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经济危机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2011-07-19韩庆华卢希悦王传荣

关键词:市场经济危机马克思

韩庆华 卢希悦 王传荣



马克思经济危机学说在当代中国的创造性应用和发展

韩庆华 卢希悦 王传荣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怎样认识危机成因和应对危机,特别是如何建立和完善防范危机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这里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成因论”为指导,分析了当前这场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多元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防范经济危机的新实践”的新命题。这是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学说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

马克思主义 ; 经济危机; 多元成因 ; 宏观经济调控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蔓延至全球,引发了全球性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以什么样的理论指导来认识危机成因和应对危机,特别是如何建立和完善防范危机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就成了一个迫在眉睫的大问题。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和回答,只能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实践,其中包括对经济危机的化解、缓解和防范。而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必然就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危机学说的丰富发展和创新,从而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发展。

一、马克思经济危机理论对当前国际经济危机有效性的理性认识

面对2008年突然爆发的经济危机,社会各界一直在思考其成因何在。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早就揭示了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在《资本论》中,对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发展中发生经济危机的内在成因,曾有全方位的多元性分析和论证。这些有关经济危机的学说或原理,不仅完全可以适用于当今世界的市场经济,而且也基本上适用于当代中国的市场经济。因为马克思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一切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危机。就社会主义国家而言,一旦选择了市场经济,走上市场经济运行轨道,也就会不可避免地遇到经济危机的新问题。因为经济危机是由市场经济内在矛盾运动积累所导致的经济危机。马克思的“经济危机成因论”对当今国际经济危机仍然具有可解释的生命力。

首先,马克思指出商品细胞中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天然性内在基因。他认为“商品价值从商品体跳到金体上,像我在别处说过的,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这个跳跃如果不成功,摔坏的不是商品,但一定是商品所有者”*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124页。。形象地说,在市场经济的商品世界里,所有的商品都爱货币,但货币只是有选择的爱商品。所以,“真爱情的道路绝不是平坦的”。而且企业生产经营中潜在着经济危机的直接性企业动因。马克思指出,“生产的扩大或缩小,不是取决于生产和社会需要即社会地发展了的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而是却决于……一定水平的利润率”。“那种而且只有那种生产出来能够提供利润的东西才会被生产出来”*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09页。。在这种情况下,由利润率这只“无形之手”所调节的社会生产,既有供求相对平衡和供不应求的可能,也有供过于求的可能。而当社会总供给较大幅度超过社会总需求时,也就是经济危机的到来和爆发。

其次,马克思指出了当今世界经济危机的国际性普遍成因。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实质是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全球化,即世界地球村的市场化和一体化。在这种格局中,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市场经济,还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在“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经济融合中,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域的经济危机,都必然会不同程度地漫延和扩散到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甚至是整个世界。由于市场经济的全球化,主要是通过进出口贸易发展而实现,所以,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也是通过进出口贸易而漫延和扩散。对此问题,正如马克思所说,“出口过剩(也就是生产过剩)和进口过剩(也就是贸易过剩),物价在一切国家上涨,信用在一切国家膨胀。接着就在一切国家发生同样的崩溃”。“关于进口和出口,应当指出,一切国家都会先后卷入危机”*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557、556页。。就中国而言,2007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占国内GDP比重高达62%,其中出口额占34.7%,已成为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和第二出口贸易大国。在这种情况下,且不说国内需求特别是国内消费需求如何,一旦发生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经济经受危机的冲击和震动就在所难免。

再次,马克思分析了经济危机的颠倒性表现成因。金融危机,一般是指金融机构或融资主体因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汇率变动或金融犯罪等金融自身性原因所导致的信用危机;经济危机,则是如上所说,是由社会经济过程内在矛盾运动积累所导致的经济波动。也就是在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相对不足,即社会总供给较大幅度超过社会总需求的情况下,市场自身通过资产和商品的大幅度贬值,重新实现供求相对平衡的强制性过程和形式。不过,由于市场经济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现代经济,所以,经济危机往往又是通过信用链条的中断,以颠倒的形式首先表现为信用危机即金融危机。如马克思所说,“乍看起来,好像整个危机只表现为信用危机和货币危机”。“在这里,一切都以颠倒形式表现出来”。而事实上则是,“整个生产过程可以处在非常繁荣的状态中,但商品的一大部分只是表面上进入消费,实际上是堆积在转卖者手中没有卖掉,事实上仍留在市场上。这时,商品浪潮一浪一浪涌来,最后终于发现,以前涌入的潮流只在表面上被消费吞没。商品资本在市场上互相争夺位置,后涌入的商品为了卖掉,只好降低价格出售。以前涌入的商品还没有变成现金,支付期限却已经到来。商品持有者不得不宣告无力支付,或者为了支付不得不给价就卖”。“在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以信用为基础的生产制度中,只要信用突然停止,只有现金支付才有效,危机显然就会发生”*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第555、554页。。所以,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危机的这种颠倒表现,而把经济危机误认为金融危机。而这两种危机,虽有联系但病因不同,所以,对症下药的“医疗方案”也应有所不同。否则,就会抓错了药,治错了病,延误了对经济危机的化解和缓解。

