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研究

2011-07-19张文玺

关键词: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张文玺



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非均衡发展研究

张文玺

产业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经济发展促进了山东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二三”变为“二三一”形式;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一三二”转变。但是,山东产业结构还存在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层次不高、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未能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等问题。产业政策调整要充分考虑其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发展第三产业,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产业结构; 就业结构; 经济增长; 山东省

一、山东三次产业结构的总体发展状况

(一)三次产业产值结构由“一二三”变为“二三一”

建国初的山东经济是典型的农业经济,传统的农业大省,产业结构不够合理。1952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43.81亿元,第一产业产值为29.55亿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有绝对比重,第二和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相近,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67.4:16.6:16.0,呈现出“一二三”的结构形式。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679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50.5:20.99:28.6,山东第一产业比重比全国高16.9%,第二和第三产业比重则比全国分别低4.39%和12.6%。改革开放前,在“内生性的自发成长”过程中,山东的产业结构缓慢变化。1975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166.19亿元,其中,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65.54亿元、75.31亿元、449.92亿元,第二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产业结构从“一二三”转变为“二一三”结构。1978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为225.45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3.3:52.9:13.8,当年全国国内生产总值为3624.1亿元,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28.2:47.9:23.9,山东第一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比全国高5.1%和5.0%,第三产业比全国低10.1%(见图1、图2、图3)。

图1 山东和全国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图2山东和全国第二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2003年,我国开始倡导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城市化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创新型国家建设。与此相适应,山东通过进行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城市群建设、创新型省份建设和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等,引导三次产业结构协调优化。此后,年度结构变化趋于缩小。第一产业增长速度比较平稳,第二、三产业增长幅度有所下降。2010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为3941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3588.3亿元,第二产业产值为21398.9亿元,第三产业产值为14429.0亿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9.1:54.3:36.6,全国三次产业比例则为10.2:46.8:43.0,山东第一产业比重低于全国1.1%,第二产业高于全国7.5%,第三产业则低于全国6.4%。

图3山东和全国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

改革开放促进了山东产业结构的较快调整。20世纪80年代中期,产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以流通、服务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开始向“技术密集型“转化。1990年,山东地区生产总值为1511.19亿元,三次产业产值分别为425.29亿元、635.98亿元、449.92亿元,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过了第一产业,三次产业呈现出“二三一”结构,从此,第一产业产值比重逐渐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基本上呈现上升趋势。

1990年以后,随着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消费需求增加,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山东基础设施及轻纺工业优先发展、八大支柱产业快速培植等多方力量的影响和推动,山东三次产业产出结构发生较大变化,产业政策也使产业结构得到改善,从各产业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来看,第二产业增长最快,第三产业居中,第一产业最低。

(二)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由“一二三”向“一三二”转变

1952年,山东就业人口主要集中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数为1859.3万人,三次产业就业结构比例为79.2:12.3:8.5。当年全国绝大多数的劳动力也集中在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总数为20729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口分别为17317万人、1531万人、1881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83.5:7.4:9.1,表现出“10亿人口,8亿农民”的时代特色。经过近30年的发展,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有所下降,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略有提高,1978年,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40152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改变为70.5:17.3:12.2。

山东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的阶段性特征与我国改革开放的进程是一致的。变化最显著的是第一产业,20世纪 80年代初中期,改革开放的力度较大,乡镇企业发展也较快,城镇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强,因而1980-1987年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就下降了14.7个百分点,超过全国的8.7个百分点。而1989-1991 年的治理整顿时期其份额基本上徘徊在64% 左右,超过全国4个百分点。随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力度加大,2000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近10 个百分点。2003年,山东就业人口5620.6万人中,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46.9:26.2:26.8,全国就业人口总数为74432万人,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49.1:21.6:29.3。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首次低于全国,发展趋势至今。

