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罂粟碱不同给药途径对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皮肤温度的影响

2011-07-05王应琼韩月明谭艳庆梁晓青陈玉梅叶惠萍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1年18期
关键词:罂粟碱皮温危象

王应琼 韩月明 谭艳庆 梁晓青 陈玉梅 叶惠萍

王应琼:女,大专,主任护师,护士长

血管修复后的肢体,早期容易发生血管危象,若能及时准确地发现并能迅速采取措施,常可得以挽救。对这类损伤的护理,长期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如何能早期、准确判断修复血管后的肢体血液循环是否存在。而皮肤温度的变化是观察指(趾)体血液循环较准确的指标。肢体温度的变化是随着肢体血液循环改变而变化的,它能及时、准确反映肢体血液循环的情况[1-3]。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持续皮温监测表明[1],健侧与患侧温差在0~2℃表明血液循环良好,伤肢可顺利成活,如温差>3℃,则提示有血管危象。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观察罂粟碱的不同用药途径下对肢体血管修复术后患者皮肤温度的影响,以了解该药不同用药途径对血管扩张作用的速度,说明在不同情况下采用何种用药途径为最佳方法,既达到用药目的,又可节约用药,避免不足或过量。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10月~2010年10月肢体损伤后需行血管修复指(趾)体才能存活和皮瓣移植修复皮缺损的患者120例,男63例,女57例。年龄15~53岁。其中断指(趾)再植68例,皮瓣移植52例。根据随机数字编制随机分配卡并用信封密封,按其进入顺序拆开序号相同的信封,根据其中卡片规定的分组和方法给予治疗。分为治疗组A、治疗组B、治疗组C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所有患者均排除震颤麻痹、完全房室传导阻滞者、新近心肌梗死、急性脑出血;过敏性肝反应(黄疸、嗜酸细胞增多、肝功能失常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者;精神病、依从性差的患者;不同意参加此项研究者;排除影响血运及温度的因素,包括其他原因引起的发热性疾病;术前已应用了血管扩张药等。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疾病程度及受伤原因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案

1.2.1 对照组 不应用任何血管扩张药物,其他按手足外科术后常规护理、用药。

1.2.2 治疗组 治疗组A术后开始予以罂粟碱每8 h口服30 mg至术后7 d,余按术后常规护理、用药;治疗组B术后开始予以罂粟碱每8 h肌内注射30 mg至术后7 d,余按术后常规护理、用药;治疗组C术后开始予以罂粟碱30 mg+0.9%Nacl 20 ml,每8 h静脉注射至术后7 d;余按术后常规护理、用药。

1.3 皮温监测 按照薛燕等[1]《皮温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皮温测量操作规范的制订》中皮温的监测方法,使用上海医用仪表厂生产的WMY-01型电子皮温计,将皮温计的两个探头置于健肢和患肢的同一部位,进行持续的皮温监测并记录。保持室温为24~26℃,肢体血循环恢复过程中,要抬高患肢,注意保温,勿受凉,注意止痛,患者不能吸烟或被动吸咽,排除其他影响体温的因素和疾病。所有患者术后1~2 d,每1 h记录1次;术后3~4 d,每2 h记录1次;术后4~7 d,每4 h记录1次。血管危象发生时,每10 min记录1次,直至血运好转,血管危象解除。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多样本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多个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两两比较SNK-q检验。α=0.05。

2 结果

2.1 罂粟碱不同用药途径下对皮温差的影响(表1)

表1 罂粟碱不同用药途径下对皮温差的影响 (±s,℃)

表1 罂粟碱不同用药途径下对皮温差的影响 (±s,℃)

注:4个样本均数两两比较,治疗组A与治疗组B比较,q值=5.41,P<0.01;治疗组 A 与治疗组 C 比较,q值 =7.41,P<0.01;治疗组 A 与对照组比较,q值=8.83,P<0.01;治疗组B与治疗组C比较,q值=1.99,P >0.05;治疗组 B 与对照组比较,q值 =14.24,P <0.01;治疗组 C 与对照组比较,q值 =16.24,P <0.01

例数 皮温差绝对值组别治疗组A 0.00治疗组B治疗组C对照组F值P 30 1.21 ±0.38 30 0.83 ±0.22 30 0.69 ±0.12 30 1.83 ±0.62 52.71值

2.2 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与指(趾)体和皮瓣成活率比较(表2)

表2 各组血管危象发生率与指(趾)体和皮瓣成活率比较 例(%)

2.3 罂粟碱不同用药途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表2)

表3 不同用药途径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 (±s)

表3 不同用药途径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比较 (±s)

