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人香席

2011-07-12吴清

检察风云 2011年24期
关键词:文化

文/吴清

中国传统文人香席

文/吴清

何谓香席?在明代,文人、高士大多设有静室,亦称香室,是道友间勘研学问参禅悟道之用,亦用来举办香事活动,这种品香悟道的方式,称之为设“香席”,也由此产生香席仪轨。吾师良佑先生曾对我说:“香席是经过用香功夫之学习、涵养与修持后而升华为心灵乡筵的一种美感生活。”

中华香学之滥觞为上古时期之祭祀活动,流传千年,渊源至今。上古的皇家档案《尚书·舜典》中,记录了尧帝禅位于舜帝的祭祀天地山川之典礼。“禋于六宗,望于山川,遍于群神…… 柴,望秩于山川。”即用燃烧草木之类告祭天地,此即为后世焚香之始。此类燃烧草木之祭祀方法(史称“燎祭”)发现于我国各地的上古遗址。五六千年前上海地区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就发现有祭台、灰坑,此即为燎祭之习俗。随后红山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又出现了焚香用的陶薰炉。经商周、春秋战国焚香之传统不变,且战国时期已有制作极其精美的青铜博山炉和陶瓷博山炉,两汉时期由于西域商道畅通,极大地扩大了各种香料的来源,如沉香、鸡舌香、苏合香等,外来的香料促进了香文化的发展,亦由此形成了严格意义上的薰香文化。

各代薰香文化

魏晋时期,随着佛教的繁荣,薰香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寺庙用香、豪门贵族、文人用香已为常事,隋唐时期用香之学已完备成为独立体系,焚香专用之炉具、工具、香仪等已相对成熟定型(陕西扶风法门寺出土有大量的香料及鎏金的各式香炉、香工具)。

五代至宋元时期,薰香文化则成为普通文人、士大夫、僧侣、高士、权贵等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项雅事,留下了大量吟诵香的诗词。五代·罗隐《香》:“沉水良材食柏珍,博山炉暖玉炉春;憐君亦是无端物,贪作馨香忘却身。”宋·黄庭坚《帐中香》:“百练香螺沉水,宝薰近出江南。一穗黄云绕几,深禅相对同参。”此时文人雅士不但品香吟香,而且广罗香方,并亲自研究制作合香、香丸、香饼等,形成了香学的研究,至今留存有宋·洪刍的《香谱》、宋·叶廷珪的《名香谱》。到了明代香学文化发展普及,有文震亨的《长物志·香茗》、高濂的《遵生八笺·燕闲清赏》等香学专著。品香之学至此进入巅峰时期,然清代由于种种原因进入衰微期,几乎无任何香学专著,仅在清末民初江苏南通出现了一位丁月湖先生,创制了组合式篆香炉及《芸香谱》《篆香炉谱》两本著作。至于当代,唯有已故文博大家刘良佑教授十数年致力于传统香学,身体力行于香料之辨别、分类、合香、制香、品香礼仪、香文化之升华等的研究,著有《灵台沉香》《品香之道》《香学会典》,成为当代香学泰斗。当今研习香学者多出其门下,吾辈亦受教于先师刘公良佑先生。香学之道不绝,先师功不可没也。

清中期·德化窑鼎式炉

文人香席过程

入香席前首要心清意定,通常于书斋雅室先行吃茶,春夏宜绿茶,如龙井、碧螺春等,秋冬则普洱、乌龙、红茶等。品茶之时,亦可伴有赏古、挂画、插花、抚琴、弄箫等雅事,通常时间不可过长,过长则神情外移。而后于香室入香席品香,品香以四人为限,其中一人为主,称之为“炉主”,一切香事,皆以其为主导。品香入座,主客位于炉主左手方,面对香室门,陪客依序自主客左方入座,炉主位在主客右手方,其右手方为香室门,此项仪轨意在长幼有序,亦合儒家礼仪之规范。品香入席以一主三客为度,因人多则传香时间过长,香气亦涣散,且人多味杂不宜入境。入席既定,由炉主介绍今日所品之香料,通常一席三品,分一主二附,如主香为蜜棋楠,附香为绿棋楠、安南黄土沉香,并请客人欣赏所用之炉具和用香工具,通常有品香炉两具(一为棋楠炉一为沉香炉)、香盒三只,另有香渣碟、取火罐、香炭盒、香刀、香夹、香匙、火筋、押灰扇、香铲、香帚、顶花押、香瓶、香具盘、香台等。自此炉主取火埋炭,取香入炉,每出一香,于两巡后换香另出一炉。待三炉尽出则品香完毕。