总体上看,山东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的变化与产值结构的变化趋势大致相同,都表现出二、 三产业的持续增强,只是变化幅度略有差异。1980年,山东三次产业就业比例为78.9:12.3:8.9,2009年转变为36.5:32.0:31.5;第一产业就业下降42.4%,第二、三产业增加19.7%、22.6%,1980年,三次产业产值比例为36.4:50.0:44.7,2009年三次产业比例则为9.5:55.8:34.7,第一产业下降26.9%,第二、第三产业增加5.8%、10%。

二、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国内外比较

产业结构高度化也称产业结构高级化,指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重点或产业结构重心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次转移的过程,标志着一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发展阶段、方向。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发展是促进就业和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必然要求。因此,国内外学者对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偏差程度予以密切关注。为了对山东省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就业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国际比较,我们通过计算产业结构偏离度指标和国际标准模式比较分析山东三次产业发展对就业结构的影响。

(一)国际标准模式的比较

表1 产业结构偏离度的国际标准模式与山东及全国三次产业结构偏离度

(二)国际间产业结构水平的比较

2009年,中国人均GDP为3680美元,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中国人均实际GDP为6914美元,山东人均GDP为5662美元,按购买力平价法折算为10644美元*亚洲开发银行公布的《亚太地区2010年关键指标》显示,按照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9年中国大陆人均实际GDP为6914美元,本文中山东的人均GDP 据此购买力平价法口径折算得出。,按平均汇率计算,山东介于世界银行界定的中下等收入国家和中上等收入国家之间,因此可以把山东的产业结构与下中等收入国家或中下等收入国家为基准进行比较*根据世界银行1999年的分类,低收入国家人均 GDP为 755 美元及以下,下中等收入国家为 756 至 2995 美元,上中等收入国家为2996至9265美元,高收入国家为9266美元及以上。。借鉴已有学者的研究*李仲生:《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人口与经济》2003年第2期。,我们选择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作为低收入国家代表,泰国、俄罗斯为下中等收入国家的代表,马来西亚、墨西哥、韩国为上中等收入国家代表,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为高收入国家代表。

从国际间三次产业产值构成的比较来看,山东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高于除俄罗斯外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但山东的第二产业产值总值比重明显高于世界其他国家,甚至高于包括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而山东第三产业产业总值不仅低于俄罗斯、泰国等下中等收入国家,还明显低于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等低收入国家的水平。从国际间三次产业就业比重比较来看,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高于除泰国外的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中下等收入国家;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则高于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下中等收入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低于除泰国外的所有下中等收入国家和上中等收入国家。国际比较显示,山东第一产业比重过高,第二、第三产业,尤其是第三产业比重过低,第三产业不能适应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这种状态显然对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深化不利。

从国际间三次产业就业构成的比较来看,山东的就业结构仍属于传统型模式,与现代型结构的发达国家相差甚远。欧美发达国家第一产业就业的低比率主要是其农业部门的高度机械化、劳动的高效率从根本上解决了粮食和原料等问题,使第一产业就业人口逐渐下降。由于机械化程度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粮食供给不足,以及隐性失业等原因,山东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一直很高。山东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偏高,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不仅明显低于世界上发达国家和中上等收入国家,甚至低于印度和巴基斯坦这样的低收入国家。

(三)国内7省市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比较

我们选择北京、天津、内蒙古、上海、江苏、浙江、广东等6个省市与山东产业结构进行横向比较,2009年这6个省市的人均GDP都超过了山东。

细分山东与其他6省市三大产业的行业产值构成,可以发现,山东第一、二产业产值比重在7省市中最高,第一产业产值比重和内蒙(9.5)相同,高出广东、浙江4.3个百分点,江苏3.2个百分点,与北京(1.0)、天津(1.7)、上海(0.8)的差距更大。第二产业产值高出广东6.6个百分点,高出北京32.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则低于其他6省市,其中,金融业产值比重最低,比北京低8.6个百分点,比广东低3.7个百分点。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构成看,除内蒙外,山东采矿业就业人员比重最高,高出广东等5省市6个百分点左右,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行业的就业人员,山东比重最低,说明山东在这些行业发展中落后于其他省市。

