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
2011-07-19张樨樨朱庆林
张樨樨 朱庆林 谭 骏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
张樨樨 朱庆林 谭 骏
沿海11省市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试验田,海洋经济的全面推开需要海洋科技人才的支撑。伴随着海洋产业集聚规模化,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呈现区域分布非均衡性特征。以海洋产业为主导,融合教育、科研、经济及生活环境等评价要素构建立体化评价体系对沿海11省市的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进行综合评价,依据集聚力排序将评价目标划分为强、中、弱三类地区,从地缘优势角度提出集聚力强弱地区的联动互补策略,为地方政府的科学施政提供精确化参考。
海洋产业集聚; 海洋科技人才; 集聚力; 综合评价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指驱动海洋科技人才经过有方向性的自由流动最终形成汇聚状态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即动力机制,包括内在实力和外源机制两股力量。内在实力是自发的内在力量,属于内因主导因素,是集聚区域自身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与迫切要求,主要反映核心要素的质量,即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海洋产业集群态势、海洋科研与海洋教育基础等因素。外源机制来自外在力量的扰动,多指宏观政策方面,影响最直接的要素有人才政策、区位因素、环境因素等,两股力量共同作用促使集聚局面的形成,使集聚地的地域性、差异性特征更为明显。
一、海洋经济的发展对科技人才的要求
国际经济的发展趋向中海洋主题渐趋突出,为了紧抓发展机遇,在国际分工中抢占有利地位,我国正依托大面积临海省市的区位优势,整合优势海洋资源,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特色经济的繁荣离不开特色资源的支持,海洋科技人才作为发展海洋经济不可或缺的专项人才,具有专业性强、数量稀缺的特点,他们具有良好学历与技术背景,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作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与推动技术创新的关键能动要素,该类人才是整个海洋人才体系中培养周期较长、人力资本存量最丰富、创新性更强的优质群体。
发展资源节约型海洋经济必须将节约优先和效率为本作为核心,应充分考虑海洋科技人才这一稀缺资源的合理高效利用,而斥巨资培养的海洋科技人才因低效集聚而导致的部分人力资源浪费的同时引发区域或行业结构性短缺,其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会使我国海洋经济发展陷入资源约束的瓶颈。因而,重培养而轻配置的人才建设思路显然偏离效率轨道,人才配置的高级形态——集聚群落的研究更为有的放矢。
进人21世纪以来,海洋经济的发展对海洋从业人员的数量与质量、层次与规格提出了更高要求,尽管人员数量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但海洋科技人才的整体数量和水平仍难以适应海洋产业升级与结构调整的迫切需要,参与海洋经济的国际竞争更是力不从心。在现有海洋科技人才规模较为稳定的前提下,人才的流动与配置在国别之间、地域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趋势,集聚地对海洋科技人才的集聚能力最终决定这部分海洋科研生力军的流动途径与集聚格局,进而影响到地区以及国家层面海洋经济的和谐有序发展。
同时,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支撑了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可持续开发利用已涉猎到大量未知领域,海洋科技工作无论是广度还是深度,都需要海洋科技人才具有更丰富的知识储备、更娴熟的实验技能方能胜任,使得人才培养周期与供给周期被拉长,人才供给对市场需求的反应明显滞后,市场失灵再所难免。其结果是当前的海洋科技人才流动呈现自发性与“扎堆”性,致使沿海省市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人才集聚格局,冷热不均,人才缺位与不到位并存,集聚路径不清晰,方向不明,与各地海洋产业的发展特点和重点难以对接。如果长期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与调控,集聚的非经济性效应必将显现。可见,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的测度与评价对调控人才集聚方向、形成人才集聚的合理布局、提高人才集聚质量、充分发挥人才集聚效应、支撑海洋经济科学发展具有较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海洋科技人才的主要汇集地为其他海洋资源富集、专业对口机会指数较高的沿海地区,内陆地区相对较少。因此,本文选取沿海11省市为研究样本,结合各省市海洋经济发展的实际,以内在实力要素和外源机制要素为基础,重构能够有效评价目标区域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的指标体系,辨明海洋科技人才这一创新型人才群体,在动态迁移中形成集聚的内在机理与牵引要素。
