷资金需求上的竞争,导致民间部门支出减少,从而使财政支出的扩张部分部分或完全无效。
(二)挤出效应的几种途径
1.政府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出售政府债券来为其支出筹资。政府以这种方式筹集资金,相当于收回流动性。在纯市场经济状态下,如果货币供给不变,市场流动性减少,利率会升高。利率上升会减少私人投资,这就是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
2.政府通过增加税收来为其支出筹资。当政府税收增加时,私人收入会减少,进而引起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减少,引起了挤出效应。
3.当经济实现了充分就业时,政府支出增加会引起价格总水平上升,价格总水平上升会引起私人消费和私人投资的减少,引起挤出效应。
4.私人部门在政府支出增加的情况下,会产生悲观的预期,从而减少投资。
5.开放经济中,如果一国实行固定利率,政府支出增加导致本国物价水平上升,从而使本国商品在世界市场上竞争力减弱,从而出口下降,进而私人投资减少。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挤出效应实证分析
第一,由于我国目前的利率并没有完全市场化,政府支出的增长并没有引起利率水平的上升,民间投资的成本没有增加。事实上,从1995年起,在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实行了扩张的货币政策,市场的货币供给量不断增加。2008年,面对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国采取双松政策,即财政货币双扩张的政策。截止到2010年年底,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已经达到72.59万亿人民币,如此过多的货币供给使得利率水平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引起宏观经济学意义上的挤出效应,即并不存在积极财政政策通过市场利率途径挤压民间投资的状况。
第二,由于在我国每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个体和私人经济投资占的比重仍比较小,截止到2007年,民营资本占全社会总投资的比重才达到37.7%,即使利率水平上升了,对总体的投资规模影响也不大。
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并没有直接证据表明挤出效应的存在。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中,又确实存在着挤出效应。
2008年以来,政府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在投资项目有限或项目准备不足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为了自身利益到中央抢项目,从而挤占了一部分民营资本准备投资的项目。政府作为投资主体,运用财政资金投入基本建设,这必然排挤私人资本进入该领域。同时大规模信贷资金与政府财政资金配套,必然导致国有商业银行减少对私人资本的信贷量。现实经济中,我国大规模建设项目基本由国有控股企业承担,国有商业银行大量的贷款资金也基本贷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因此导致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资金匮乏。
另外,政府财政支出主要来源于税收,根据“李嘉图等价原理”,债务最终也要靠税收来偿还。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的后果就是此后企业必然要承担更多的税收负担。从长期看,这会降低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因此,从实证角度看,积极的财政政策的确对我国民营资金产生了挤出效应。
三、应对挤出效应的措施建议
(一)政府应对挤出效应的政策建议
1.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方向要一致,避免政策本身的内耗和效应的抵消。扩张性的财政政策一方面要求扩大政府支出(目前表现为发行国债),同时要求政府减税,并且努力增加居民的收入。紧缩性的财政政策要求减少政府支出,同时增加政府的税收。这个基本的政策组合不能颠倒。
2.优化私人资本的投资环境。政府应采取措施鼓励民间私人资本投资,扩大民间投资规模,消除现有投资领域对私人资本的限制。修改立法允许私人资本入股国有企业,尤其是国有垄断行业,既能为国有企业筹建资金,又能拓宽私人资本的投资渠道。
3.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一是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当商业银行不能根据贷款项目风险状况灵活调整利率而必须按法定利率放贷时,在面临较大风险项目或企业时,放贷意愿减弱。反之,如果能在某些股份制银行进行贷款利率浮动试点,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则会增强商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意愿。
(二)民营企业应对挤出效应的措施建议
1.苦练内功
当前由美国次级贷危机引发的肆虐全球的金融危机尚未平息,全球市场疲软,国际贸易减少,外汇市场动荡,民营资本的投资面临不确定性风险。再加上我国政府实施的积极的财政政策而引发的挤出效应,民营资本缺少有效的投资渠道。在当前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必须严格遵循谨慎的原则。在没有合适的投资机会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把资本用于本企业的发展。可以把资本用于人才储备、培训本企业员工、招聘高新技术和高级管理人才,为将来投资环境好转时做好人才储备;可以把资本用于本企业的自主创新,投入资金搞好研发工作;趁着金融危机,高技术设备价格较低,企业把资本用于购买先进的高技术设备。“磨刀不误砍柴工”,民营资本应该抓住机遇,苦练内功,为将来发展壮大打好基础。
2.进入垄断行业
2010年,中国出台的《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重点任务就是消除民间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障碍。民营经济参与垄断产业的建设和运营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民营资本进入垄断行业不仅可以解决垄断产业资金的供应者,而且还可以解决其资本的有效利用。民营企业可以利用直接竞争、重组产权、特许经营权、管理合同、BOT(建设-经营-转让)、产业投资基金和项目融资等方式,直接和间接进入垄断产业。
3.出国兼并
2008年以来,中国民营资本在采矿业、汽车制造业、IT产业、服务业和清洁技术产业等领域,都有引人注目的海外并购案例。当前国内投资环境并不理想的状况下,一些实力较强、资金较为充裕的民营企业应该走出国门,实施跨国兼并。目前,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使得国外众多企业陷入困境,这为民营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良机,能以较低价格买下海外资产。在符合民营企业既定的战略条件下,通过跨国并购,既能迅速实现自身的发展壮大,又能有效利用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