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新闻炒作背后的传媒反思

2011-07-04周音孜

今传媒 2011年6期
关键词:网络传播

周音孜

摘要:像一股潮流般,网络新闻炒作倏忽间红遍了大江南北。如凤姐等以炒作而闻名的人物比比皆是、层出不穷,更有越来越多的人试图以此成名或因此牟利。长此以往,这样的行为必定会对传媒界、对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和恶劣后果。本文试图分析网络新闻炒作的因由与后果,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新闻炒作;传媒职责;网络传播

中图分类号:G2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6-0112-02

一、纷至沓来:网络炒作遍地“开花”

“炒作”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词汇了。但是“炒作”一词如此流行,还是近几年的事情。从艳照门开始,各种主动的或者被动的新闻炒作汹涌而至,晃花了受众的眼睛,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狂潮。以至于现在一旦有了什么热点新闻,特别是娱乐类新闻,往往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炒作”。

当然,新闻媒体的确有这样的权利和义务,来对公众人物或者热点事件进行报道和披露。但是这里头有一个度的问题,所谓“过则为灾”,一旦过度报道,一味求新求异夸张猎奇,新闻报道,就变成了有预谋的商业策划,就变成了新闻炒作。

且举汪小菲与大S的闪电婚恋为例。2010年10月1日,两人在微博上互道晚安,由此曝光恋情。10月29日,两人在机场牵手宣告恋情。一张清晰的牵手照从微博发出,被各大网络媒体转载了个遍。同时热火朝天的还有张雨绮与汪小菲的分手宣言、汪小菲母亲的表态、大S母亲和妹妹的声明、两家的见面情况等等等等。11月17日,大S发表声明称已经登记结婚。短短不到50天内从相恋到结婚,更兼有如此密集的新闻轰炸,一时间,街头巷尾所谈及的皆是这段“新闻”。要说这其中毫无炒作痕迹,只怕是谁也不信的。

网络新闻炒作不仅日益猖獗,而且日益大胆。明星为了提高知名度和曝光率而进行炒作也就罢了,还有许多原本籍籍无名的人竟也通过新闻炒作的方式,一夕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

2011年3月11日,“龅牙哥”和“茫然弟”继凤姐、犀利哥、小月月之后,作为最新一轮的炒作成果在短短数天内成功的吸引了大批的“追随者”。百度贴吧那张“龅牙哥”和“茫然弟”的雷人照片的原帖在数日之内点击量达到数十万,各种PS后的夸张图片在天涯、猫扑、开心、人人等网络平台上“招摇过市”,其真实身份更是被网友们迅速的人肉了出来。4月初,网络论坛上又爆出“龅牙哥”不堪压力跳楼自杀的假新闻,不少主流网站也在未查明真相的情况下转载了这条消息,一时间风生水起,更是一发不可收拾。

就像这样,一波又一波的网络新闻炒作接踵而来,它们以曝光个人隐私、塑造雷人造型和发表惊人言论为卖点来刺激观众的好奇心和窥私欲,以娱乐化的报道方式、隐私化的报道内容来吸引更多的点击量和转载率,这一切的新闻炒作行为,实际上都暴露出了在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媒体急功近利的心理。

二、追根溯源:经济效益PK职业操守

新闻炒作,就其一般意义而言,“指的是在新闻发生和传播过程中,新闻传播者有意识地引导、强化部分新闻要素,甚至忽略主要要素,以达到吸引受众注意、获取直接或间接商业利益的一种新闻运作手段。它的基本特点是预谋性、轰动性和商业化。”[1]

也许直到现在,仍有不少的声音认为,新闻炒作是无可厚非的。但事实上,现如今的网络新闻炒作并不应当仅仅被视作是媒体吸引受众的小手段。现在有许多的媒体,打着满足受众知情权的旗号,肆意曝光隐私、不断挖掘卖点,将此作为纯粹的盈利手段,就像李希光先生说的一样:“今天绝大部分的媒体无论从内容到形式都是在追求一个目标:钱。钱正在吞噬公众的话语空间。”[2]更糟糕的是,他们所选取的炒作源头,也多是采用从网友处得知的消息,或者转发网络贴吧中火热一时的帖子,有时这些素材甚至一字不改就登堂入室,它们的真实性姑且不提,这样带有强烈主观色彩和偏颇意见的文字大量出现,严重的迷惑和影响了受众的判断力,也损害了媒体的整体水平和素质,更降低了网络媒体的社会地位和公信力。这是媒体社会责任的失守,也是职业道德的沦丧。

再者,这许多无足轻重的闲碎问题,在各大网络媒体上占据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资源,吸引了大量受众的注意,而真正重要的社会民生问题,却统统被置诸脑后。曾有学者忧心忡忡地说,“这些廉价获取的新闻占据了媒体大量的版面和时间,媒体就不会给当地社区公民关注的本地新闻留下多少的空间了”。[3]确实,这样的炒作并不仅仅是对被炒者的伤害,也是对广大受众的愚弄。媒体以公平正义为装潢,却打着道德法律的“擦边球”,冒着法律侵权和道德失范的危险,过度噱头,反复翻炒,为的只是短期的经济效益。他们把有限的新闻资源投资在这些所谓的“娱乐”谈资上,把新闻的深层价值一笔带过,反倒在毫无价值的地方反复纠缠,为新闻炒作提供了黑色的土壤。这不仅降低了媒体的身价,也使人文社会显得益发的冷漠狭隘和穷极无聊。长此以往,网络将蜕变为社会负面的集中反映和社会压力的宣泄场地,媒体的责任感和信任度都会大大下降。

因此,网络新闻炒作的行为,亟需我们引起重视和深切反思。

三、取之有道:媒体应当有监督、有限度、有自知

当然,媒体对利益的追逐无可非议,毕竟经济对媒体的再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是新闻炒作在社会上所招致的种种负面影响日甚一日,这使得我们不得不提起精神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在报道新闻与炒作新闻之间,在经济效益和职业道德之间,网络媒体究竟应当何去何从,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使网络媒体能够鱼与熊掌两者兼得呢?