例数 起效时间(min) 持续时间(h)组别治疗组A 43.68 0.00治疗组B治疗组C F值P 30 30 ±8.4 6.3 ±1.5 30 22 ±5.8 5.2 ±1.1 30 12 ±3.5 3.5 ±0.8 62.86 43.68值

结果显示:不同给药途径下,静脉给药较口服和肌内注射皮肤温度升高速度快,肌内注射次之,口服最慢;但持续时间相反,且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

3 讨论

每年因手、足外伤后需行血管修复才能保证肢体或皮肤存活的人越来越多,但血管修复术后发生血管危象将使患指(趾)、皮瓣缺血,坏死,不能成活,有的虽然经及时手术成功,都将对患者的经济和身体健康带来严重损失。若能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可重建血运。有关研究已经证明:皮肤温度与血液循环有密切的关系,监测再植部位皮肤温度是术后血液循环状况观察最为敏感的指标之一[4]。而罂粟碱做为一种非特异的血管松弛剂,对磷酸腺苷二脂酶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使组织内的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增加,导致平滑肌松弛。罂粟碱还能抑制腺苷的摄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膜的Ca2+内流也有较强的阻滞作用,是一种经典的血管松弛剂。罂粟碱可以加快组织扩张速度,改善扩张皮肤的血运,提高扩张皮瓣的成活率[5]。

通过对皮瓣超微结构的观察[6],使用罂粟碱后,皮瓣真皮下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明显收缩,使其从扁平梭形变成椭园形状态,以致原来是相互紧密交错对插在一起的内皮细胞分离,形成较宽大的细胞间间隙。而物质是通过内皮细胞间间隙移动的,内皮细胞间间隙越大,则通过间隙营养周围组织的营养物质就越多。扩血管药物能提高皮瓣活力,不仅是通过增加组织血液灌注,改善缺氧状态,同时还通过提供给组织更多的营养物质来完成。不同途径应用罂粟碱对新西兰兔下腹壁皮瓣成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7]:罂粟碱皮瓣蒂部注射与静脉注射效果大致相似,但比肌内注射效果明显,提示可用皮瓣蒂部皮下注射替代传统的静脉注射和肌内注射罂粟碱,以改善皮瓣的血运。王立峰等[8]在临床上对再植术后发生动脉危象的患者采用小剂量罂粟碱局部吻合口浸润注射治疗获得成功,治疗成功率达93.8%。

本研究结果表明:应用罂粟碱后,可升高患侧肢体的皮肤温度,减少肢体间的温差(P<0.01)。治疗组在应用罂粟碱后,血管危象发生率虽较对照组明显减少,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给药途径下,静脉给药皮肤温度升高速度最快,肌内注射次之,口服最慢,但持续时间相反。血管危象发生后,静脉给药可快速升高局部皮肤温度,有助于提高抢救成功率。说明根据皮肤温度的变化来指导罂粟碱的用药途径、用量和用药次数,从而发挥罂粟碱的最大药效,对提高血管修复术后指(趾)体和皮瓣的成活率有一定的意义。

[1]薛 燕,王翠萍.皮温测量的影响因素分析及皮温测量操作规范的制订[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4,13(3):216 -218.

[2]王应琼,黄小娟,梁晓青,等.肢体损伤血管修复术后及正常人皮温测试的临床研究[J].河南外科学杂志,2005,11(4):67-68.

[3]傅育红,张满红,陆 洲,等.断指再植术后皮温监测的临床意义[J].护理学杂志,2004,19(12):24 -25.

[4]耿传霞,黄雪梅.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术后护理体会[J].贵州医药,2003,27(1):94 -95.

[5]李雁斌,黄象娟.皮瓣缺血性损伤的防治进展[J].山东医药,2008,48(6):115 -116.

[6]王 洋,吕庆海,霍 然,等.药物辅助扩张皮瓣的本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J].生物医学工程研究,2002,23(1):41 -43.

[7]熊舒原,张涤生.局部扩血管药对增强皮瓣成活及超微结构观察[J].中华实验外科杂志1995,12(2):93 -94.

[8]资青兰,何志青,陈庆亮,等.血管舒张药应用途径对皮瓣成活的影响,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07,27(10):1551-1552.

[9]王立峰,岳学军,智 红.盐酸罂粟碱在断指再植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5,19(2):140.

猜你喜欢

罂粟碱皮温危象
阳虚体质大肠息肉患者的红外皮温特征研究
显微外科血管吻合术局部注射罂粟碱后创面有形物质形成原因的探讨及预防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相关危险因素
罂粟碱不良反应文献概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皮温变化的研究进展
罂粟碱用于治疗分娩时宫颈水肿产妇的疗效分析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防治研究进展
断指再植术后血管危象的探查体会
红外线测温仪测量皮瓣术后皮肤温度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