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高校诈骗的特点及预防建议

2011-07-12杨中英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遭遇新生分子

■杨中英

近年来,部分诈骗分子将矛头指向了在校学生,大学生被骗的案件屡屡发生,高校诈骗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诈骗案件给大学生造成了巨大的财产损失和精神创伤,威胁了校园安全与和谐,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社会风气。

高校诈骗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以往学者大多结合自己的研究分析,将高校诈骗锁定在: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产品,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利用学生的同情心,对他们进行现金欺诈等几大内容。

有关高校诈骗的以往研究不少,但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尤其以往研究多为定性描述,缺乏数据支持和深入分析。鉴于此,本文以某高校诈骗情况为例,在采集第一手数据的基础上,尝试对高校诈骗的特点进行客观而更为深入的分析,并提出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北京某高校的问卷调查。调查严格按照随机抽样的原则进行,共收集有效问卷1138份,有效回收率为85.3%。

一、高校大学生遭遇诈骗的基本情况

(一)高校诈骗的发生特点及类型

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在接受调查的1138名大学生中,遭遇过诈骗的人数为287人,占总人数的25.2%;而遭遇过诈骗且上当的人数为160人,占遭遇过诈骗学生的56.1%,多于没有上当受骗的学生。同时,85%的学生表示“曾经遇到过校外人员进入宿舍推销产品或招募代售”。这一方面说明,高校诈骗并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普遍存在,必须引起相关部门和学生的高度注意;另一方面,当遭遇诈骗时,学生很容易上当受骗。

大一上学期初是高校诈骗发生集中期。诈骗案件的受骗者多为大一新生,且案发的时间集中在大一上学期初,这一比例占受骗者的73.5%;大二、大三、大四学生受骗的比例大幅减少而且呈递减趋势,分别为7.3%、3.1%、0.3%。新生入学时,校园内人员混杂,宿舍管理相对松懈,诈骗分子很容易借机混入学生宿舍,实施诈骗。同时,大一新生对一些服务和商品存在需求,但是又不熟悉周围的环境,这为一些推销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分子提供了机会,大一新生自然成为他们实施诈骗的对象。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大一新生在进入高校前的十几年里,很少直接与社会接触,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会经验,辨别能力差。

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行诈骗是高校诈骗的主要手段。目前,诈骗分子的诈骗手段不断增多,让人防不胜防。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遭遇最多的诈骗方式主要有:假冒学校教职工名义,进入宿舍收取水电费、网费等,或销售电话卡;进入宿舍推销化妆品、文具等,以次充好,骗取金钱;以招聘、代售为名,骗取介绍费、押金、报名费。在遭遇过诈骗的学生中,遭遇上述三种诈骗方式的比例分别为38.2%、24.6%和13.4%。

(二)大学生易受骗情形及应对行为

“认识自己的熟人”是最容易促使学生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理由。调查发现,78.2%的学生会因为对方是“认识自己的熟人”而相信陌生人;对方也是“学生身份”是第二个容易让学生轻信的情况,占总数的46.5%;因为清秀腼腆的外貌或老乡身份而对陌生人产生信任的比例也达到29.5%和25.3%;仅有约0.5%的学生明确表示不会对陌生人产生信任。

近90%的学生在发现可疑人员时,会采取适当行动。在发现可疑人员时,选择“提醒同学注意”的学生所占比重最高,达71%;选择向辅导员或保卫处报告的学生分别占4%和13%;还有1%的学生选择采取其他措施,如报警、向宿舍管理员报告等。需要注意的是,有11%的同学在校园内发现可疑人员后,选择了“视而不见”,这一比例虽不算高,但也会给诈骗分子提供可乘之机,学校应加强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教育。

超过九成的学生并不会对校外人员到宿舍推销的产品或招募代售感兴趣。这表明,大部分学生对校外推销人员的戒备心还是较强的,超过九成的学生事实上并不会理会校外推销人员。但是,也有近六成的学生还是会尝试听取介绍,这也给诈骗分子提供了进一步设置陷阱的机会。有3%的学生甚至也会“很有兴趣,询问相关问题”。