二、凯恩斯“政府调控经济论”化解经济危机的现实意义

由于经济危机是由生产相对过剩与消费相对不足所造成,所以,凯恩斯的“政府调控经济论”并不主张政府去刺激生产,而是应当制定公共开支计划,增加就业,并通过减免税收等形式鼓励和引导人们增加社会消费。美国的罗斯福总统曾采取了凯恩斯主张,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增加就业和鼓励消费等政府性政策,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促消费”与“保增长”的关系问题。就中国来说,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率,就难以保证一系列社会问题的解决,如就业、城乡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硬道理,“保8”也是应有之举。但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历史经验及我们的自身实践证明,过高的经济增长率虽然带来GDP的大增量,但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种污染,在事实上比经济危机更可怕。因为危机只是周期性的暂时危机,而环境和生态的恶化将会遗患子孙后代。因此保增长更重要的是还要“保”经济增长与人民消费的同步增长,这不仅是社会再生产总过程中生产与消费关系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同时,这也是政府调控经济的核心任务,从而也是在根本上防范经济危机的应有对策。对此,令人担心的一个问题是,在中国目前的总产出大于总消费,高出部分占GDP总值10%以上,30%左右的生产能力处于闲置,外汇出口受阻,2009年2月份出口比去年同期跌幅25%的状态下,而我国银行近3个月的贷款甚至比去年全年贷出资金还要多,并计划新增贷款高达50000亿元以上。这是否会造成新的生产过剩,加重经济危机的深度和广度,是很值得研究和讨论的。美国《新闻周刊》3月9日,发表北京大学金融学教授迈克尔·佩蒂斯题为《中国将出现新的崩溃》一文中说,“中国的决策者强制银行迅速增加发放的贷款,由于贷款数量增加过快,几乎肯定会导致未来坏账的激增”。所以,“保增长”,不能为保增长而保增长,也应当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保增长。如果这种“保增长”会潜留下更大危机的隐患,就决不可盲目保增长。因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并不完全在于经济增长率的居高不下甚至永远领先世界,而关键在于市场经济中各种经济关系的协调和优化。应当说,这也是在借鉴凯恩斯“政府调控经济论”应对危机时,必须高度重视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三、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防范经济危机的新实践

当经济危机到来之后,作为政府调控经济的一切决策,其中包括缓解或化解危机的各项政府投入决策,虽是“亡羊补牢,犹为未晚”,但这都属于应对危机的临时决策,而不是防范危机的长远决策。如何充分运用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性,在市场经济制度下创造防范经济危机的运行机制呢?虽然,这是一个创新性研究课题。即使我们不能彻底防范经济危机的发生,但至少可以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生经济危机的破坏力减少到最低限度。正是基于这种出发点,我们提出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防范经济危机的新实践”的新命题。

(一)首先要研究和确认中国抗危机能力的多因素相对优势

中国人口多,底子薄,尽管在改革开放中实现了经济崛起,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但人均GDP也只是从改革前的世界第175位,提升到现在的第132位(IMF权威公布)。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经济脆弱,在经济危机中易受损伤。但中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下的市场经济,又是新兴工业化进程中的市场经济,由中国的特殊国情和特色社会主义所决定,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又有抗危机能力的多因素相对优势。一是中国农业的相对优势。无论是在市场经济的繁荣昌盛阶段,还是在经济危机时期,农业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又是农业基础中的重中之重。而当代中国农业,在占世界7%的耕地上,每年能够生产出占世界25%的粮食,养活着占世界20%的人口。也就是说,中国人均粮食占有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所以说,中国农业具有抗危机能力的相对优势。二是中国工业的相对优势。从总体来说,中国作为新兴工业化国家,一般工业品中技术专利少,科技含量低,“中国制造”多,“中国创造”少,缺少先进工业的技术优势。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产品劳动力成本低,竞争优势强,特别是日用工业品在出口产品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从而具有外贸出口的相对优势。因为就是在经济危机中,人们对日用工业品的消费需求也是不可缺少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工业具有抗危机能力的相对优势。三是中国劳动就业的相对优势。中国不仅有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丰厚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劳动力流动和就业的特殊国情,这就是庞大的农民工劳动大军。经济危机时,他们回到农村。经济繁荣时,他们又回到城市。四是中国金融体系的相对优势。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改革开放中,中国的金融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资金实力有了巨大增长,全国银行资金存量已高达45万亿元,是GDP的近2倍。但从总体来说,除了证券融资和保险融资的新发展以外,银行融资依然保持了计划经济时期的某些框架性特征。而且,三项融资分业经营,各有监管。特别是政府在调控经济过程中,可以借助银行这只“有形或半无形之手”,来校正和弥补市场这只“无形之手”自我市场调节的短缺和不足。五是中国民营企业的相对优势。中国民营企业,是在改革开放中异军突起的企业群体。民营企业再加上外资企业所创造的经济总量,2006年占国内GDP的比重已经高达65%,2008年这一比重已在70%左右。而中国银行贷款则有70%在国有企业,但国有企业在中国工业产出中仅占25%。中国民营企业具有抗危机能力的相对优势。六是中国计划调控的相对优势。我国由于刚刚走上市场经济运行轨道,缺乏驾驭市场经济和应对经济危机的实践经验,但我们有在计划经济时期积累起来的运用计划手段的丰富经验。所以说,中国在政府调控经济及计划手段运用中,具有抗危机能力的相对优势。七是中国文化力量的相对优势。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核心的文化力量,既是中国实现经济崛起的深层动因,也是化解和防范经济危机的动力之源。由这种文化力量所熔铸的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既然可以推动中国的经济崛起,也可以化解经济危机的冰寒。

