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你怎么了

2011-07-11文/梁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男朋友房子上海

文/梁 萧

梁萧毕业于复旦大学,现为留美学生

在美国学习了四年之后,回国休假。原本,只是休假两周,却因为签证原因,休假了40天。40天的清闲假期后,回到美国,所有的朋友都问我假期怎么样,我总说家乡很好,很漂亮,纽约巴黎都无法媲美。朋友问我是否有些不适应,我说,如果美国曾经让我不适应的地方是过分“多元化”,那么如今中国让我不适应的地方是过分“均一化”。

奢侈品

对上海的第一印象,是铺天盖地的奢侈品消费中心。如果走三条街看到一个一线品牌店不让我惊讶,那么走三条街就能看到一个一线品牌消费中心,只能让我感叹上海的无比繁华。

签证当天,梅陇镇伊势丹楼下举办娇兰展会,展会布置级别之高,让我叹为观止。美国领事馆附近的中信泰富,所有的衣服动辄上万元。不几天,便听说我出国前人迹罕至的恒隆广场,LV门店周末竟要到排队的程度。

地铁上,上海小女孩们在讨论自己如何三四个月每天吃泡面省下钱来买一个LV包,我真不知道自己该为她们的吃苦耐劳叫好,还是该为她们的价值观扭曲感伤。茶座里,朋友告诉我她的孩子省下钱专门去香港买了个卡地亚的手表,却不舍得戴着上班。公交车上,看到连售票员的皮鞋都是gucci的时候,我真的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房子

和亲戚逛Tiffany,看到一条钻石项链,20万元人民币。我说笑了一句:“也就5个平方。”亲戚说:“这么看,谁都买得起。”

房子,真可谓是上海最热门的话题,热门到我都不想多加讨论。上海几乎所有的女孩,择偶标准里都先来一句:“要房子厄哦。”我四年前见过的择偶标准里,有要工资的,要GPA的,要文凭的,要身高的,要长相的;在美国这么些年,也见过择偶标准里要国籍的……我曾经觉得那些很可笑,但是要房子这件事情,已经把可笑推到了极点。因为嫁工资、GPA、文凭、长相、身高、国籍……起码还是在嫁那个人,而上海的女孩子,你们有没有意识到,你们是在嫁房子呢?而那个房子里面的人,才是最重要的啊!

车子

上海人让我最想不明白的,就是对买车的热情。在国内期间,正逢车展,逢人就有人建议我去看车展。结果,我看了人山人海的车展照片,看了最低80元的门票,马上倒了胃口。80元,我还不如用来买10杯珍珠奶茶呢。或许我住在上海,对车的热情也可能高于珍珠奶茶,就像家父母,曾经多次提过要买车。我就一句话——Over my dead body。

在一个起码有三四百条公交线路、十条地铁的城市,在一个步行10分钟之内肯定有饭馆、15分钟之内肯定有超市和菜场的城市,在一个随手都能招到出租车的城市,你们买车做什么?就是用来担心车子每天日晒雨淋、被别的车蹭到、交停车费和汽油费的么?

我问父母:“你们家住市中心,难道开车5分钟到了静安寺,然后找半小时停车位,然后开始逛街,逛到人民广场了,再打辆车到静安寺的停车场么?”

父母说:“哦,我们可以去郊游啊。”

郊游天天郊的么?就不能租辆车,去旅游集散中心坐沪x专线么?

女孩子

回国之前,听说有个网站,叫“中国小三网”。如果有一个两个小三,我还认为小三们有真爱;但小三都能开出论坛来了,我只能很卫道士地说:这是社会道德的沦丧。

马路上,随处可见二三十岁的姑娘挽着四五十岁的男子。不要告诉我他们是父女,至少我在家父面前,发挥不出那么暧昧幽怨的眼神(我在男朋友面前,都很难发挥那么暧昧幽怨的眼神)。当然,还随处可见二三十岁的中国女孩子,挽着各个年龄段的外国友人。看到那些女孩能用来搭讪的外语是我会说的语种的两倍,或者和人坐着打情骂俏都说不出句完整的英语,我不禁感叹“爱无国界”。

亲戚新婚,忽然在聚会上对丈夫说——看看美国风气多好,美国没有小三的哦。我当时就心底感叹,可能我对社会风气好的标准,真的太高了。

电视节目

上海有个电视节目叫《幸福魔方》,还是著名主持人主持的。某天,节目上来了个女生,控诉自己和男朋友相处六年,把男朋友接到上海,为男朋友洗衣做饭,男朋友在上海不到两个月,却搞第三者。结果,那个不知道自己男朋友还有另一个女朋友的“第三者”,坚持要在电视上支持自己男朋友,和他“站在一起”。我当时就觉得:“小姑娘,原来不知道就算了,你现在知道了,还不快逃啊!”

不知道什么台有个相亲节目,某男嘉宾,母亲比较多情,在男嘉宾三岁的时候抛下丈夫儿子,自己嫁人玩去了。男嘉宾的爸爸和奶奶抚养他长大,本来是个挺美好的家庭,也是个挺好的男孩子。结果,女嘉宾们偏偏揪住男嘉宾的痛处不放,在上边拼命撒盐,一个21岁的女嘉宾说:“你能在电视上对你妈妈说一声我爱你么?”大度的男嘉宾为了讨好小姑娘居然还说了,我当时心里对这个女孩子只有两个字的判断——脑残。

还有不知道什么台有个变相相亲节目,叫《丈母娘看女婿》。看着一个个“丈母娘”贼特兮兮地:“小伙子啊,我问你呀……”我心里说不出来的难受。

学校

如果学校和社会有什么区别,那就是学校,还有堵墙。墙里边,是神圣的。

但是,当小学放学时间,门口停放的名车足以堵塞要道交通的时候;当初中生男女生手拉手,拿着百元大钞买零食的时候;当名牌高中1/3高中生在高考前出国的时候;当大学生,不管什么专业,都只想找个金融、猎头、银行、证券之类工作的时候,我看到的是祖国的明天越来越灰暗。

回国后四天到复旦,鸟语花香,一进校门,瞬间觉得世界清净了。复旦的学生穿得还是“土土的”,让我感到回到了过去。我热爱的母校啊!我希望每一个母校师生,都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静思”啊。

我小学老师曾经语重心长对我说: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我初中老师曾经三令五申:实业救国。我高中老师曾经反复念叨:知识分子,要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到了大学,我曾每次路过校训碑,都默念,微笑。

在国内,高中同学聚会,朋友说她原来觉得我是那种能够希望改变环境的人。我说不是我不想改变环境,是环境太强大。是的,如果我在中国,我说不定也会为LV包吃三个月泡面,也会把房子写入择偶标准,也会想要辆别克或者凌志,也会觉得学校商业化点也好,免得学生不适应社会……

但是,如今回到美国,请允许我站着说话不腰疼,履行一下穷酸书生的责任……

猜你喜欢

男朋友房子上海
孤独的房子
答应我,千万别让男朋友帮你拍照好吗
欢乐上海迪士尼
当“房子”爱上卖萌耍宝以后
小巫的男朋友
男朋友
2014上海服务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
一百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