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初中生“读图识史”能力的培养

2011-07-13魏汀默

考试周刊 2011年40期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培养能力

魏汀默

摘 要: 随着现今教学手段多样化和教育技术现代化的发展,“读图识史”教学成为一种颇为可取的历史学科有效教学途径。有效性历史教学是当前中学历史教学的一大热门话题,培养初中生的读图识史能力是历史教学中有效性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 初中历史教学 “读图识史”能力 培养

在初中历史探索学习中,图表的有效利用不失为学习的一条捷径。初中时期,学生的求知欲特别强,但他们的求知是建立在兴趣之上的,兴趣成为最好的老师。同时,学生的理性思维处于开始形成阶段,感性思维还特别强烈,所以只要他们感兴趣的事做起来就相当执着,对那些不感兴趣的事往往敷衍应付。因此,插图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就带着文字永远也不可能具有的优势“登台”了,一下子就把“观众”牢牢地吸引住,而“读图识史”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就更显得迫在眉睫。

一、“读图识史”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初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历史教学要注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应积极运用教学挂图、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等,进行形象直观的教学。”“读图识史”教学模式就是利用教材中的地图、图表、图片这一重要的直观教具来开展活动,通过“图说历史”的方式来实现教育目标。

图表的有效利用不失为教学的一条捷径,而“读图识史”能力的培养在历史教学中显得举足轻重。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探索和尝试,认为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实施“读图识史”教学是当前历史教学中一种很好的教学途径,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是怎样对学生进行这一能力的培养的,以求抛砖引玉。

二、“读图识史”能力的要求分析及培养方法应用

1.正确掌握,认真分析。

历史地图、图片、图表因其特征和表现的内涵不同,阅读时有不同的要求。开展“三图”教学的前提首先是要掌握正确的“三图”读法,学会科学分析,把握好阅读的层次和要求,从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历史地图,它是在空间的维度上直观地展示人类历史活动及其所处环境,其基本要素与普通地图大致相同,只是更多地被赋予了历史特征。像《秦朝疆域》、《中日甲午战争形势图》等,阅读时可以借助于地理学科的知识,指导学生学会“三看”:“一看”指的是看图的说明,了解图所反映的历史活动或历史事件;“二看”是看图例,养成读图先读图例的好习惯;“三看”指的是看图例在图中的辐射,也就是把握和理解历史活动辐射的区域范围或宏观场面,从而识别历史活动和历史事件空间分布的特点,进一步认识其内在联系和发展变化。

历史图片在教材插图中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它包含的范围很广,有历史人物图、历史实物图、历史场景图和历史漫画等,具有形象、生动、直观、客观等特点。对历史图片阅读要注意两个层次的把握,首先要仔细观察图像,捕捉图片所体现的直接、表面的历史信息,其次要挖掘图片背后所隐含的、深层次的历史信息,全面把握插图所体现的丰富历史信息,如阅读孔子的画像,他的神情是激昂得意,就会使人想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而读老子忧伤之脸孔,不禁让人自然想到一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消极无为的政治思想等。当然,对历史漫画的解读还要注重漫画体现的寓意。总之,读图要注意多角度、多层次地去把握,“由表及里”地解读,这样才会真正读懂其所表达的丰富的历史信息。

历史图表,它的特点是以原始数据或统计对比的方式反映某一时期现象。表格中的数字可以说既是死的,又是活的。说它死,是因为它是发生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历史事物的客观反映,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地点、特定条件相联系,是不能被人随意更改的;说它活,是因为这些数字与历史的发展变化相联系,反映了历史发展变化的过程。阅读时,先要指导学生掌握数据变化的轨迹,即能从静态的数据看出动态的走向,再要求透过现象看本质,说明影响数据变化所体现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发展和影响,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如八(下)中的《1957和1961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这张表,从表中发现农产品产量急剧下降,这实际反映我国三年经济困难时期,教师从中再加以引导,学生就会得出这是由于我党犯了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反面说明了制定经济政策应该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2.深入挖掘,精选典型。

“读图识史”教学模式主要以“图”的驱动来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图”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教学的质量。在教学过程中,选取什么样的“图”就显得至关重要。对教学资源的选择,首先应该选择能反映某一历史时期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典型的插图,要具有代表性,从中能反映较全的历史信息,有利于教师进行能力培养设计。选择的“图”在于精不在于多,一节课精讲几张就够了。历史教育家赵恒烈教授说:收集历史材料要竭泽而渔,尽其所有;再建历史形象则要选择典型,突出特征。其次,要能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心理学来看高中学生的观察能力已有了显著的提高,他们乐于独立提出问题,并试图解决问题,他们喜欢讨论问题的发生原因,解释、论证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所以选取的“图”除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外,还要能满足学生进行逻辑分析和思维发展的需要,这恰恰是学生读图识史能力中最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通过对历史插图在教学过程中的合理运用来锻炼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学会运用辩证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认识。

3.去伪存真,去粗取精。

“热闹”的课堂教学并不一定是有效的教学,热闹的背后学生往往会被大量的图片、动画、音乐、视频刺激得眼花缭乱,似懂非懂,课堂教学被老师善意地引入了另一个误区。采用“读图识史”教学模式,一方面教学过程比较简洁,不花哨,加上使用的素材大多直接来自于现成的教材,留给学生的印象更为深刻,以后看到相关图片、地图和图表,就会联想到上课的情景和所学的知识,有助于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另一方面因为“读图识史”是对教材内容进行诠释和深化,同样可以配合教材设计出一系列富有自主探究的问题和活动,从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初中阶段对学生利用插图的培养要明确难易,大多数的图片可以让学生去进行思考和分析,但是一些历史地理图片不宜对学生做过高的要求。

4.养成习惯,夯实基础。

随着年龄的增加,在学生逐步养成读图的习惯后,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由感性识图上升到理性分析高度,倡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插图和课文的有机结合,勇于提出问题,并且在图中分析问题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发挥图在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作用。一要加强对学生观察、分析历史插图的能力培养,不仅使他们找到插图(包括器具、地图、人物等)与课文的呼应之处,而且要让学生把握该图的所属的典型特征,同时引导学生辨识该图所包含的隐性知识,把内容和其他的知识点贯穿起来,形成以点带面的局面,这样使得学生在感性的图的引导下把知识有条理化,以避免单纯的讲、背的机械化,达到以图述史的目的。二是渐渐培养学生学会运用多图比较、分析的方法,这样便使学生可以在学习的知识之间进行穿插比较,能力上有一个质的提高,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奠定一个比较扎实的基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日益凸显,“教无定法”,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要让历史课堂变得生动、有效,成为思想交融、心灵共鸣的“磁场”,并逐步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读图识史”能力。以上是我在日常教学实践中进行的探索和尝试,我结合自己的见识来谈谈对“读图识史”的理解和运用,以求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图说历史”: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探索.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9,(1-2):107.

[2]赵恒烈.历史思维能力研究.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47.

[3]石忠献.教初中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历史地图.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5.

[4]陆贵湘,何成刚.历史从插图中走出来.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2.10.

猜你喜欢

初中历史教学培养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学生情感的培养策略
浅析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