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沙酮门诊HIV感染者配偶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
2011-07-21常亚萍李俊峰
常亚萍,李俊峰,齐 威,范 群,朵 林
(1.云南省第二人民医院,云南 昆明 650021;2.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天津 300011)
卫生部通报我国艾滋病疫情及防治工作情况时指出,性传播已成为艾滋病主要的传播途径。历年报告病例中异性传播所占比例呈现上升趋势,从 2006年的30.6%上升到 2009年的47.1%。在异性传播中,约 1/3为配偶间性传播[1]。因此控制家庭中配偶间的性传播成为了预防艾滋病转播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云南省针对HIV感染者的配偶开展了一系列健康教育工作,提高了他们对艾滋病的认识和正确处理疾病的能力。本研究通过问卷对云南省美沙酮门诊HIV阳性受治者的配偶进行调查,掌握HIV阳性者的配偶对艾滋病的知晓情况、行为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以便能够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艾滋病在家庭内部的传播。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云南省13个美沙酮门诊受治者中所有HIV阳性人员的配偶或固定性伴。调查对象均获得了口头知情同意。
1.2 调查方法
采用自拟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的人口学特征、高危行为、艾滋病知识以及获得艾滋病相关服务情况进行调查。血清学检测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1+2型进行HIV初筛,之后采用免疫印迹法进行确认。获得有效问卷及血清学结果对象共107名。
1.3 统计学分析
对整理后的调查问卷资料,采用Excel 2003建立数据库,采取单录入并随机抽取 10%进行核查。使用SPSS11.5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人口学特点
107名研究对象均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57岁,平均年龄为35.3±7.9岁;89.7%为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从地理分布来看,44.9%来自德宏州的三个门诊;15.9%来自文山州的三个门诊;12.2%来自临沧地区的两个门诊;7.5%来自曲靖市麒麟区门诊;6.5%来自开远市门诊;5.6%来自大理市门诊;来自昆明市五华区和晋宁县门诊的各占 3.7%。从民族分布来看,51.4%为汉族,31.8%为傣族,4.7%为回族,2.8%为景颇族,苗、壮、彝族均各占 1.9%,其他民族占 3.6%。从职业分布来看,53.3%务农,34.6%无业,5.6%为个体经营者,其他行业占6.5%。
从研究对象与美沙酮门诊HIV阳性受治者的婚姻关系来看,77.6%为结婚,22.4%为同居。60.7%的研究对象有1~2名小孩,孩子年龄为半岁至32岁不等。29.0%有过1次~3次流产史,56.1%否认自己有过流产史,15.0%拒答。70.1%否认曾有过妇科病症状;在出现过妇科病症状者中,60.7%选择到私人诊所或自己买药进行治疗。
2.2 美沙酮HIV阳性者的情况
吸毒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为30年,平均11.5±6.7年。参加美沙酮治疗时间最短为2天,最长为3年,平均为1.5±0.9年。
2.3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及影响因素
107名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总知晓情况90.7%(总知晓情况按照国家监督评估框架标准,以8个艾滋病相关知识问题答对 6题者为知晓),全部知晓者 66人,占61.7%。八个调查题目中有三题回答正确率较低:一个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 HIV(78.5%);保持一个未感染HIV的性伴能降低HIV传播的风险(85.0%);蚊虫叮咬不会传播HIV(85.0%),见表1。
表1 107名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通过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的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年龄、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等一般情况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的影响不存在统计学意义。文山州的三个门诊与其它地州的门诊相比,知识知晓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是否接受过安全套免费发放服务,是否接受过性病/艾滋病免费咨询服务的知识知晓率有统计学差异,见表2。
2.4 调查对象的HIV检测结果及高危行为
