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一叶总关情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干警吴群生平掠影
2011-07-10赵进一
本刊记者/赵进一
人与事·法苑风采
一枝一叶总关情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干警吴群生平掠影
本刊记者/赵进一
他的脸上永远挂着发自肺腑的微笑。
他的微笑,让老百姓如沐春风,从心底里感受到检察机关的温暖;他的微笑,让老百姓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力量。
现在,他虽已驾鹤西去,但他的微笑永驻人间。
这位永远微笑着的春天的使者,就是法律最坚强的捍卫者,老百姓身边最温暖的贴心人,在“中国好人”评选活动中当选为“中国好人”的全国政法系统优秀干警、安徽省蚌埠市检察院民事行政检察处原副处长吴群。
为三轮车夫讨回公道
朱君祥是怀着一腔怨气走进吴群办公室的。
他是怀远县人,以蹬三轮车为生。为了一起房屋买卖纠纷,他接连打了两年多官司,但屡诉屡败,现在的他是心力交瘁,满腹怨恨。他曾对人表示过,若此事得不到公正解决,他将不惜以命相搏。抱着这样的心情,他来到了检察院。
案件涉及当地某行政单位一房两卖的问题。2006年,朱君祥用多年辛苦积攒的血汗钱购买了该单位所属的两间门面房。朱依约缴纳了部分房款后即住进了该房。不料,到2008年,因房屋价格猛涨,该单位竟要收回房子,目的是以更高的价格卖给第三方。而法院则以双方没有签订买卖合同,且未实际履行合同为由,判决朱君祥让出房屋,还要朱君祥赔付对方8万元钱。已经住了两年的房屋说不是自己的就不是了,反过来还要赔钱,朱君祥无论如何想不通。他认为正是官官相护的原因才造成这样的境况。
吴群在接待过程中发现一个有悖常理的情况:当事人朱君祥对于自己案件的介绍似乎并不热心,言辞间更多的是对司法机关的质疑和不信任。
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与民生息息相关,普通而繁杂,维护着法治社会最基本的公正。从事此项工作多年的吴群十分理解朱君祥此刻的心情,他知道朱君祥对他尚未建立起信心,认为官总是帮衬着官,而他也与别的官一样,不会真心向着自己的,既然这样,申诉不申诉没有什么差别,所以见了他就不屑讲述案由,只是发脾气、使性子。吴群毫不计较朱君祥的态度,微笑着倒了一杯热茶,捧到烦躁不安的朱君祥手上,又拉了把椅子,坐到他身边,与他恳切交谈起来:你的案子我看了,你要相信法律,千万不要冲动,不要鲁莽行事……这一谈,就是两个多小时。
时间,对于吴群来说,分分秒秒都极其宝贵,他向来惜时如命,但为了抚平那颗受伤的心,为了防止极端事件的发生,为了让民众重拾对司法公正的信心,他甘愿花费这些时间,他耐心地真诚地劝慰朱君祥:如果一审法律适用错误,我们一定为你维权抗诉,保证不受任何人干扰。
吴群公正办案早已名声在外。那家单位得悉是吴群在办理此案,不免有些担心,于是通过关系找到吴群,希望他高抬贵手不要抗诉,但被吴群坚决地拒绝了。事后他对人说,有时我看到明显不公的判决也非常义愤,但我不能意气用事,我应该把义愤化为字字千钧的抗诉书,维护当事人的权益……
为了尽快解决此案,吴群一遍一遍地梳理着有关房屋买卖的法律法规,终于查阅到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恰好适用本案的司法解释:“已经支付房款,且已交付使用,虽未办理过户手续或未签订过买卖合同,应当认定买卖有效。”
条规凿凿,吴群非常兴奋,据此,他立即向市中院提起抗诉。庭审时,吴群亲自出庭,而被告方则拿出房屋已卖给第三方的证据。吴群连珠炮般地发问:“合同什么时候签订,是在原告付款之前还是之后?房屋什么时候交付的?到底付了多少钱?”
正气,在法庭激荡;民意,通过法律得到伸张。三轮车夫终于打赢了官司,平民百姓扬眉吐气。
事后,朱君祥一定要请吴群吃顿饭表表心意,被吴群婉拒了;于是朱君祥退而求其次,说那就在大排档点两个菜,咱哥俩聊会天,吴群也不肯,只说你别客气了,我只盼着你的日子快点好起来……听此言,朱君祥这个憨厚而刚直的汉子禁不住泪眼滂沱。此后,逢年过节,吴群总要发个短信问候朱君祥,而没啥文化的朱君祥实在想不出什么贴切的句子来表达自己的心意,于是,每次都只能以“谢谢”两字作答。
后来,朱君祥用此房做生意,积累了资金,开了一家餐馆。从三轮车夫到小老板,朱君祥感慨万分:像我们这样的人,没钱没地位,又不懂法律,要不是吴处长,我哪有今天?
2011年7月13日,当朱君祥听到吴群积劳成疾去世的消息,顿时泪流满面,长叹道:本想好好报答恩人,哪知老天爷不给机会,如此好人,竟这么匆匆走了!
