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甸跨境长途卡车司机高危性行为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1-07-21张苗云王国隆李双花薛皓铭
邓 玲,张苗云,王国隆,李双花,薛皓铭,朵 林,4
(1.云南省中澳艾滋病亚洲区域项目办,云南 昆明 650228; 2.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防艾局,云南 瑞丽 678600;3.云南省德宏州瑞丽市检验检疫局,云南 瑞丽 678600;4.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
云南省瑞丽市三面与缅甸毗邻,有姐告、畹町两个国家级口岸,姐告口岸为中缅间最大的陆路口岸,每年约有 2500名缅甸籍长途卡车司机跨境在中方货场装货。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UNAIDS)技术指南文件认为:长途卡车司机是与流动有关的主要职业人群之一, 而流动人口为 HIV 传播的高危人群,在 HIV 从高危人群到普通人群传播中起到桥梁作用[1],流动或迁移期所处环境和可能行为增加了艾滋病易感性及与艾滋病有关的危险性[2],本研究从缅甸籍跨境长途卡车司机流动情况、高危性行为情况及影响因素入手,为针对此跨境人群干预提供依据。
1 对象及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中澳项目点瑞丽市姐告口岸大型物流中心“驾驶员之家”为平台,以2009年4月~6月入境的缅甸籍长途卡车司机为调查对象(剔除既往HIV阳性人员),进行整群抽样调查。
1.2 调查方法和内容
征得被调查人员知情同意后,采用项目设计并经预实验、专家咨询法修正后的现场调查问卷,由经培训的缅甸华裔外展人员用缅甸语进行调查,内容包括人口学特征、艾滋病基本知识、流动情况、流动途中的高危性行为、接受的服务等。用Epidata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血样采集、运输、HIV检测 按照全国艾滋病检测技术规范操作。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此次共调查缅甸籍长卡司机427人,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小为19岁,最大为61岁,平均年龄为34.57岁;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 289人(67.7%);已婚 273人(64.0%),未婚152人(35.6%)。其中15人检测为HIV阳性,HIV阳性检出率为3.5%。
2.2 跨境流动情况
长卡司机中从事跨境长途客货运工作时间 1年~5年的占40.5%, 6年~10年的占31.9%,10年以上的占27.6%;每年往返中缅13次~24次占55.8%,见表1;平均每次在中国境内停留6.3,见表2。
2.3 途中性行为情况
最近三次客运途中及在家期间有257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与妻子、固定性伙伴发生性行为的占 95%(n=257),与妻子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明显低于固定性伴及临时性伴,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3。
表1 调查对象客货运往返中缅频次
表2 调查对象平均每次客货运在中国境内停留天数
表3 最近三次客货运、在家期间(包括在中国、缅甸期间)发生性行为使用安全套情况
2.4 高危性行为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发现,不同年龄、婚姻状况及从事跨境客货运工作时间的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时安全套的使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4。
表4 调查对象最近一次性行为安全套使用情况的单因素分析
3 讨论及建议
本次调查对象文化程度低,已婚人员占多数,最近三次客运途中及在家期间有257人发生过性行为,其中与妻子及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的有243人,占95%,而在与妻子发生性行为时,每次都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仅占1.45%,明显低于与固定性伴、临时性伴发生性行为时的安全套使用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针对跨境长途卡司机干预时,建议相关部门在创建适宜长途卡车司机性行为干预平台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的同时,可考虑开发适宜性伴干预活动的缅甸语宣传材料,通过一对一、群体干预、同伴教育等方式加大行为干预力度,尽量避免配偶暴露于易感艾滋病环境中。此外,考虑到剔除既往HIV阳性人员后,进行整群抽样调查条件下缅甸长途卡车司机感染率仍为3.5%,结合访谈发现仅有个别司机注射吸毒,研究对象过低的吸毒高危行为的真实性有待进一步调查及探讨,但有效控制艾滋病在跨境长途卡车司机及其性伴中传僠和蔓延仍十分重要。
本次调查中还发现,从事中缅跨境长途客货运1年以上、10年以下的司机占到72.4%,每月往返中国1次~3次占86%,平均每次在中国境内停留6.3天,可见,缅甸跨境长途卡车司机从事跨境客货运时间长,往返频繁、在中国境内停留时间长。人口流动是HIV/ AIDS 传播的重要社会因素,只有把降低危险性的努力和降低易感性的行动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加有效预防与控制HIV/ AIDS的快速传播[3],因此,针对长途卡车司机跨境流动,建议中缅两国政府应对跨境防艾、合作共赢达成认识,通过中缅双边跨境会议,探讨建立双边合作机制,共同开展在云南省的缅甸籍长途卡车司机干预工作,为缅甸建立类似的干预点提供技术帮助;遏制中缅边境地区艾滋病的传播和蔓延,保障两国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1]周建波,张秀军,孙业桓.中国流动人口性病/ 艾滋病的流行现状及预防控制[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06,33(6):425-428
[2]The Joint United Nations Programme on HIV/ AIDS. Population Mobility and AIDS[M].Geneva :UNAIDS,2001:5-10.
[3]冯友德.流动人口HIV/ AIDS 干预模式研究[J].预防医学情报杂志,2005,(1):8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