报告、报警率低,近50%的学生在遭遇诈骗后采取相互提醒的应对方式。在遭遇诈骗后,部分学生采取了不正确的方式,加剧了诈骗的危害性。据调查,上当受骗后学生采取最多的方式是提醒周围同学,占49.6%,这是一种相对理性的方式,可以使周围的同学提高警惕,防止更多学生上当;其次是自认倒霉不对外声张,占20.63%,原因在于部分学生出于面子等原因的考虑,事发后不愿对他人谈起,这种处理方式助长了诈骗分子的嚣张气焰,导致诈骗分子常常故技重施、反复作案;报告保卫处和报警的学生人数非常少,分别占5.56%和3.97%,这可能主要因为多数诈骗案件涉案金额不高。倘若学生在遭遇诈骗后能及时向学校保卫处和公安机关备案,有利于相关部门掌握诈骗的情况,加大对高校诈骗的打击力度。

二、预防高校诈骗的建议

总之,高校诈骗分子主要抓住了大学生社会经验少、安全防范意识低、容易轻信陌生人等特点,假借进入宿舍推销等手段,趁机开展作案。针对目前高校诈骗发生频繁,上当率高,并且大一新生受害较多的现象,学校和公安部门应该结合大学生自身特点和诈骗案件特点,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同时加强联合打击。

第一,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尤其是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调查显示,在校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和防范意识是高校诈骗频发的重要原因。大学生的意识单纯,缺少对陌生人的戒备是造成诈骗得逞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高校防诈骗工作中,学校和有关安全部门应侧重加强对于学生尤其是缺乏独立生活经历和社会经验的大一新生的安全教育和宣传力度,重点强调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诈骗手段的识破和遭遇诈骗后的应对措施等,尤其强化其遭遇诈骗后的报案、报警意识。

第二,应该强化学生宿舍人员出入管理。对待进入宿舍的校外推销人员,虽然多数学生有一定的警惕心理和防范意识,选择了视而不见或心不在焉的做法,但仍有约3%的学生有兴趣询问。因此必须强化学生宿舍的安全管理,应该从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两方面入手,即进一步完善原有的电子门禁系统和安防监控体系,规范和细化来客登记制度和应急事件处理制度等。

第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保卫力量。学生是校园管理的对象,同时也应该是校园内的自我管理主体。在预防高校诈骗上,学生治保工作有其独特优势:一方面,部分学生仍未真正意识到诈骗的危害性,警觉性低,组织大学生适当参与学校的治安管理,可增强其责任感和紧迫感,帮助其树立自我保护意识;另一方面,与学习保卫部门相比,学生治保组织有更大的灵活性,也更容易深入学生内部,了解思想,发现隐患。高校应该成立学生治保组织,协助保卫部门开展防盗防骗宣传、校园巡逻等治安维护活动,使其真正成为和谐校园建设的主体。

第四,建议加强校内外安全信息互动网络。校园诈骗具有流窜性和反复性的特点,诈骗分子往往故技重施,在不同学校内实施诈骗。基于此,有必要加强各大高校及有关公安机关之间的互动合作。首先,各大高校保卫部门和所在地区公安部门要密切联系,互通信息。对于在学校内发生的性质严重的诈骗案件,高校保卫部门需及时通报当地公安机关,并配合公安机关立案侦查,加强监控;公安机关则需要汇总已侦破或尚在侦查的案件,总结诈骗分子的手段和特点,并将相关信息通报各大高校。其次,各大高校之间应建立顺畅的信息沟通网络,发现本校重大诈骗案件及嫌疑人时,应及时联系周围学校,以免诈骗分子辗转作案。这样,高校与高校、高校与公安部门共同形成一道预防和抵制诈骗的防控网络,更有效地打击诈骗分子、减少高校诈骗。

[1]胡向阳.电信诈骗犯罪防控对策研究[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李彦.浅谈手机短信诈骗犯罪及其控制[J].公安研究,2010(11).

猜你喜欢

遭遇新生分子
《分子催化》征稿启事
重获新生 庇佑
新生月赛优秀作品
枯蓬新生
预防遭遇拐骗
“精日”分子到底是什么?
对比学习“分子”和“原子”
新生娃萌萌哒
臭氧分子如是说
遭遇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