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陈忠实的静

2011-07-11胡忠伟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12期
关键词:陈忠实秦腔作家

文/胡忠伟

胡忠伟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语文报》《创新作文》《中学语文报》《上海中学生报》等报刊专栏撰稿人、特约编辑。出版《未带走的嫁妆》《作文成功之道》《爱是一朵花》等

提起陕西作家陈忠实,人们印象最深的恐怕是他那张沟壑纵横、尽显沧桑的脸吧。

初次见陈忠实,还是1996年,在咸阳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一次“双休日文学讲座”中,我们有了面对面的短暂接触。在那次讲座中,一上讲台,陈忠实穿一件褐色的夹克,典型的关中汉子打扮,朴素而整洁。一开讲,他地道的陕西土话,像普通的农民那样句句都很朴实,叫人打心眼里赞赏。那次,陈忠实中肯地回顾评价了建国50年来陕西文学的创作状况,并阐发了文学创作过程中如何实现自身的“三个突破”,即发表关、思想关、艺术关。讲座结束后,我请陈忠实为我们办的学生刊物《绿萌》题词,他欣然写道:“独成一片绿荫”,给了我们莫大的鼓舞和鞭策。

陈忠实话少,不会客套,他说话几乎不用形容词,偶尔一两句玩笑话,会逗乐在场所有人。别人拿他开玩笑时,他那张沟壑纵横般的脸上,会现出憨厚的一笑。只听他说话,就知道他是一个西北汉子;再打眼一看,分明是典型的“秦人”造型。他生活简单,沉静,只是把一门心思都扑在了创作上,他语言简朴,却总能一语中的。对人生的感悟,他可以用最简单直观的语言来描述:“馍蒸到一半,最害怕啥?最害怕揭锅盖。因为锅盖一揭,气就放了,所以,馍就生了。”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人民乱吼秦腔。”陈忠实喜爱吼秦腔。吼秦腔是一种呼吸新鲜空气的良好活动,它可以加强胸廓肌肉的力量,与游泳、划船有异曲同工之妙。陈忠实认为吼秦腔,能解除脑部疲劳,还可调理身体气血运行,利于新陈代谢和血液流通,对健康大有裨益。

陈忠实习惯白天写作,晚上休息。他尊重身体的生物钟,起居有常。他信奉动静结合,动则坚持晨练,静则恬淡虚无,抱本宁神,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写作时,当顺畅地写到一定字数的时候,陈忠实便奖励自己去轻松娱乐一下,要么听秦腔,要么找知己聊天,要么找人“杀”一盘象棋。

陈忠实1942年出生在西安灞桥西蒋村。在父亲的意识里,是希望儿子离开乡村到西安或别处去谋一份体面的职业。为了供给陈忠实和他的哥哥读书,父亲常常是变卖粮食和树木,很是艰难。高中毕业之前,陈忠实也谨慎地为自己谋划着未来,他的打算是:上上策是上大学深造,其次是当兵,再次是回乡村。遗憾的是当年大学招生名额锐减,他落榜了,军营也对他关了门。于是他便只得归去,那是1962年,陈忠实感到了命运对自己的捉弄。

完完全全当一个农民,陈忠实显然难以接受。好在他对文学怀有强烈的兴趣。在乡村,几乎什么事情都难干,但只要你长着一根对文学产生兴趣的神经,文学却是可以干的。缘于此,陈忠实变得沉静起来。水深了才能沉静,而且沉静之中也许还潜藏着波澜大惊。于是,在乡村当教师、当公社干部之余,他把自己埋进了文学创作之中。1965年初《西安日报》发表了他的散文处女作,编辑先生写来一封信,说他的散文比诗好,建议先写散文,然后触类旁通。陈忠实受到启发,集中写散文,连发了七八篇。1973年陈忠实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以后就每年一部。1992年接人民文学出版社高贤均信,得知长篇小说《白鹿原》即将出版,并有高度争议,他流泪了。后来,这部小说果然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正是他沉静写作的名至实归,也是对他最好的评价。

他的小说获茅盾文学奖,版本数种,行世百万册之余,为其它众多艺术形式所使用,计有广播、绘画、泥塑、秦腔、话剧、舞剧等,翻译为日本语、韩国语、越南语。而以陈忠实小说做学问的专家也不在少数。