91.6 %曾经接受过HIV检测,87.9%选择将结果告知配偶。此次研究对不能提供最近三个月内HIV检测结果者进行了HIV血清学检测,107名研究对象均为阴性。有34.6%本身也是美沙酮门诊在治人员,29.9%曾有过注射吸毒行为,3人(2.8%)承认自己目前仍有注射吸毒行为,其中2 人注射频率超过一天一次,报告都使用新针具。67.3%报告最近一个月有性行为,其中72.2%每次性行为都使用安全套,68.1%最近一次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从事商业性服务者有3人(占2.8%),其中1人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
表2 107名研究对象艾滋病知识相关因素的卡方检验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可知,HIV感染者配偶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普遍较高,总知晓情况为 90.7%。69.2%的调查对象(完全答对第2至8题者)知道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并能正确回答传播艾滋病的高危行为,提示美沙酮门诊对艾滋病家庭成员的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这对预防艾滋病在家庭内的传播有相当重要的意义。
调查对象对对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的全部知晓率为76.6%(完全答对第2至6题者),低于张传排等[2]报道的农村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对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的认知率(89%)。有四个艾滋病知识点的知晓率在 90%以上。“保持一个未感染HIV的性伴能降低HIV传播的风险”的正确率为 85%。由于对此问题的认知可直接影响到在家庭内艾滋病经性途径传播的危险程度,且有3名被调查者报告曾有过临时性伴,提示应针对这个问题加强教育,改变调查对象的态度和行为。被调查者对蚊虫叮咬及与病人吃饭等艾滋病非传播途径认识程度分别为 88%和85%,高于张传排等的报道(分别为81%和79%)。如果对其认识不足,容易导致在与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接触时产生恐惧心理,进而产生歧视和偏见。“看上去健康的人有可能携带 HIV”答对率最低(78.5%),但高于张传排等的研究(53.8%)[2]。
在本研究中,有18.7%的研究对象对配偶HIV阳性的状况不知情,这对防止艾滋病在家庭内部传播是非常不利的。同时也说明调查对象对传播途径知识的需求,今后应针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存在的偏差,加大对人们日常生活行为密切相关知识及传播途径的宣传教育工作,让人们认识到艾滋病是可以预防的,消除恐慌心理,消除普通人和患者之间的隔阂,给艾滋病患者以更多的关爱,这也有利于我国的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提高。
被调查者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与“是否接受过安全套免费发放的服务”“是否接受过性病/艾滋病免费咨询的服务”有显著性关联,提示加强培训教育,并提供免费安全套,提供性病/艾滋病免费咨询的服务等实际行动,是提高对艾滋病知识的认知程度相关因素。同时,调查结果也显示,并非所有HIV阳性配偶都接受过完备的艾滋病相关教育及服务,提示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更深层次更广泛地进行健康教育。
答对6题以下的研究对象教育程度也较低,均为初中及以下,职业大多为务农或无业,但统计学分析知晓程度与这些因素无显著性差异,考虑可能与样本量较小有关。
由于吸毒人群的特殊性,更加倾向于在相同群体中找对象。本研究中,有的调查对象本身也是美沙酮门诊服药人员,部分人员还存在偷吸、共用针具的情况,再加上与阳性配偶间性行为传播的危险因素;另外,被调查者中还没有HIV感染者,故此可能对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我们的研究结果,在此研究结果应用于其他地区时应谨慎。
目前正确使用安全套是预防艾滋病经性传播的最好方法[3],同时,女性由于生理上的特点更易感染艾滋病,如果性生活过程中不使用安全套,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男性的2倍~3倍[4],再加上单阳家庭的特殊性,因此建议加大对安全套预防艾滋病传播知识的宣传,并扩大安全套免费发放的范围和数量,特别是对男性感染者,促使其主动使用安全套,保护好女性健康者,切断艾滋病家庭内性传播途径。
[1]陈素良,赵宏儒,张玉琪,等.未知情家庭艾滋病传播回顾性定群研究[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7):790-791.
[2]张传排,朱 伟.农村艾滋病单阳家庭配偶艾滋病知识、行为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66(8):562-564.
[3]叶蓉蓉,倪进东,金 伟,等.已婚农村妇女安全套使用现状及影响因素[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1):20-21.
[4]叶蓉蓉.农村妇女艾滋病知识及安全套使用率的调查[D].安徽:安徽医科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