与发达省份比较,山东产业结构存在明显不足:传统行业占了绝大部分比重。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第二产业中的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餐饮、批零贸易等占比都很大。相比之下,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农产品精加工及服务、通信及电子信息、软件、新材料和新能源、金融等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等行业,尽管成长较快,但所占份额较少。其中,工业经济占了全省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传统的重化工工业又占了工业经济的大部分比重。工业中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资源初加工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比重大,高耗能行业的落后生产能力、工艺装备和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比重偏低。在制造业内部,劳动密集型的消费品制造业比重高于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资本品制造业*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学术委员会课题组:《提升三次产业整体素质 推动山东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http://www.jnsw.gov.cn.。

三、结论与建议

上述分析表明,山东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化的趋势基本上符合世界各国工业化加速阶段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产业结构目前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山东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是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总体层次不高、区域之间产业发展差距较大、产业结构未能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这些结构性的问题如果解决不好,将会制约着山东省经济的健康发展。作为GDP总量居全国第二、第三,人口规模居第二位的大省,对山东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第一产业方面,发展农业,增强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以农业现代化和机械化代替传统的耕作方式,逐步将种植业的农业人口转移到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等非农业领域,从根本上改变就业结构滞后于产业结构的局面。

(二)第二产业方面,发展工业,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等薄弱环节的建设,使其与加工业协调发展。扶植新兴产业,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技术产业等高新技术产业,使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资金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加快机械工业、电子工业、石油化工、汽车制造业和建筑业等支柱产业的发展,并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提高工业劳动生产率,增加从事工业的各种职业经济活动人口。产业政策的制定不能简单的发展第二产业来推动经济增长,而应该注意发展与就业增量有关的第二产业。调整产业构成和就业构成中工业内部的比例关系,使二者能够协调发展。

(三)第三产业方面,加快商业、对外贸易业、服务业、金融业、保险业、旅游业、房地产业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投资少、收效快、就业容量大、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咨询业、信息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等与科学技术相关的新兴产业,并带动知识经济的发展。加强对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教育和科学研究事业等基础产业的投资力度,增加适量的经济活动人口,进一步改善人口就业结构。逐步提高第三产业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使之与第一、二产业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规模和结构。

(四)山东仍然处于劳动力供大于求、资本相对稀缺的发展阶段,城乡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因此在研究产业政策调整时,要充分考虑对就业结构和就业总量的影响。通过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促进产业结构调整。通过建设中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促进区域之间产业和就业结构的优化互动。同时,创新职业教育培养方式和技能培训模式,提高劳动者的就业技能。并且加强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动,在不同层次上的人力资源使用上,实现共享与互通,通过建立统一、开放、有序的劳动力市场等措施,减少劳动力供求信息“缺位”,降低劳动就业市场的交易成本,促进产业结构高度化和就业结构转变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贾乐耀]

ZHANG Wen-xi
(Graduate Schoo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100, P.R.China)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has a direct influence on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of one nation or one region. In Shandong province, economic growth has promoted the adjustment and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the significance order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n provincial GDP has changed from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to “secondary, tertiary, primary”, and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has changed from “primary, secondary, tertiary” to “primary, tertiary, secondary”. However, problems still exist in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the province. Specifically, the tertiary industry is not yet well developed, the overall level of the three industries is not high, regional gaps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are relatively bi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is out of pace with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adjustment of the industrial policy should fully take into account its effect on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as well as total employment, and should aim at realizing the virtuous cycle by developing the tertiary industry, strengthening the cooperation and linkage between regions, enforcing sound human resource sharing and exchange, and promoting the upgrade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s well as the change of the employment structure.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economy growth; Shandong province

2011-06-24

山东省社科规划重点项目“山东省产业结构与劳动力结构优化的互动关系研究”(10BJGJ10);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人力资本利用效率与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研究”(11YJAZH120)。

张文玺,山东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研究员,管理学博士(济南 250100)。

①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山东省统计局:《山东统计年鉴》(2009)、《2010年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江苏省县域第三产业增加值的空间统计分析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