陈忠实一再坦言,他与文学结缘并白头偕老,完全是一种兴趣。陈忠实大水深藏,一旦地裂土开,才见其汪与洌。

陈忠实是一个从中国社会最底层奋斗出来的作家,他常爱说的一句话是“踏过泥泞五十秋”。一个“踏过泥泞”概括了他几十年深刻的生活阅历和生命体验。

《白鹿原》获奖后,陈忠实及时回到了乡下,他避开了热闹和喧哗,在沉静中积蓄着创作的力量。“在锻炼自己承受痛苦的心理能力的整个生命历程中,成就我的艺术理想,也成就我的人生理想。”陈忠实如是说。

“我现在又回到原下祖居的老屋了。老屋是一种心理蕴藏。新房子在老房子原来的基础上盖成的,也是一种心理因素吧。……我站在我村与邻村之间空旷的台地上,看‘三九’的雨淋湿了的原坡和河川,绿莹莹的麦苗和褐黑色的柔软的荒草,从我身旁匆匆驰过的农用拖拉机和放学的娃娃。粘连在这条路上倚靠着原坡的我,获得的是宁静。”在一篇散文中陈忠实这样自陈心迹。这是他的生活,也是他的一种心理状态。宁静,从容,甚至还有一些悠闲。

宁静但不闲散,陈忠实在乡下,读书也好,思考也好,都是在酝酿“大事”,《白鹿原》就是在乡下写成的。

对待名利,陈忠实直言不讳:“毋需讳言,我向来不说淡泊名利的话。反之,在一定的场合和相关的文字话题中,我鼓励作家要出名,先出小名,再出大名……”陈忠实他们这一代作家特别是“城籍农裔”作家有他们的历史境遇和人生态度,其精神似可以用屈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及“虽九死其犹未悔”来概括。正像他所说的:“我希望有中国作家包括陕西作家能出大名,大到让世界都能闻其名而赞叹,当是我的国家我的民族我的家乡的大幸。”“再说利,作家通过自己的创作劳动赢得酬报……是为正道,有什么可指责的呢!要求喝着玉米糁子就着酸菜的作家‘淡泊’名利,缺乏人道。”

尽管现在陈忠实已达到“小康”,但他仍保持着先前粗茶淡饭的生活习惯和节俭美德,就连一般人弃之不要的芹菜叶、老莴笋叶,他都舍不得丢。在他眼里,这些蔬菜叶子含有人体所必需的多种营养,扔了实在可惜。他不贪大鱼大肉,早上泡馍加稀饭,或馒头玉米粥。中午米饭,一素一荤加一汤。晚上面条或与中午雷同,但必须喝酒,再加点花生米、酥胡豆之类的下酒菜。

他常说:“生活的要求是无止境的,如果一味地向高标准看齐,就会消磨自己的意志。粗茶淡饭、五谷杂粮最养人,衣着朴实最惬意。”

陈忠实喜欢写字,但他有自己的原则。2000年腊月,陈忠实及一批文艺家应邀去外县采风,住在一家宾馆,晚上休息时,主人问明日何时起来,陈忠实随口说道:“睡觉睡到自然醒吧。”第二天,主人求他写字,就要他前一晚说的“睡觉睡到自然醒”,陈忠实显得有些踌躇。这句话虽然俗些,但细细一想,很有一些意思,有顺乎自然、自然而然的意味在,也有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意思在,人要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大有哲理。陈忠实最后还是写了这句话,但他没有给主人,也没有依主人的要求写得很大供挂在宾馆大堂,而是写了小小一幅,并主张挂在房间里。他说这句话适宜于在房间休息的旅客,而不宜亮在大庭广众面前。

有一年五四青年节,陈忠实应邀给西安的一些青年谈创作,有读者问他近年为什么没有写小说,他说:“没有写是因为没有感觉,没有关于小说的感觉。艺术上没有新的发现,干脆不要写。”就在此次谈话不久,他写了《日子》等小说,引起很大反响。《日子》写的是底层农民的“日子”,有底层农民生活的悲辛,从底层农民的角度看社会,有农民对社会的批判,这是一种切实的批判;《作家和他的弟弟》写一个作家的农民兄弟的狡猾与愚蠢,可笑与可哀,触及灵魂,滋味复杂,这些小说都写得简洁、含蓄而精到,作家与他笔下的人物与生活是贴近的,而他的目光又是悠远的,有入乎其内的深刻,更有出乎其外的透视与开阔。我想,这与陈忠实近年一直住在乡下而带来的宁静的心态大有关系吧。宁静,才能产生从容和悠远。

猜你喜欢

陈忠实秦腔作家
作家的画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秦腔名旦”是怎样练就的?——《双官诰》、李娟及秦腔艺术的传承
《主角》与秦腔:彼此成长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群众自发组织演唱秦腔悼念陈忠实先生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3
各界群众前来省作协吊唁陈忠实先生4
选自《陈忠实画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