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地区马陆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
2011-07-07吴晓民
王 静,孔 飞,刘 艳,吴晓民
(陕西省动物研究所,陕西西安 710032)
马陆(Spirobolus Bungii),也称千足虫,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陆地生物。属节肢动物门(A rthropoda)多足纲(Myriapoda)倍足亚纲(Diplopoda)动物[1]。具世界性分布,群居生活。据不完全统计,近年马陆已先后在我国山东、贵州、江苏、湖北、福建、江西、台湾等省发生。2008~2010年资料显示,陕西境内丹凤、汉阴、镇安、子长多地均有发生,严重影响群众生活作息,给人们生活、生产带来极大不便。且该虫在陕西部分蔬菜田、草坪和花卉苗圃中时有发生,对蔬菜和园林植物造成一定的危害[2]。对其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进行系统研究,进一步做好防治工作,对控制马陆大量发生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形态特征
马陆分为卵、幼虫和成虫3个阶段。初龄幼虫具三对足,发育2~3周后具七个体节。一年内,经过7~10次蜕皮达性成熟,足及体节数目随之增加,即停止蜕皮。
成虫体长20~60mm,圆而稍扁,身体分头和躯干两部分。由多体节组成,背面具钙质背板。头节含触角、单眼极大、小腭各一对,眼为聚眼。体节数因种类不同而有差别。生殖孔1对,在第2对足基部。雌马陆卵白色、球形,外着透明粘性物质[3]。
2 发生规律
马陆性喜阴湿,以植食为主,喜食腐殖质,有时也损害植物的幼根及幼嫩的小苗和嫩茎、叶[1-2]。多栖息在潮湿耕地的土块下或枯枝落叶堆内。马陆个体数量随时间变化明显,晴天时成体马陆昼伏夜出,偶有少量个体白天活动于地面。阴雨天气时群体可全天活动于地上,呈明显的表聚现象。在每年的6~10月间,以夏季至初秋的雨后夜晚最盛。据统计,陕南地区3个县6个村近年常有发生,2008~2010年间陕北地区子长县井家坪村连年出现马陆的群体性迁移活动,2010年爆发最多时虫口密度可达每平米上百条,且迁移速度每分钟可达20 cm。
当马陆进入1年1代的繁殖期后,雌马陆将卵成堆产于潮湿背阴的草丛下、石缝中和田地表层土块下、土缝内。单个雌性马陆产卵量通常在300粒左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幼体20 d左右孵化完成,经数月后发育为性成熟个体,存活时间可达1年以上[3]。
3 危害特点
马陆表聚现象发生时,常呈群体性活动,种群数量大,移动速度快,难防难控。其体侧腺可分泌出刺激性毒素或气体,能引起人或禽类局部不适,严重者可致明显红斑、疱疹和坏死。严重干扰了栖息地周边人们的生活作息,给群众生活带来极大不便。
马陆成体、幼体多以腐殖质为食,有时也取食蔬菜、花卉和草坪的幼苗、幼根和叶片。苗期幼芽和幼茎被害后,造成缺苗断垄,影响全苗;成株期细根和根皮被害后,导致植株生长不良,枝叶枯黄,甚至整株死亡;叶片被害后,造成孔洞和缺刻[2]。
4 分析
鉴于马陆种群数量上升快,迁移疾,规模大的特点,有必要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将其限制在可控制的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据分析马陆近年在陕西省爆发的原因大致有三点:
(1)由于夏季长期阴雨过后天气骤晴,局部易形成高温高湿环境。最终导致近地表湿度增大,大批马陆爬出洞穴的表聚现象。
(2)陕西省生态环境日趋改善。林草茂盛,大量腐烂树叶、麦草、杂草为马陆提供了充足的食料,造成马陆大量繁殖,急剧暴发。
(3)个别村庄地处潮湿背阴地带,且环境卫生较差,垃圾乱堆乱放,为马陆繁殖、藏匿提供了场所。
针对上述分析,结合马陆危害特点和发生规律,采取综合治理的办法,对马陆的大量发生进行及时、科学、有效的防治。
5 防治技术
5.1 农业防治
对发生区田地深翻土,细整地,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料,合理密植,合理灌水。
5.2 人工防治
(1)由于马陆有偏好取食半分解凋落物的特点,及时清除院落周边的杂草和枯枝、败叶。
(2)在马陆巢穴集中地附近堆集杂草和枯枝败叶,使其腐烂,对马陆进行诱集并集中捕杀。
(3)对侵入庭院或室内的马陆,采用清扫、烟熏、杀灭的方法清除,再辅以石灰进行撒播,降低土壤含水率,创造干燥环境以利驱虫。
5.3 化学防治[1-5](见表1)。
在化学防治过程中,必须注意施药安全,避免逆风喷洒和污染水源,防止农药中毒事故的发生。
表1 马陆的化学防治
[1] 徐 娜.揭开千足虫的神秘面纱[J].科学与文化,2007(1):28-29.
[2] 宁锋娟,王晓丽,张汉明,等.马陆在蔬菜田的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西北园艺,2008(9):35.
[3] 凌经球.巧防蓝莓园马陆[J].植物医生,2009(22):13-14.
[4] 冯明义,周立珍,杨林.2005年神农架马陆大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J].湖北农业,2006(4):8.
[5] 汪彩云,李勇.马陆为害毛木耳耳片的调查与防治建议[J].中国蔬菜,2010(19):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