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产业集聚发展演变趋势探讨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分析

2011-07-19盖骁敏张文娟

关键词:运输成本高技能劳动力

盖骁敏 张文娟



中国产业集聚发展演变趋势探讨
——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分析

盖骁敏 张文娟

产业在特定区域的集聚和扩散转移是有规律可循的。通过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用以解释我国目前的产业集聚格局,并预测我国产业集聚的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我国东部地区的一部分运输成本低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东部地区。同时中西部地区应不断完善自身条件,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嵌入全球价值链。

产业集聚; 产业转移; “中心——外围”模型

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东部一些地区出现了部分企业迁出现象,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对我国产业布局调整的讨论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关注的是在中国东部地区已经存在产业集聚的情况下,中西部地区的产业能否有机会获得发展?东部向中西部的产业转移能否实现并推动中西部产业集聚形成?中国产业集聚和产业布局的变动趋势会如何?本文将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加以改造,并将其用于对中国产业集聚发展的动力机制进行分析,进而对以上问题做出回答。

一、新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外围模型

中心——外围模型揭示了产业地理集聚形成的重要特征:在初始均衡的两个地区,随着贸易成本的逐渐降低,当向心力大于离心力时,劳动力的移动最终会导致产业的不对称地理分布。中心——外围模型的意义在于它可以预测一个经济体中经济地理模式的渐进化过程(陈柳钦,2007)*陈柳钦:《基于新经济地理学的产业集群理论综述》,《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7年第10卷第3期。。初始状态时,一个国家的产业布局可能由于某种外力形成特定模式,随着时间推移,区域外部环境和自身条件会发生改变,原产业布局逐渐不合理,离心力逐渐超越向心力,新的外力冲击(市场力量、区域政策、投资政策等)会使该国产业布局重新调整,形成新的产业聚集区。

中心——外围模型考虑的是农业和制造业两个部门的经济,且制造业产品是在国家内部两个地区间进行交易的,本文则要在已形成的制造业“中心”、农业“外围”的产业布局下,考察作为“中心”的制造业的下一步发展趋势,并且涉及的制造业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中心——外围模型假定制造业工人可以自由流动,该假定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存在出入,由于户籍制度、二元结构、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的存在,工人自由流动假设在中国现阶段并不符合现实。基于以上原因,本文拟对上述模型进行改造,以使其更加符合中国的实际,并据以对我国产业布局演变趋势进行分析。

二、经过改进的中心——外围模型

(一)模型的假设

(1)一个国家包括两个地区:东部和西部,东部记为区域1,西部记为区域2,东部区域在技术、开放度以及初始的要素禀赋方面都优于西部区域。

(2)两个产业均为制造业:制造业M1和制造业M2,均位于东部地区,均规模报酬递增且产品具有差异性,市场结构均为垄断竞争市场,生产要素都只有劳动力,产品都主要用于出口。

(3)制造业由于在区域1的集聚产生集聚效应β(0<β<1),β一方面直接作用于销售收入,一方面使制造品生产获得成本节约Cs;制造业在区域1的集聚产生拥塞成本,每种制造品生产所面临的拥塞成本是相同的,记为Cc。

(4)制造业生产多种差异化产品,但不存在企业经营多样化行为,任何一个企业都不会生产与其他企业完全相同的制造品,即一个企业生产一种制造品,每一种制造品只在一个地区生产。

(5)G表示目的地的制造业产品的价格指数。

(8)劳动力分为两种:普通劳动力LC和高技能劳动力LS,L=LC+LS。高技能劳动力在不同区域间可以自由流动,而普通劳动力不能在区域间流动。因为高技能劳动力比普通劳动力更容易在区域间流动,这种极端假设也是部分合理的。制造业M1以雇佣普通劳动力为主,主要生产劳动密集型制造品,制造业M2以雇佣高技能劳动力为主,主要生产技术密集型制造品。

(二)消费者行为分析

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问题即消费者在制造品M1和M2之间的选择,即:

同样建立拉格朗日函数求解得:

(三)生产者行为分析

在目的地消费区域1生产的全部制造品的价格指数为:

考虑到集聚因素的作用,制造业在区域1的利润函数为:

