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罚教育背后的错乱能量

2011-07-12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检察风云 2011年24期
关键词:错乱体罚国学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体罚教育背后的错乱能量

文/启程(高级心理咨询师)

荒凉的年代,给幼小的心灵种下了蛮荒的种子,所以他即便高考成绩优异,也只能无意识地继续复制荒凉。

最近各大媒体纷纷关注了一位言语张狂的父亲,号称“中国狼爸”。他的家教口号是“三天一顿打,孩子进北大”,孩子12岁之前,只要日常品行、学习成绩不符合他的要求,就会遭到严厉的体罚。他是萧百佑,因为四个孩子当中三个已经入读北京大学,他在各种场合推广传播自己的家教经验。他的著作《所以,北大兄妹》,原名《打进北大》,审稿时题目未能通过,他略感遗憾。萧百佑已经遭到一些专家、教师和家长的质疑,但也有家长把孩子送到他开设的“私塾”,寄希望于他的体罚式教育。体罚是危险的,因为在体罚与虐待之间,体罚与家庭暴力之间,如何把握界限?实施体罚的萧百佑肯定不可能是一位权威的判定者。同样,这些可能涉及法律责任的重大判断,也不是我的一篇短文能够完成的。看了《所以,北大兄妹》一书,又看了萧百佑在媒体上的种种表现,至少萧百佑说的“读书后必定会感动而哭泣”,肯定是他的一厢情愿了。有一些网友选择支持萧百佑,但是却无法提出有力的理由。萧百佑自己也在不断修改立场,他强调他的家教内容很多,打孩子只是其中一部分,他也承认,进北大并不代表特别的意义,他只是用来举个例子。最有力的质疑,是萧百佑孩子的香港居民身份。港澳联考的特殊性,让北大的光环渐渐黯淡,我们也知道了一个父亲“中国式”的策略与精明。

萧百佑标榜其藤条“家法”是纯正的国学教育,这其实是对国学教育最严重的误解。国学教育不等于中国历史上每个家庭教育方式的总和,它的精髓是民族文化的始源期和轴心期的圣贤切身证悟,并且成功传承的那些亘古不变的生命真理。在民族文化的衰败期和黑暗期,由于人们的德性失落,生命扭曲,心态负面,不可避免地在历史上留下很多阴暗丑陋的痕迹。萧百佑口中的国学,其实只是他对于国学传统一厢情愿的想象。他动辄挥舞的藤条“家法”和古老的国学关系并不大,是他所经历的历史年代,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他成了“狼爸”。萧百佑说自己是成长在“棍棒教育”为主的家庭,他说小时候妈妈打他,“那种打都是狠打”。他也说自己是在“文革”期间长大,并把自己的家教理论受到质疑的情况与“革命先驱为革命理想而前赴后继”相比拟。简单地说,是那个混乱扭曲的斗争年代,给了他一种暴力征服的斗争哲学。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萧百佑说:“我妈妈打我,我都不哭,因为那时候是英雄年代,我妈妈打,我是笑的。”这种笑容让人感到脊骨发凉,它和萧百佑颇为自得的藤条“家法”一样,都闪动着那个可怕的“英雄年代”的影子。

萧百佑在书中强调,自己对妈妈很孝敬,很尊重,给孩子们树立了榜样。可是,他对妈妈的爱,背后有没有或许他自己也没意识到的因素?书中有一个细节:他妈妈爱吃老东关的云吞面。他第一个月开工资,给妈妈打包了几十碗云吞面,堆在妈妈面前。他妈妈哭了,从此以后:“第一,再不想吃云吞面了;第二,不敢让儿子知道自己喜欢吃什么。”这些云吞面和他挨打时的笑容一样,隐隐透着莫名的寒意。这是萧百佑对他妈妈的“棍棒教育”的一种独特的回应,但那绝不单纯是爱而已。真正体现了萧百佑内心对妈妈的爱的,是他对“棍棒教育”的传承。从心理学中的“系统排列理论”来看,这表达了他对妈妈的忠诚。其实人们往往在下一代身上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方式,由于妈妈在内心中确立了一个内化的无形权威,重复上一代的教育方式也就是一种朝向那个无形权威的暗暗的取悦,以摆脱内心深处由于羽翼丰满、脱离控制而产生的负罪感。它是在表达对父母的爱。但这种爱的表达是原始的,未加反省的,假如以下一代的幸福感和人格完整为代价,那就是可怕的和有罪的。

