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用青春照耀国人的青年
2011-07-11文/红菱
文/红 菱
马克思主义经典翻译多媒体音乐表演朗诵会《东方的普罗米修斯》,刚看到这个题目时,我不禁多读了几遍,如此多的元素融合在一起,将呈现出怎样的色彩呢?7月底终于在兰心大戏院看到了这场由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上海翻译家协会、上海演艺工作者联合会共同承办的演出,不禁耳目一新。演出主要由三个话剧片段构成,以娄际成、刘玉的诗歌朗诵贯穿始终,并穿插有音乐歌舞表演,而多媒体技术有效地交代了背景,烘托了气氛。整场演出涉及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解放以后社会主义建设及改革开放的历程,但主要呈现的是几位青年翻译者的事迹:
在一间破旧的柴屋中,一位青年就着昏暗的灯光日以继夜地奋笔疾书,因为天气冷,衣裳又单薄,他不停地往手上呵气……他就是陈望道,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他翻译出了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
滴水声、鸟叫声,如世外桃源一样的大佛古寺内,两个年轻人郭大力和王亚南兴奋地谈论着《资本论》翻译的宏大工程,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出齐了三卷中译本。
1920年,时年21岁的瞿秋白以记者的身份远赴莫斯科,1923年春,瞿秋白回到北京,着手配译能唱的中文版《国际歌》。之后,他更成了热心的传唱者,教会了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张波涛等30多位共产党代表。
“这三个片段的表演不能单以戏剧性来要求,我们以纪实性为主,真实地反映当时的情况,适当地加以艺术的手法,以此告诉当代人,当年的那些热血青年是如何把马克思主义带到中国的。我们不应该忘记这些为了救国牺牲个人一切甚至生命的热血青年。”该演出总导演俞洛生语重心长地说道。《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国际歌》这些经典,对新中国的成立、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些中文版的翻译者是谁。猜想着可能是满头白发的老学究,可以耐得住寂寞。事实上,他们是几位青年,独坐陋室,挑灯夜战,他们的行为虽然没有冲锋陷阵那样轰轰烈烈,但贡献却是巨大的,他们使得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传播,也促成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正如剧中所朗诵的:“黑暗中,有人毅然站起,要呼喊出振聋发聩的声音,一群马克思主义信仰者、翻译家和热血青年,像普罗米修斯一样,为造福人类而献身,他们采来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火种,要点亮东方中国革命的明灯。”这些青年点亮自己的青春去照耀国人,同时也照亮了自己。
俞洛生表示,他希望这场演出能让更多的年轻人,特别是大学生看到,为此他特意选择了上海师范大学谢晋影视艺术学院的二年级的学生,因为他们有更多的时间、精力去各个大学巡演。“一开始,学生演员各方面不成熟,确实下了比较大的功夫给他们排练。时代太不一样了,他们在对那些热血青年的理解上有距离,所以在排练当中,我们也主要抓这个方面,慢慢让他们体会这些知识青年的感情。”俞洛生提到。
《东方的普罗米修斯》告诉了我们,英雄并不一定诞生于战场上,也可以出现在各种哪怕是默默无闻的领域里,这也给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有理想的青年们一种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