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风信子

2011-07-13

青年文学 2011年24期
关键词:风信子盆花水仙

王 然

因为一幅花卉的照片而感动,于我还是第一次。

春节后,我进入很久没有打开的邮箱,看到一封“我的风信子”的邮件,是女儿发回的她在英国伦敦养的一盆花的照片。

我对花卉没有什么研究,但凭直觉,我认定那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水仙。一个小小瓷盆里,三株水仙灵秀清幽,很是优雅。看那长势,营养丰富,气脉充足,在阳光下勃勃生长,散发着幽幽芳芬。一时间,看得我两眼放光:生来就大大咧咧的小姑娘,居然能养出这样娇美的花来,实在没有想到。

因为爱而生情。既源于对女儿的疼爱,也源于对风信子的偏爱,心中留下了一个女孩和一种花卉的不解情结。那一刻,我心中的风信子不再是一种优雅、尊贵的花卉,而是女儿成长生活的信使。

此后,我突然对风信子刻意牵肠挂肚起来,格外思念生活在英国的风信子,想念成长在英国的风信子,盼望来自英国的风信子。

过了两天,果然又有了风信子的佳音。女儿应远离伦敦数百公里的中学邀请,回校参加义演。在火车上,照了一张她和风信子的合影,题名为《我和我的风信子》。只这三两天,展现在我眼前的那盆风信子较先前已大不一样了。亭亭玉立,含苞待放,看着就让人愉悦开心。在车厢一个坐席的桌面上,女儿满含深情的眼神似乎在期待着那花苞的绽放,那花蕊的吐芳。

我感到了风信子传达的花语:花好需要精心培育,人好得益于教育。

女儿刚14岁就独自去了英国,成为中国千千万万小留学生中的一个。稍有不同的是,她是因为英国人的奖学金而经过严格面试录取走的。我们送她到机场的情景至今难以忘怀:一个满脸稚气的小姑娘,背着一个小书包,挎着一把小提琴,头也不回地过了安检口。事后她才说,不是不想回头与我们打招呼,而是怕自己忍不住哭鼻子。到了英国,直接读初二。初中,高中,到大学,至今已是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大三的学生。

女儿突发奇想买回一盆花,着实让我惊奇,连她自己也觉得好玩,好玩到自己竟然也说不清是为什么。几年过去了,当年一脸稚气的小小学生如今已长成信子一般优雅的大姑娘,成为我引以为豪的风信子。

看到女儿带着水仙在火车上的照片,忍不住拨通了她的电话。这才知道,那种花在英国不叫水仙,而叫风信子。始初,我以为那就是中国的水仙。因为原本喜爱,就那盆花给女儿回了邮件,大意是讲水仙花的喜好、特性、养法和寓意,文人墨客们有关水仙的诗词名句,也谈到自己看到那盆水仙眼前一亮的感触。尽管风信子在英国也有洋水仙的称谓,但终究不是正宗的学名。自以为是的露怯,显然是自己没有文化闹出的尴尬。

唉,现代人什么都不怕,就怕没有文化,正如我不会英语只记得女儿的中文名字而记不住她的英文名字一样。“没有文化,就缺少知识,就不了解大千世界,就难以洞察文化对人生的影响,对命运的改变”。

风信子让我多长了一份见识,使我滋生了一种说不出的期盼:总盼着风信子的信息,从中可以不断受到知识的熏陶。

心有灵犀。就在女儿回校那天早晨,我刚到办公室,姑娘就打来电话。看时间,伦敦已是凌晨一时。什么事让她这样着急?她说要与我交流关于西藏的话题。原来,一些别有用心的学生社团要在这天中午举行支持与反对藏独问题的表决。女儿对此十分愤怒:他们有什么权力搞干涉中国内政问题的表决?为此,女儿决定去做维护祖国团结的演讲,以实际行动反击分裂活动。为准备演讲稿,她火急火燎地问了我三个问题:一,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自古的历史究竟有多长?二,一些外国势力极力分裂西藏的根源是什么?三,西藏人民反对分裂的事实有哪些数据可以说明?女儿气愤难平道,我在学校动员华人学友去演讲,有的还不以为然,真不知道他们是些什么人!

小小年纪,有这份爱国热情,有这种爱国行动,作为远在万里之外的父母,着实深感欣慰与荣耀。

我花了整整一上午的时间,把我所知道的西藏历史、发展情况简要地整理成文字,发给女儿。那天,据说女儿的演讲咄咄逼人,使一场煞有介事的谋划很是尴尬。但因为华人学生去得少,还是只差三票而失去了这次表决的一次性胜利。不过,也因为票数接近的差距而挫败了这次表决。女儿有些沮丧地告诉了我这个结果。听得出,她在流泪,言语间的愤怒与难过,今生今世都会打动我,就像风信子的情感一样,铭刻在我的心灵深处。

姑娘钟爱的风信子,成为我们情感的牵挂。就像和煦春风般的信使,传达着一个海外学子成长的信息,情感的信息,人格的信息。花有花语,风信子向我传达了一种故土养育的情感:无论世界多么富有精彩,都不能缺失感恩的品行德性;无论生活多么尊贵繁华,都不能淡漠祖国。

猜你喜欢

风信子盆花水仙
水仙乡里江南客
如果没有细菌
风信子花开的时候
交 谈
风信子
水仙
我喜欢洋水仙
盆花旅馆
2008年荷兰国际园艺展览会盆花新品种(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