二、人才集聚力的内涵及其科学评价
(一) 关于人才集聚与人才集聚力
人才竞争力是特定区域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配置能力,以及由这种配置能力所导致的极化效果。研究者虽已意识到竞争力的真正实力来源是集聚能力,但未能提炼出人才集聚力这一概念内核。魏一、姜万梅(2010)认为,区域人才聚集力是指一个区域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凭借自身的各种条件聚集人才的能力*魏一、姜万梅:《山东区域人才聚集力比较分析》,《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这是经过文献检索所能找到的唯一关于人才集聚力内涵的表述,仍有待深化。
笔者认为,集聚力更凸显对资源有方向的汇聚能力,与竞争力相比,更为强调特定因素对特定资源的定向牵引与精确配置。人才集聚力是一种特殊的人才竞争力,贴合竞争力中与人才关系更为紧密、对人才流动行为影响更为直接的维度。集聚力的提法会使研究口径更细化,相应指标体系的构建更具针对性,防止因面面俱到导致的指标数量庞杂,重点隐没。同时,集聚力与集聚度形成对应词藻,有利于规范人才集聚命题的研究体系。因此,本文锁定人才集聚力进行内涵界定与科学评价,尝试健全与延展我国的集聚理论。
(二) 关于人才集聚力测评
三、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指标体系屏蔽并剔除人才集聚的一般诱导因素,集中反映引致专项人才——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特定区域的特殊因素。海洋科技人才与一般科技人才的本质区别在于,这是一群以沿海地区为归属、以海洋产业为嫁接母体、以海洋科研为追求目标的创新型人才。该评价体系力求在指标选取与设计、影响因素分析、理论模型构建等方面凸显出海洋科技人才集聚与其他特质人才集聚的差异,使指标维度“海洋化”特征显著,贴合该类人才的本质属性,集中体现沿海省市对专项人才的特殊吸引力与涵养力。
(一)指标体系框架搭建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是有待评价的最终目标,每个目标可通过若干个评价要素来体现,各个评价要素又由若干评价因子刻画,融合内在实力和外源机制要素,凸显海洋产业集聚对海洋科技人才集聚的凝聚力。集聚力评价系统S的评价要素包括A1~A55项,控制一级指标层包括B1~B19共19个指标,控制二级指标层包括C1~C54共54个指标,详见表1。
表1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已经过筛选:采用专家咨询法,淘汰部分重合指标;采用相关分析,摒弃独立不相关指标。二级评价因子略去单位。B15生活便利性指标(C40、C41)为自拟指标,依据实地调研合理评估,借鉴李斯特5级量表打分,之后参与标准化。原始数据来源于2009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
续表1 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S
(二)指标权重测算*8为精炼指标体系,将AHP权标于指标之后,熵权结果略去,仅列出指标影响度。
采用AHP权和熵权结合的方法确定评价要素及评价因子的权重,能最大限度的弥补指标赋权过程中主观因素过强的缺陷。专家背对背打分较为一致地给予海洋产业较高分值,A5的AHP权为0.4002,是权重最高的评价要素,符合人才集聚以产业集聚为载体、产业集聚以人才集聚为支撑的经济要素集聚规律。为筛选出更具影响力的评价要素而摒弃那些相关性差的要素,划定一个小数值(0.001)作为阈值(用u表示)进一步筛选一级、二级评价因子。C36、C37、C39三个指标的AHP权小于或等于0.001,被筛选掉。
熵权。每一个评价因子对评价目标的影响程度不尽相同。同一评价因子对不同评价目标提供的信息量产生影响,称之为熵权。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
公式(1)
权系数ωi与熵Hi成反比关系,第i个指标的熵权见公式(2)。显然,指标的熵越大,其熵权越小,重要性越低,且有
公式(2)
熵权越大说明参与比较的11个沿海省市在该指标上的差异越显著,提示了该指标对总体评价目标(集聚力)的贡献更突出。
二级评价因子受到主观AHP权与客观熵权的双重影响,使评价因子的重要程度一目了然,将AHP权与熵权的算术平均数定义为评价因子对评价目标的影响度。影响度排名靠前的二级评价因子分别隶属于海洋第二产业、海洋科研机构及科研人员、海洋第三产业、海洋科研机构成果,说明海洋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与海洋科研基础对流动状态的海洋科技人才具有较强引力,属于强集聚因素。海洋教育中的海洋专业高级人才培养的影响度适中,属于中集聚因素;经济与生活环境中的二级评价因子的影响度普遍偏低,其中反映污染治理、自然生态的3个指标因AHP权低于阈值而被筛选掉,属于低集聚因素。
综上,指标体系S是以产业为主导、涉海特色鲜明的立体性评价体系,开辟了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的崭新思路,在揭示集聚机理的基础上,为沿海省市提升该类人才集聚力量指明了方向。
四、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
归一化评价因子,乘以对应的影响度再加总,得出按顺序排列的集聚力评价值:山东(0.1891)、广东(0.1620)、上海(0.1255)、浙江(0.1107)、天津(0.0956)、辽宁(0.0931)、江苏(0.0841)、福建(0.0548)、河北(0.0385)、广西(0.0240)、海南(0.0226)。