π1=p1q1-(ωcF+ωsamq1)+βp1q1-(Cc-Cs)

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并分别对q1和p1求导得:

即第j种制造品在区域1的价格中,高技能劳动力这部分可变成本所占的比例为1-1/σ,那么普通劳动力这部分固定成本所占比例为1-σ。同时,第j种制造品在区域1的价格与区域1的集聚效应成反比,即制造业在区域1的集聚程度越高,制造品价格越低。

将p1和q1的表达式带入利润函数,整理得:

同样建立拉格朗日函数并分别对q2和p2求导得:

综合以上各式并代入q1的表达式得:

三、模型结论及趋势预测

(一)模型结论

(2)集聚程度一定时:

(二)趋势预测

1.集聚效应作用机制

2.运输成本的作用机制

由于运输成本越高,制造业利润越低,为了控制运输成本,制造业会选择在交通便利、贴近目的地的地方生产。开始时区域1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及交通条件的便利,制造业特别是运输成本高的制造业会选择集中于区域1。随着运输成本的降低,当制造业的运输成本足够低时,使其在区域1和区域2生产无差异时,产业集聚会可能出现扩散转移。值得注意的是,这里运输成本既包括真正意义上的运输成本,也包括贸易壁垒等无形成本。由于一国出口的产品所面临的贸易壁垒不会因在该国生产地区的不同而不同,因此在分析时,只需考虑真正意义上的运输成本即可。

图1 运输成本与制造业集聚

3.工资率差异作用机制:

(1)产品竞争力的考虑。垄断竞争的制造业厂商采取成本加成的定价策略,高技能劳动力成本和普通劳动力成本在定价中各占有一定比重。简单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M1多雇佣普通劳动力,且产品需求弹性较小,σ较小,普通劳动力成本在定价中所占的比例1/σ较大,即价格主要由普通劳动力成本决定。而根据假设区域之间普通劳动力不能自由流动,区域1由于制造业集中,普通劳动力工资率上升,厂商定价提高,产品竞争力下降,此时,区域1的制造业M1为了得到廉价的普通劳动力会向区域2转移。

(2)利润的考虑。制造业均集中在区域1,区域1工人工资的整体水平较高,ω1>ω2,特别是不能自由流动的普通劳动力工资差异,ω1c>ω2c(高技能劳动力由于可以自由流动,工资率波动较小)。利润与普通工人工资率成反比,以雇佣普通劳动力为主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为了获得廉价普通劳动力,会逐渐向区域2转移,直到两个地区工资率水平持平为止。

(3)高技能劳动力的自主选择。由于假设高技能劳动力在不同区域间可以自由流动,当某些制造业从区域1迁移至区域2时,区域1的就业机会减少,高技能劳动力供过于求,工资率下降,推动劳动力向区域2转移,区域2逐渐形成产业集聚。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推断出:随着时间推进,运输成本低并且主要使用普通劳动力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将逐渐集聚于区域2,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仍然布局于区域1。结合我国的情况得出结论:产业集聚的演化与集聚效应、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密切相关。东部地区产业集聚快速发展导致集聚效应逐渐弱化,集聚不经济现象逐渐显现并增强,不仅是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资源供应紧张,工资成本也被逐渐推高,因此仅考虑运输成本和劳动力成本这两方面因素,我国东部地区的低运输成本、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可能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运输成本高或密集使用资本、技术、高技能劳动力的制造业将继续布局于东部地区,并通过发展先进制造业,或将高科技渗透到传统制造业中,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产业升级。

[责任编辑:贾乐耀]

GAI Xiao-min ZHANG Wen-juan
(School of Economics,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2011-06-21

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0YJC790057);山东省软科学项目(2010RKGA1034);山东大学自主创新基金项目(IFW09139)

盖骁敏,山东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济南 250100);张文娟,山东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济南 250100)。

猜你喜欢

运输成本高技能劳动力
至少节省40%运输成本!这家动保企业跨界做物流,华南首家专注于水产行业的物流企业诞生
工程项目施工准备阶段采购与运输成本控制研究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实施“五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打造高技能人才队伍
补齐高技能人才“短板”
现代学徒制培养焊接高技能人才的探索与实践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动态规划在运输成本中的应用
浅议高技能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