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哈工大:与共和国共成长

2011-07-20李新美

军工文化 2011年7期
关键词:哈工大航天机器人

■ 李新美

哈工大:与共和国共成长

■ 李新美

浩瀚的夜空中,一颗被命名为“哈工大星”的行星熠熠生辉。共和国永远不会忘记绕月探测工程总设计师、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孙家栋,总指挥栾恩杰,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副总指挥胡世祥,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总经理马兴瑞,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总经理许达哲,“神舟七号”飞船系统总指挥尚志……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哈工大走过与新中国相伴的风雨历程,又是怎样的力量成就了哈工大今日的辉煌。当你走进这所具有90余年历史的全国著名高等学府,就会豁然领悟,是镌刻在哈工大人内心深处的对祖国的那份忠诚。1950年,成为全国学习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和经验的两所大学之一,1954年成为国家确定的首批6所重点院校之一,1984年成为国家“七五”、“八五”期间重点建设的15所院校之一,1996年成为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所院校之一,1999年位列国家“985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9所大学之一。

为了祖国的需要毅然调整

1958年9月15日,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总书记、国务院副总理的邓小平亲临哈工大视察,作出重要指示:“大厂大校要关心国家命运,高等学校要成为突破科学技术的基石”,“要搞尖端科研”。哈工大人毫不犹豫地开始了学科建设由民转军的重大调整。航空工程系、工程力学系、自动控制及无线电系等与航天工程有关的一批尖端专业得以新建或扩建。1962年学校基本完成了由民到军的转变,成为为国防科技及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多科性大学。

在新中国百废待兴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哈工大创办了24个新专业,为当时快速发展的国家工业化建设解了燃眉之急,其中焊接等专业成为国内各工科院校兴办新专业的策源地。当时工程技术人才缺乏,哈工大在全国理工科院校中率先实行了五年学制,学生毕业后授予“工程师”称号,这使得哈工大以“工程师的摇篮”享誉全国。

在哈工大最为耳熟能详的一句话就是“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学校在沿袭前苏联严谨与规范的教学传统与继承、弘扬中国文化刻苦治学、力求甚解的基础上,从保证教育质量出发,要求教师一定要有深厚的功底,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水平关。1965届毕业生、绕月探测工程总指挥栾恩杰回忆说:“最感谢母校给我们打下了牢固基础,让我们能扎扎实实搞学问,认认真真搞研究。”

在哈工大最为人赞颂的一支队伍就是“八百壮士”。人们不会忘记马祖光,他用一生的时间诠释了爱国的真谛。在祖国建设最困难的时候,第一代“八百壮士”挺起了精神的脊梁,“铭记责任,竭诚奉献的爱国精神”成为哈工大恒久的价值追求。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中,“八百壮士”们扛起了科教兴国的重任。

在新的历史时期,哈工大大力开展精神引领、典型引路工作,形成了学校有英模、院系有榜样、身边有先进的良好局面,被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专题调研组称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哈工大现象”。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李源潮同志对我校以典型引路推动创先争优工作做出批示,在工业和信息化部高校推荐哈工大经验。近年来,学校在工信部办学水平提升工程、党建创优工程、研究生教育优秀工程等“一提三优”工程各项评估中均以七所高校第一的成绩获得全优,近期,学校又获得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全国五四红旗团委”等荣誉称号。

为了祖国的需要坚忍跋涉

“哈工大承载的不仅仅是育人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利益”。校长王树国是这样诠释哈工大的神圣使命的。哈工大填补了我国高科技领域一项又一项空白:中国第一台结构式模拟计算机、中国第一台会说话会下棋的计算机、中国第一部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新体制雷达、中国第一块具有自主版权的IC卡芯片、中国第一个巨型计算机实时三维图像生成系统、中国第一台弧焊机器人和点焊机器人、中国第一颗高校牵头自主研制的小卫星、世界首创城市原生污水热能采集技术……

“国家需求就是我们的第一选择”“要有一干就是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劲头”。18年磨一剑,谭久彬教授团队获得2006年度代表我国发明创造最高水平的唯一奖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我没有专业,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专业。”中国工程院院士秦裕琨的这句话让人印象尤为深刻。早在1966年他就设计制造了我国第一台自然循环热水锅炉。花甲之年,他开始了“水平浓淡煤粉燃烧技术”的研究。2001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他郑重地从朱镕基总理手里接过了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荣誉证书。

“我们一定要学成,好回去报效祖国。”焊接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正是凭借这样的信念,实现了自己对于中国机器人产业化的梦想。从1985年,我国第一台“华宇一型”弧焊机器人研制成功,到目前已经研制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码垛机器人、管道机器人、爬壁机器人、智能服务机器人、医疗机器人、微小机器人等数十种应用于不同领域的机器人。

“想国家之所想,急国家之所急,始终是哈工大人心头的责任”。任南琪院士带领着他的城市水资源与水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2005年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生物制氢示范工程,成为国际上第一条发酵法生物制氢生产线。高浊度水处理与控制技术解决了黄河流域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用水安全问题;高浓度医药废水处理技术解决了我国医药行业废水处理的难题。

为了祖国的需要相伴航天

自1958年邓小平视察哈工大作出重要指示起,哈工大与中国的航天事业步步相伴,从全国第一个航天学院诞生到“神舟飞天”、嫦娥探月”。

哈工大人仅用3年的时间,以最好的质量和最快的速度圆满完成了为神舟签发“通行证”的KM6——中国最大型真空容器地面模拟装置。亚洲最大的地面模拟失重训练水槽槽体,为“神舟七号”任务的完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返回舱变形矫形焊接技术、三轴仿真实验转台、航天员训练用“模拟失重训练水槽”、航天员出舱用反光镜体等一批刻苦攻关的科研硕果受到广泛关注。哈工大为此分别荣获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协作贡献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奖”、“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者奖”。

2004年4月,由哈工大牵头研制的、我国第一颗由高校牵头研制的“试验卫星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2008年11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试验卫星三号”成功发射。

2008年11月“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哈尔滨工业大学联合技术创新中心”在哈工大成立。2010年5月,哈尔滨工业大学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回首来时路,哈工大人无怨无悔;展望新世纪,哈工大人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坚实的臂膀继续为祖国撑起一片壮丽的蓝天。

哈尔滨工业大学)

猜你喜欢

哈工大航天机器人
我的航天梦
航天梦,我的梦
百年哈工大的不解中俄缘
逐梦航天日
秉承规格彰显功夫
航天股为何遭爆炒
机器人来帮你
认识机器人
机器人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