依据排序结果归类,山东、广东属于强集聚力,属于第一梯队,上海、浙江的集聚力仅次之,属于第二梯队,以上4个省市的集聚值均在0.1以上,统称强集聚力地区;天津、辽宁、江苏的集聚力水平较为接近,属于第三梯队,福建的集聚力一般,属于第四梯队,以上4个省市的集聚值在0.05以上,统称中集聚力地区; 河北、广西、海南集聚力较弱,属于第五梯队,以上3个省市的集聚值均低于0.05,统称弱集聚力地区。
将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强、中、弱三层次作为剖析沿海11个省市集聚极辐射、带动与支援现状的依据,分析得出:山东为北方集聚极,广东为南方集聚极,上海与浙江为中部集聚极,南北中分布较分散,便于强集聚力地区发挥辐射作用引导带动弱集聚力地区。从整体上看,集聚力偏弱的地区集中分布在南方而不是北方,与以往认知相悖。广西与海南连成集聚力低洼地带,毗邻强集聚极广东,使得稀缺人才更易被引致到强势极,两省的弱势状况可能会进一步加剧。
图1 评价流程框架图
五、结论与建议
海洋科技人才在追逐海洋产业形成嫁接体的路径中,流动集聚方向受集聚地域综合集聚力的牵引,最终形成具有一定地理分布特点的集聚态势。该种集聚力立体化反映了急需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海洋经济的沿海地区获取特定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实力的相对大小决定了海洋科技人才及相关配套资源在不同地域的集聚密度,进而影响到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区域均衡与涉海资源的配置效率。本文以海洋产业集聚为评价主轴,构建出全新立体评价体系,给出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排序结果。分析结果的突出意义在于使沿海省市明晰自身在吸纳集聚海洋科技人才发展海洋经济的实力强弱与定位;海洋产业、教育、科研以及经济、生活等关联要素中的重点因子的厘清使对策拟定获得操作性强的细化指导。
(一)强集聚力省市应树立国际视野,在优势保持的同时向国外海洋经济强者学习,以人才优势引导带动形成全方位优势;对未来演化中可能出现的集聚相对过度,建立预警机制,做好人才引流或分流准备,发挥人才支援的涓滴效应。
(二)中弱集聚力省市应认清差距,制定追赶策略。根据当地海洋资源的特点和海洋产业发展的特色需求,加强优势资源整合,有针对性地引进或建立海洋科研机构;加强海洋科研和产业发展投入,重点发展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国家“十二五”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有区域特色和优势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筑巢引凤,提升人才集聚吸引力;有计划地在地方院校增设涉海专业。需注意的是,目前海洋科技人才被强集聚力省市吸引的极化效应较强而涓滴效应较弱,需营造更为人性化的涵养人才环境,谨防引才后的二度流失。
总之,我国正值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历史时期,特色经济的全面铺开需要梳理评估各关键要素。综合评价是全面解析复杂经济现象的有效定量工具,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分区域综合评价结果为沿海地方政府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科学决策提供了精确化依据。
[责任编辑:贾乐耀]
ComprehensiveEvaluationofMarineScienceandTechnologyTalentAgglomeration
ZHANG Xi-xi ZHU Qing-lin TAN Jun
(College of Management,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P.R.China; College of Physical and Environmental Oceanography,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Qingdao 266100, P.R.China; State Oceanic Administration Beijing Education and Training Center, Qingdao 266100, P.R.China)
marine industry cluster; marin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alents; cohesive for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2011-06-27
中国海洋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我国沿海11省市海洋科技人才集聚力综合评价研究”(项目编号201113028);中国海洋发展研究中心项目“我国海洋科技人才需求预测与培养模式研究”(项目编号AOCQN201003)。
张樨樨,中国海洋大学管理学院讲师,劳动经济学博士(青岛 266100);朱庆林,中国海洋大学海洋环境学院讲师,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博士(青岛 266100);谭骏,国家海洋局北京教育培训中心助理研究员,海洋资源与权益综合管理硕士(青岛 266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