(二)要研究和选择中国抗危机能力的多元性经济增长空间的相对优势

(三)要研究和建立中国防范经济危机的宏观经济调控运行机制

在经济危机中,运用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化解和缓解危机的冲击力,这只是应急性权宜之计。要运用我国抗危机能力的相对优势和特殊优势,尽快研究和建立防范经济危机的宏观调控运行机制。一是经济发展规划的导向机制建设。管理社会经济,是国家的基本职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及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规划,虽然不再像计划经济条件下那样具有法律性的约束力,但可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导向和参照。二是银行信贷投向的导向机制建设。市场经济,是以信用关系为基础的现代经济。在国家经济发展规划的指导下,银行信贷资金的投向、规模和结构,以及利率的变动调整,要有利于经济在各方面的协调发展。在促进规划实现过程中,还要把握市场供求关系的不断变化,及时进行金融政策的准确调整。三是税收增减政策的导向机制建设。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协调健康发展,税收政策不能多年一贯制,而是应当适时进行调整。无论是税种的设立和税率的制定,还是税收增减免政策的实施,要根据一定时期经济运行的趋势和问题进行必要调整。四是财政支出的制导机制建设。国家财政支出的使用方向和规模结构,对市场经济中供给与需求特别是社会消费需求的调控或调节,不仅具有导向作用,而且具有现实的指导性作用。五是工商企业准入政策制约机制建设。各级工商管理部门掌握着各类工商企业的产业进入权。而准入权的运用,要根据国家经济发展规划导向要求,以及市场供求关系变化的新态势,在准入方向、准入条件、准入时限、准入数量、准入规模的政策上,作出适时调整,从而把经济危机的企业动因限制在准入政策的门槛之外。六是信息导向机制建设。各级政府经济主管部门,特别是各种新闻媒体和舆论工具,应当熟知国家经济发展规划要求,也应当懂得或略懂一些经济学原理,及时、准确和全面地把产能利用和限制、市场供给与需求的各种经济信息公布于社会,使市场调节这只“无形之手”在一定程度上“有形可见”,从而为经济协调发展和防范危机提供必要信息导向。七是社会保障机制建设。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贫困救助和慈善事业等,既是人民群众社会福利的重要内容,也是经济健康运行的社会保障。同时,还是人们“有钱就敢花”社会条件,从而又是防范经济危机的社会条件,因此,要大力加强各项社会保障事业的机制建设。其中,就亿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事业建设来说,更是一个值得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

社会经济活动,是以人的需要为目的,并且是以人为主体的经济活动。人们虽然难以具体预见经济危机究竟会在何年、何月、何日、何时、何分发生,但这并不能说“经济危机不可知”。事实上,每次经济危机的发生,在市场经济矛盾的运动和积累过程中,都是有据可查的。如产能过剩、供过于求、卖方市场增加、积累率过高、消费率过低、产业比例失调、信用膨胀等,经济年鉴中多有显示。而且,在经济危机到来之前,多有股市跌落、失业增加、企业亏损、出口减少等经济现象。所以,我们能够建立也应当建立防范经济危机预警机制。

[责任编辑:贾乐耀]

TheCreativeApplicationandDevelopmentofMarxistEconomicCrisisTheoryinChina

HAN Qing-hua LU Xi-yue WANG Chuan-ro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P.R.China)

2011-06-22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典型案例研究”(项目编号10JD10074)阶段性成果。主持人:韩庆华。

韩庆华,山东财经大学继续教育学院院长,教授(济南 250012);卢希悦,原山东财政学院院长,教授(济南 250012);王传荣,山东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济南 250014)。

猜你喜欢

市场经济危机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市场经济下工程项目的招投标管理
财政税收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市场经济
高等教育的学习危机
关于对市场经济的认识
“危机”中的自信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