吴群为老百姓讨回公道的事岂止一件。2007年,吴群依法通过抗诉,使惠某某等26人在房屋拆迁还原安置中无故缺失的房屋面积得到了补偿;2008年,他领衔办理了胡某等人申诉的某企业劳动争议系列纠纷案,一举为百余名改制下岗劳动者解决了养老保险和解除合同补偿金等问题;2009年,为使一起因工伤致残的赔偿案尽快得到解决,吴群在抗诉理由的论证上下足工夫,终使这起纠缠了8年的案子获得圆满解决……
2006年以来,吴群经手办理的民行申诉案件多达300余件。其中抗诉109件,提请抗诉和再审检察建议36件,经再审、改判、调解和撤销原判发回重审82件。而这中间的每一件不知要耗费他多少精力、牵引他多少心神……
满意与明白
在12年的民行检察工作生涯中,全身心投入的吴群,时不时地会有所心得,于是自然而然地留下了许多言简意赅、内涵丰富且极具个性的“至理名言”。这些心血的结晶,现已成为全院干警的共同精神财富,指导工作的格言。
“不能给当事人一个满意,也要给当事人一个明白”就是其中之一。依法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对确实存在的错误,哪怕已经生效的判决也要进行抗诉,这是民行检察日常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如果原判决正确,不符合抗诉条件的案件,民行检察部门也有责任对申请人说清楚。遇到这种情况,吴群总是实话实说,明白告知当事人。尽管办理此类案件的难度更高,但他都迎难而上,以事实为准绳,用扎实丰富的法律知识给申诉人讲道理摆事实,耐心疏导,平息当事人心中的积怨。他深知,来检察机关申诉的群众都有一肚子苦水要倒,那么,就让他们倒个痛快吧!他们不了解法律,他就把有关法律条文给他们解释得清清楚楚,给他们一个明白的交代。
固镇县有位刘姓老人,因宅基地纠纷把当地政府告上了法庭。但政府的行政行为并无不当,法院判决他败诉。老刘不服,一次次地上访。发展到后来,怎么也想不通的老刘走上了缠诉之路,并把诉状递到蚌埠市人民检察院,办案人员审查后觉得不符合抗诉条件而没有立案,老人仍不肯息诉。这一“烫手山芋”最终落到吴群手里。在对案情作了详尽的分析后,吴群也认为不具备抗诉的条件,遂与老人作了深谈,一番入情入理入法的沟通,老人心上的锁豁然开了,心服口服的他连连点头,当场表示再也不上访了,临别时还邀请吴群到他家做客……
有人不明白,为何什么矛盾到了吴群手里都能被顺利化解?吴群说,只要用真情对待,没有化解不了的矛盾。面对来访者,吴群就是最贴心的人,他不哄不骗不打官腔,实实在在地待人。有些来访者刚进门时往往情绪激动,反映问题常常不得要领,吴群却没有丝毫的不耐烦。对任何来访者,不管有理无理,他总是“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茶水暖心,一颗诚心办事,一句再见送客”。和气的笑容、耐心的倾听、拉家常般的对话,在抚平当事人过激情绪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引导他们合法而理性地表达诉求,从中找出矛盾的根源所在,再根据实际情况妥善应对,让来访者明明白白,顺心而去……
入情入理入法,吴群接待群众时一贯如此。
2009年的一天,刚下了一场雪,天快黑了,一对年近半百的夫妇因为听说吴群办案特别公正,就慕名而来,来到蚌埠市检察院,找吴群说说心里的烦心事。知道他们是来自偏远农村后,吴群顾不得快到下班时间,立即详细询问来访缘由。当事人申诉的虽是较常见的相邻关系纠纷案,案子已作二审判决,但作为申诉方的他们不服。被申诉方是一名年逾古稀的老人。早在2008年3月,双方就为宅基地事发生殴斗,老人的孙子由此被判处刑罚。面对双方积怨已深的情况,吴群意识到如果草率处理,就会埋下继续激化社会矛盾的隐患。
此后,吴群带领部门同事先后三次到当事人家里实地察看,又会同当地乡政府、法庭和县检察院等相关人员一起前往,做双方当事人的思想工作。吴群还绘声绘色地给众人讲述了一则关于“六尺巷”的典故——
桐城曾有一条名叫“六尺巷”的小巷,当年这里居住着张、吴两户相邻的人家。有一年,两家同时大兴土木,因山墙延伸问题引发争吵,张家家主从京城修书一封,张家人一看:“千里来信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家人见诗,默然无语,悄悄将外延山墙拆除,退后三尺。张家的举动,使吴家受到震动,愧疚之余,也仿效张家,主动将山墙退建三尺。这么一来,在张、吴两家宅居间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道,这就是“六尺巷”的由来……
听了这个故事,双方当事人大受启发,同时也深为吴群的真情与良苦用心所震撼,多年积怨烟消云散,当即握手言和……
近6年来,在吴群经办的300多件民行案件中,有150多件就是此类案件,要使当事人都了解有关法律,服判息诉,实非易事,但吴群都做到了。
勇克“天下第一考”
2005年11月10日,这个日子吴群终生难忘。就在这一天,他得知自己已顺利通过有“天下第一考”之称的国家司法考试。一千四百多个日日夜夜的艰苦学习啊!