品香之时另有一些规矩:席间不得高谈阔论,身上不可涂抹香水,或携有异味、臭味,如有食韭、蒜等;传炉之时须平顺端庄,非炉主不可拨弄香灰香料;持炉品香须稳重,手肘下垂,不可肩肘高耸;品闻三次即须传炉,不可呼气炉中;手须洁净,指甲间不可有污。违者即为有失礼仪。

相约品香有三种人尽量不请:第一种闲不得放不下之人不请,此类仁兄常常魂不守舍,思绪不定,整日手机不停,常使香友扫兴,因此请不得。第二种自作聪明者不请,此类人物通常自诩极聪明,实者俗不可耐,且喜诳言高论,破坏气氛,故亦请不得。第三种全无生活情趣者请不得,感思极为笨钝,毫无灵气可言,与之品香即如糟蹋香品,亦浪费时间,根本不能请。

品香之后为香席之坐课习静观香,宋代刘子翚有一品香偈子《龙涎香》:“瘴海骊龙供素沫,蠻材花露邑清滋;微参鼻观犹疑似,全在炉烟未发时。”此正是古人坐课习静观香之写照。品香之妙全在鼻观心参,由对香之闻(知觉)升华为思维上之观想,同佛家之参禅有异曲同工之妙,于香气之似有似无之间体验灵动绝尘之美,绝非香气味之分辨而已,如禅宗祖师所言:“说似一物便不中”,因此坐课习静来领悟香界之美感和内心的安宁,于身心真静去触摸生命永恒的价值。此一切之观香功夫皆在一“闲”字,若心不能真闲,则不能完全体验香事之真谛,明代著名书画家文征明的《焚香》诗云:“银叶荧荧宿火明,碧烟不动水沉清;纸屏竹榻澄怀地,细雨轻寒燕寝情。妙境可能先鼻观,俗缘都尽洗心兵;日长自展南华读,转觉逍遥道味生。”此悟得香事真谛者,方能有此感受。故品香感悟注录亦为最难,于香事称之为香册题注,香册既是炉主对此次香席之记录,亦是香友品香坐课之心灵写照,所书之香偈子以意为上,以味为下;以境为上,以物为下。此与每位香友之学养、经历、审美、悟性有极大关联,香偈子之字数不论,从一字到一首诗词皆可,但不可长篇大论。如前人已写之香偈子有“枫”“晴”“夕”“竹露”“乘云”“玄风”“素月”“无心处”“松竹径”“庭前月”“云千鹤”“雪晴空朗”“明月沧海”“秋风残菏”“江月一色”“初春寒碧”“梧叶秋声”“雪里梅花一枝”等。香册题注完毕,即为此次香席结束。

自吃茶入席,品香坐课题注,整个香席流程大多用时为半日以上,此间妙趣非亲历无法感受,实言说不可尽也。

何为香?其非气、非木、非烟、非火,即非虚无、亦非实有,在乎有无之间,出入无常,涵融世间诸相,深入性心,存于“无所住心”之境……

编辑:沈海晨 haichenwowo@163.com

刘良佑教授

作者恩师,台湾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教授,二十余年来潜心研究香文化,被称为中国香学第一人。曾应上海博物馆邀请做专题研究工作,挖掘整理中国的香文化。

猜你喜欢

文化
文化与人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窥探文化
谁远谁近?
繁荣现代文化
构建文化自信
文化·観光
文化·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