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居环境与通风

2011-07-12丁义迁戴佳原程美霖

群文天地 2011年12期
关键词:气温交通功能

■丁义迁 戴佳原 程美霖

建筑的功能、建筑物必须满足的要求、人类活动的发展、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树居和岩洞居、巢居和穴居、地球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人居与外环境、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室外气候、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太阳辐射、建筑物的配置和外形与日照的关系、室外气候。

一、建筑的功能、发展与要求

(一)民用建筑的空间构成及功能

各种建筑的使用性质和类型尽管不同,都可以分成主要使用部分、次要使用部分(或称辅助部分)和交通联系部分三大部分。设计中应首先抓住这三大部分的关系进行排列和组合,逐一解决各种矛盾问题以求得功能关系的合理与完善。在这三部分的构成关系中,交通联系空间的配置起关键作用。

交通联系部分一般可分为:水平交通、垂直交通和枢纽交通三种基本空间形式。

1.走道(水平交通空间)布置要点:应直截了当,防曲折多变,与各部分空间有密切联系,宜有较好的采光和照明。

2.楼梯(垂直交通空间)布置要点:位置与数量依功能需要和消防要求而定,应靠近交通枢纽,布置均匀并有主次,与使用人流数量相适应。

(二)建筑的安全功能

不管是工业厂房还是民用建筑,必须满足人民的生民财产安全的前提下投入使用2抗震、防火、防暴等的疏散都是所有建筑包含的功能。(1)抗震功能。根据当地所处的地理位置,建筑设计建造时便有抗震设防烈的的考虑在内。(2)防火功能。由于操作不当的人为因素或者不可抗拒自然因素,造成人员财产伤亡的例子不在少数,所以,商场、学校或者其他一些人口密集的建筑都必须有防火的设计在内。

二、人类最早的居住方式

巢居和穴居。炎热或高海拔地区的穴居方式,可获得相对稳定的室内热环境,顶部的天窗既可采光又可排烟。

古文明的发源地:20-40°纬度。为创造适宜环境而建造的建筑与文明发展密切相关。

三、人居与外环境

建筑外环境指的是建筑周围或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环境,是以建筑构筑空间的方式从人的周围环境中进一步界定而形成的特定环境,与建筑室内环境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活动的环境。

建筑外环境主要局限于与人类生活关系最密切的聚落环境之中,包含了物理性、地理性、心理性、行为性各个层面。同是它又是一个以人为主体的有生物环境。其领域之中的自然环境、人工环境、社会环境是他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物所在地的气候条件,会通过围护结构,直接影响室内的环境,为得到良好的室内气候条件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必须了解当地各主要气候要素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

一个地区的气候是在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对建筑密切有关的气候要素有:太阳辐射、气温、湿度、风、降水等。

四、地球绕日运动的规律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Urban heat island effect)是指城市中的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近地面温度图上,郊区气温变化很小,而城区则是一个高温区,就象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

指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的现象,热岛强度以城市中心平均气温与郊区的平均气温之差来表示。从城市气象规划设计出发应考虑:

(1)要保护并增大城区的绿地、水体面积。因为城区的水体、绿地对减弱夏季城市热岛效应起着十分可观的作用。(2)城市热岛强度随着城市发展而加强,因此在控制城市发展的同时,要控制城市人口密集、建筑物密度。(3)如北京市位于平原中部,三面环山。在扩建新市区或改建旧城区时,应适当拓宽南北走向的街道,以加强城市通风,减小城市热岛强度。(4)减少人为热的释放,尽量将民用煤改为液化气、天然气并扩大供热面积也是根本对策。

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城市热岛效应也变得越来越明显。城市热岛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受城市下垫面特性的影响。城市内有大量的人工构筑物,如混凝土、柏油路面,各种建筑墙面等,改变了下垫面的热力属性,这些人工构筑物吸热快而热容量小,在相同的太阳辐射条件下,它们比自然下垫面(绿地、水面等)升温快,因而其表面温度明显高于自然下垫面。另一个主要原因是人工热源的影响。工厂生产、交通运输以及居民生活都需要燃烧各种燃料,每天都在向外排放大量的热量。

当然,城市中的大气污染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城市中的机动车、工业生产以及居民生活,产生了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等排放物。这些物质会吸收下垫面热辐射,产生温室效应,从而引起大气进一步升温。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能出现城市热岛效应。但是,对居民生活和消费构成影响的主要是夏季高温天气下的热岛效应。为了降低室内气温和使室内空气流通,人们使用空调、电扇等电器,而这些都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高温天气对人体健康也有不利影响。有关研究表明,环境温度高于28℃时,人们就会有不适感;温度再高还容易导致烦躁、中暑、精神紊乱等症状;气温持续高于34℃,还可导致一系列疾病,特别是使心脏、脑血管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上升,死亡率明显增加。此外,气温升高还会加快光化学反应速度,使近地面大气中臭氧浓度增加,影响人体健康。

[1]朱颖心主编.建筑环境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气温交通功能
99Tcm-MIBI显像在甲状旁腺功能亢进术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数学的翻译功能
一种具有附加内窥镜功能的医疗管
基层弄虚作假的“新功能取向”
与气温成反比的东西
实时气温
图说交通
发达交通之磁悬浮列车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