1999年8月,吴群告别军旅生活,转业到蚌埠市检察院工作。当胸前的军功章转换成检徽的那一刻,保家卫国的责任变成了维护公平正义的使命。
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工作是通过办理民事、行政抗诉类案件和非抗诉案件,依法对法院的民事审判活动和行政诉讼活动进行法律监督,以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司法公正和司法权威,保障国家法律的统一正确实施。步入机关大门,走上民行工作岗位,吴群深感这是实实在在为普通百姓解决问题的地方,是法律监督的最后一道防线。要办好案,履行好监督职责,必须以过硬的法律知识为后盾。
但对于吴群来说,刚刚离开军营的他在法律上是个门外汉。隔行如隔山,看到自己和同事们的明显差距,吴群一度焦躁不安。为了迎头赶上,他先在书本上狠下工夫,反复揣摩一个个法律术语,认真熟记一条条法律规定,一步一个脚印地跋涉在闯关之路上。但毕竟不是系统的学习,一个人漫无边际的摸索,吴群感到好吃力。
机会终于来了。
2002年,国家规范了司法考试制度。对于检察机关来说,只有通过司考取得检察官资格才能办理案件。吴群不愿无所事事地混日子,他决心向“天下第一考”发起冲击。不过,有些同事为他捏了一把汗——他的基础毕竟太薄弱了,而司考是连许多专业人士都望而却步的。不过,吴群倒是信心满满,他说:“检察机关作为法律监督机关,首要任务就是办案,不办案怎能体现监督力度,维护司法公正也成一句空话。我必须要通过司法考试,取得办案资格,否则,连办案的‘权力’都没有,还说什么监督。”
虽然军装已经脱掉多时,但军人敢打硬仗的精神劲儿还在。没有老师,他以领导同事为师;时间不够,他就早起晚睡;记忆力差,他就反复做题练习;理解不透,他就多方探求。在办公室,在家中,在出差途中,甚至上下班的路上,都洒下了他辛勤的汗水。他曾自费到北京参加司法考试培训班,曾因在上下课途中骑车戴着耳塞听司法讲座而差点撞车;深夜苦读,他一遍又一遍用凉水浇头以使自己头脑清醒;他常常学习到深夜,要是太晚,就在办公室里和衣睡下;有时半夜,躺在床上的他突然想起一个法律条文,便会起身查阅是否准确……那几年,也是吴群儿子吴凡高中阶段,为了他的司法考试,为了儿子学习,他感到家离单位和儿子的学校太远,就在离单位和学校都近一点的地方租了一间房子,供他和儿子学习。父子俩就这样比着学习,共同度过了那段艰苦时光。
这样的拼命让家人看着心疼,年迈的母亲觉得儿子备考太辛苦,劝他放弃算了。不料,一向孝顺的吴群听到这话,大声对母亲说:“你怎么能这样说呢!不通过司法考试,我有什么资格办案,又有什么能力为老百姓伸张正义?”
吴群为什么一定要参加司法考试,而且毅力那么大?其实,即使有检察官的身份,也不比没有的多拿钱,检察官津贴是直到2009年才有的。他参加司法考试,就是为了更好地为民办案,他要通过拿到司法考试证书,获得检察官的资格,来实现这点。事实也证明了吴群的努力是对的,那几年系统的法律学习,正是后来他能成为法律专家、办案能手的知识金钥匙。连续四年的寒暑相易,经过1460个日夜的攻坚战,已过不惑之年的吴群终于啃下这块很多人望而却步的“硬骨头”,成为全省检察机关中首个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的军转干部,出色地完成了由军人到检察官的角色转换。
对于他那求知若渴的学习精神,同事们由衷地佩服,大家都把他当做工作中的榜样和动力之源。
司法考试犹如速成大学,司考所学很快在实践中得到应用。每当他用学到的法律知识为无助的群众解决了难题,维护了他们的合法权益,得到当事人衷心的感激和称赞时,一种无以言表的成就感和自豪感更让吴群意识到责任的重大,体悟到正义在群众心中的分量和神圣;他在办案实践中,摸索总结出针对民行申诉案件审查的“五段论审查法”,即从证据提供、事实认定、法律适用、判决结果、办案程序这五个方面都没有瑕疵,那么这个案件就不符合抗诉条件。
如今,实践证明这个“五段论”不仅可行,且大大加快了办案进度,明显提高了办案质量。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板桥的这首听竹诗,恰是对吴群生平的最佳写照。老百姓的事,一枝一叶都牵动着他的心。而他,也为此焚膏继晷,耗尽心血。即使身处弥留之际,还惦念着他所办的案子,再三拜托战友一定要很好地帮他完成心愿。2011年9月23日,好消息传来——吴群生前所办的最后一起案子,已经有了进展:安徽省人民检察院已经将该案的抗诉书送达安徽省高级人民法院……
编辑:成韵 chengyunpipi@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