萧百佑对待孩子,控制心态无以复加。不许吹空调,不许开冰箱,不许有零钱,去找同学玩要书面申请……他偏说那是“科学”与“爱”的精确结合,实在令人无语。对他人施加的强烈控制,一般都是出自内心严重的不安全感。为逃避这种自幼形成的不安全感,就要为自己营造强大的幻觉。只是这种“强大”,不是圆满自足的,而必须依靠不断寻求外界的证明。萧百佑打孩子,“打完之后要孩子表述受罚后的决心”,还要写书面检讨。这是羞辱吗?至少孩子的屈服和领受,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内在隐约的焦虑不安,强化加固他对自我行为正确性的坚信与固执。他不允许孩子在12岁前有朋友,只能有“家人”和“同学”,这也是因为过多的与外界接触会威胁到父亲在封闭空间内树立的绝对权威。他认为孩子在12岁之前不能独立思考,只需要服从父母就可以了,而且要无意识地接受父母树立的规矩。这也是因为萧百佑对人性的理解完全是机械唯物论式的,他认为孩子在12岁前主要是动物性的,所以,他的藤条“家法”,并不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培育启发,只是一套驯兽哲学。荒凉的年代,给幼小的心灵种下了蛮荒的种子,所以他即便高考成绩优异,毕业于暨南大学,也只能无意识地继续复制荒凉。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博士主张,帮助孩子建立独立与尊严,这样才能让他们真正获得由衷的正确感与秩序感。孩子不服从,是因为他的创造性的冲动无法得到成人的理解。而这种冲动对于心智成长是必不可少的。萧百佑开了家庭会议,孩子们不可以接受采访。所以我们无由得知他的孩子是否在内心坚持反抗过。蒙台梭利博士认为一个教育者“必须去除内心的傲慢与怒火,学会如何使自己变得更加谦恭和慈爱。这种精神准备将给予他所需的平衡和沉静”。也许萧百佑会感到不屑,但这段论述真的契合了原始儒道教育哲学的要旨。“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止所当止,切莫拖延。读到此文的父母们,让我们共勉吧。

萧百佑的精神状态颇让人担忧。他活在自己营造的“战无不胜”的幻觉当中,除了他自己,别人没有可能撕开那种幻觉。在中医的角度,《黄帝内经》认为,一个人倘若有了“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的明显表现,就要再进一步根据其症候进行脏腑能量的具体定位。“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所谓“肝气”就是生发性的“木”行能量。在萧百佑成长的那个混乱暴躁的年代,扭曲的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合力作用,不仅伤害心智,影响性格气质,也会损伤脏腑,扰乱血脉神经。根据《内经》的解释,“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在生命力应当舒畅通达的时候,它却受到了压抑惊扰,它的“往来”的双向环流的功能就受到了损害,变成了一种只按某个单一方向运动而无法回旋的错乱能量。“虚则恐,实则怒”就是这种单向流动的后果,它的错乱使得先天的“精神”失去了守护。

所以,当你感受到他的“狂妄”,请尽可能体谅他,在上古医家的视角,那只是一种身心严重失调的症候。童年时光受到严重的压抑惊扰的一代人也有智愚之别:有的给自己和下一代的生命空间都争取到更多的融融春意,让错乱的能量有机会释放和转化;有的却只能无知无识地“春行冬令”,在下一代身上延续着一种错乱的肃杀。改变那种错乱也许很难,但至少我们要努力表达,通过持续不懈地发声,把这部分混乱阴郁的生命能量带到敞亮的公共空间里,让它们见一见阳光。

编辑:董晓菊 dxj502@163.com

自信、自卑、自负?测测吧

1. 对于自己常犯的一个错误:

a. 会因此厌恶自己,承认自己是个无用的人。

b. 敢于承认和面对这个问题,会在以后的生活中继续努力慢慢改正。

c. 如果不是因为时运不济,或者有人故意捣乱,我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

2. 当你听一个人对你讲述他的见解时:

a. 一边听一边自惭形秽,感觉别人都是很有主见的。

b. 认真地倾听,专注地感受他的感觉,思考他的想法。

c. 很快就可以发现他的不足之处,可能没等他说完就迫不及待地发表对他的指导性言论。

3. 当我与一个比自己英俊或时尚的人走在一起:

a. 越发感到自己的不起眼,只配做配角。

b. 保持自己一贯的风格,保持自己的尊严,也给予同行者赞许与尊重。

c. 更注意表现自己,在气势上要胜人一筹。

4. 在一场派对中,你通常的表现是:

a. 默默无闻,叨陪末坐,与和自己身份差不多的人交往,免得被人耻笑。

b. 不过多地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自然快乐就好。

c. 随机应变,游刃有余,高谈阔论,来者不拒。

5. 当你与同事有公开的矛盾时:

a. 人们总喜欢欺负我,这次他居然骑到我头上来了,哪怕鱼死网破我也不会让步。

b. 无论开始多么冲动,过后还是希望在大原则上分清是非,然后理性处理。

c. 大人不计小人过,大笑几声就过去了,我从来都是一个豁达的人。

6. 当你看到一个人的长处时:

a. 羡慕。

b. 佩服。

c. 不以为然。

7. 你对“幸福”一词的理解是:

a. 富有、健康、家庭和睦。

b. 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c. 我一直都很成功,因此也很幸福。

8. 当你看自己的近照时:

a. 觉得自己不好看,不喜欢看照片中的自己。

b. 会回想起拍照时的情景与心情。

c. 很欣赏自己。

●测试答案解析请见www.jcfyzz.com心理CT。

猜你喜欢

错乱体罚国学
“垂”改成“掉”,好不好?
大惑易性
那些让人“时空错乱”的历史
难忘的体罚
美国教育体罚的渊源,现状与前景
奋斗鸡—我的国学日常
铁路沿线景观错乱区的问题解析及优化策略——以哈牡线牡丹江段为例
笑的隐语——劳马话剧集《错乱的影子》序
福建省教练员对未成年运动员体罚现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