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时期新闻报道中的话语权

2011-07-12张新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话语权新闻报道话语

■张新

在西方新闻话语霸权和国内新闻话语失衡的大背景下,如何优化和提升我国新闻报道中话语权已成为关乎中国国际地位和长远发展、牵涉和谐社会有效推进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拟从新时期我国新闻报道中话语权现存问题出发,来深入探讨话语权建构和优化策略。

一、新时期新闻报道中话语权现存问题

新时期,国际形势急遽变幻,经济全球化雨后春笋般推进,网络信息铺天盖地而来,和谐发展呼声一浪高过一浪,国际间交流和国内间互动日益频繁。作为一种有力的信息传播方式,新闻报道的重要性日益突显。与此同时,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新闻报道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来源已不再限于特定的传播者(如某报社记者),可以来源于任何组织和个人;传播范围已由国内逐步辐射至国外,影响受众也因网络强大的开放性优势而急剧拓展;传播方式也由原来较为单一的报纸、广播等传统方式向博客、维客、播客等为代表的网络媒体形式转型,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国际报道影响力,加大了大众参与比重,转移了话语权。但无可否认的是,新时期新闻报道中话语权存在严重问题:

1.世界一流媒体匮乏,“中国声音”微弱。所谓话语权,即人们能够将其发现、阐释和创造的概念、思想或视角传播于社会,被他人接受和使用,并将其引导到特定思维层面上思考问题的能力和行为。就国际社会而言,话语权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亦即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但纵观中国新闻报道国际话语权,不难发现“中国声音”还非常微弱。这不仅体现在新闻报道时间滞后、技术手段传统单一、突发事件危机公关能力薄弱,而且还表现在国际影响力不强、运营能力不专、基础规模不大等方面,刻板印象和先入之见现象非常严重。

2.官本位惯性思维作祟,报道信息不对称,导致可信度不高。受传统计划经济残余思想影响,我国社会资源分配不均。大部分媒介资源却掌握在少数政治、经济、文化精英手中,其他社会阶层拥有资源是少之又少,因此在信息获知方面渠道稀少。于是部分官员为了维护政绩形象,突出政治形象,保护个人以及地方部门利益,习惯歪曲事实,剥夺民众知情权,阻止报道者如实报道,作假大空的正面高调宣传。与此同时,为了阻止民众抗议和揭发,又不惜威胁媒体,禁止采访民众和播放真实报道。久而久之,不仅失去民众的信任,而且带坏社会风气,导致新闻报道话语权出现极大偏差。

3.媒体机制不健全,话语表达渠道不畅通。囿于思维模式及历史积累不深厚等现实原因,国内媒体机制还远远不健全。不仅传播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传播方式还较为单一落后,目前仍以报纸等传统形式为主。虽然伴随网络发展,网络新闻媒体已逐步进入人们生活,但受众面仍有待提升。更严重的是,虽然话语权的实质,是一个人有社会上能否维护其合法权益,能否争得做人之尊严的重要标志,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仍因机制改革不彻底、官本位思想严重等原因,新闻报道还是未能满足大部分民众的话语表达诉求。即便报道者“冒险报道”,在传播过程中仍会受到多方阻拦,因此记者被困、记者遭打惨案时有发生。除外之外,由于媒体机制不健全,再加上网络相对自由开放,目前网络报道中严重缺失正确舆论导向,结果给不法分子以可乘之机,散布假消息,诋毁他人,导致真假难辩,话语权也由此变质,也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二、新时期新闻报道中话语权建构和优化之策

鉴于新闻报道话语权之于我国国际地位和国内建设的重要性,笔者认为新时期建构和优化新闻报道话语权势在必行且时机成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以彻底解决:

1.精心打造世界一流媒体,时刻紧抓重大突发事件。这就要求国家首先要着眼全球,树立世界眼光,全方位引进通晓国际话语规划、具有多种文化背景、视野广阔的国际型人才,切实提高我国媒体新闻采集、传播、辐射等能力,纵横双向地打通中国与世界交往的脉络。其次,加大媒体基础规模投资力度,全面提升我国媒体整体规模水平、国际覆盖能力、制作播出能力,并扩大品牌建设力度。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新闻报道极具时效性、影响力等特征,因此国内媒体应当以重大突发事件为切入点,迅速反应,如实客观报道,制造议题,深度解读,以实际行动赢得国际舆论的尊重。

2.转变政治观念,切实尊重事实,提高新闻报道的公信力。首先,政府官员彻底摒弃官本位、政绩优先等错误思维,切实尊重事实,全面提升危机公关能力,回归到和谐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任和道路上来。其次,媒体从业者要积极培养自身为正义说话、为民众说话的职业道德感,敢于说真话、敢于写真事、敢于报真情。再次,其他相关部门如街道社区、如报社杂志都应建立健全社区信息平台、百姓心声平台,并及时如实报道关乎百姓民生的事实真相和事件进展。

3.建立健全媒体机制,确保话语表达渠道多元畅通。由于媒体机制是一项涉及表达、管理、监督等环节在内的系统体系,因此需要多方面改善,才能最终确保话语表达畅通无阻。这就要求媒体部门以报纸、广播、电话、网络为媒介,建成包括采编、审核、报道、跟踪、反馈在内的一整套系统机制,而且还应积极呼吁民众参与话语表达和监督全过程。与此同时,为了促进媒体机制更好地发挥实效,法律部门应当尽快出台新闻法律法规,以充分赋予民众话语表达的权利,并对假借话语表达侵犯他人名誉和财产的不法行为施行惩罚,以法律的手段促进正确舆论氛围的形成。最后,就民众而言,应当切实增强自身法律意识和主人翁观念,自觉提升参政议政、权益维护的话语表达欲望,共同推动新闻报道话语权多元发展。

总之,新闻报道中话语权的建构和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政府、媒体、民众共同努力,才能最终得到改善,为提升我国国际地位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作出贡献。

[1]陈向阳.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挑战[J].瞭望,2009(13).

猜你喜欢

话语权新闻报道话语
画与理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陈年凡客创始人
让新闻报道充满正能量——江西宜春“夺刀少年”报道的启示与思考
人文关怀——新闻报道体现群众观的有效路径
改进时政类新闻报道提高联播类电视节目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