其实经济利益与职业道德之间并不是绝对相悖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如果依从一定的规范和制度,遵照一定的章程和法则,网络媒体一定可以从新闻炒作这样一个恶性循环中摆脱开去。

首先,对新闻媒体的监督是必不可少的。现如今,由于我国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尚未完善、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也尚未普及,中国网络媒介的有效约束力明显不足。网民在缺乏相关法律制度规范的情况下,极易受到普遍情绪的渲染和诱导,虚假消息、新闻炒作等也极容易在这种情况下肆无忌惮地传播蔓延。把关人的缺失,使得网络上的信息很难进行及时有效的加工整理,这就给了有些商业炒作团伙以可乘之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亟需对这种媒体副作用的关注和监督。而一个有效的完善的监督机制,将会对新闻炒作现象的遏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王君超就曾经说过:“对于铺天盖地的商业化炒作和投桃报李无原则性吹捧,唯有媒介批评可以成为公众意见的平衡之轮。”[4]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新闻,特别是娱乐新闻的监管力度,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和完善,以此来规避恶俗低劣的新闻炒作。此外,还应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把关意识”,尽可能的整合民意,引导大众舆论走向健康积极的方向。

其次,网络媒体在处理新闻炒作事件时应当有限度的进行,以职业道德操守为重。在这个人文荒漠般的社会上,冷漠自私的看客心态实在令人心寒,只有真情和温暖才是受众梦寐的归处。而有的网络媒体,却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畸形需求,通过大量的炒作新闻,通过放大他人的缺点或隐私而谋取阅读率或点击率,进而获得短暂的效益。这样的心态实在是要不得的。传媒在报道新闻的同时,也有着提高公众社会素质的基本责任,更有着弘扬社会公平正义、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即便有些公众人物、话题人物的刻意炒作无伤大雅,也应当适当避免、适可而止,把新闻报道的重心放在国家大事和民生大计上,而不要铺张宣扬追根刨底,在这些私人化的小事上浪费唇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媒体的定位和走向,这才是广大网络媒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赢的之道。

最后,加强自律和自身建设是网络传媒减少新闻炒作行为的根本所在。匡文波认为,“网络媒体如要健康的发展,其自身的规范是极其重要的。”[5]这旨在告诉我们,媒体需有自知。因此,加大媒体问责,加强自律,是减少新闻炒作行为发生的最为关键最为基础的部分。而要做到这一点,首先须得培养一批优秀的网络传媒专业人才。他们着重于深入现场去报道有意义、有厚度、有深度的新闻,他们不会为了刻意挖掘某个明星的感情生活或隐私问题而在私人住宅附近蹲守十数个小时。他们“作为新闻的传播者、传信者,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始终坚持传统新闻学的基本信条和理念”[6],他们热爱新闻,热爱生活,有着较高的职业素养和正确的价值观。通过他们的坚持和努力,通过他们对新闻价值的重新定位,来带动一大批受众的意见走向,维持舆论的稳定平和,保证网络新闻的良性发展。而除此之外,网络媒体自身也应当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应当在尽可能的提升自己的新闻时效和新闻质量上做文章,以弘扬主流的高尚的思想作为报道新闻的前提和准则,而不是与纷扰的毫无意义的、有时甚至是低俗的新闻炒作夹缠不清。只有从源头上得到控制,才能使铺天盖地的新闻炒作行为真正离我们远去。

四、结 语

网络传媒所需要的,是报道客观事实真相,是揭露黑暗和弘扬光明,而不是以满足公众猎奇窥私为宗旨的噱头和炒作。这种低水平的恶性利益竞争方式长久进行下去的话,不仅会大大降低传媒本身的公信力和话语权,也会潜移默化的伤害整个社会的意识走向和价值观。

所以,网络新闻媒体在追求更高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本着良心做事,在相关机制的监督下,为最广大受众的利益服务,只有这样,才能长久稳定的拥有良好的公信力,才能净化网络环境、优化舆论走向,也才能赢得整个社会普遍的认可和赞同。

参考文献:

[1] 李希光.畸变的媒体[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2] 李希光.转型中的新闻学[M].广东:南方日报出版社,2005.

[3] 王君超.媒介批评—起源 标准 方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4] 匡文波.网络媒体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5] 陈力丹.不要炒作新闻[J].新闻与写作,2009(5).

[6] 吴风.网络传播学—一种形而上的透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7] 陈卫星.网络传播与社会发展[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8] 王雄.新闻舆论研究[M].北京: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9] 陈力丹.舆论学—舆论导向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网络传播
俄罗斯应对极端主义网络传播的措施及启示
网络热点事件的微博传播影响力研究
传播偏向、群体极化与风险放大
网络时代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建设问题探论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新媒体时代河南文化资源网络传播的现状及对策
网络传播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分析
《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络走红的传播学分析
从《大鱼海棠》看中国动画与新媒体的关系
网络意识形态争议特征与安全机制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