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滨水生态城市
2011-07-03中共哈尔滨市市委市政府
□ 中共哈尔滨市市委、市政府
一、规划安排
近年来,特别是松花江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工程峻工蓄水以来,我们按照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滨水城市、推进“一江居中、两岸繁荣”的总体要求,紧紧抓住国家开展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的历史机遇和中央今年出台的1号文件政策机遇,充分利用松花江流经哈尔滨466公里的资源优势,确立了“以江为纲、以水定城”、做足水文章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理念,围绕“以河网水系定城市发展格局、以水资源承载力定产业布局、以水生态修复打造滨水城市景观”的规划核心,重点突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通过“以水定城”,拉开城市骨架、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哈尔滨之所以发展相对滞后,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空间过于狭小。所以,我们制定“以水定城”规划的出发点,不是为了建几个水利工程,造几个水利景观,而是把目标定位放到以松花江为纲上,推动城市发展空间向北跨跃、向南拓展。重点在松花江、呼兰河、肇兰新河、肇东界围合区域,规划了总面积578平方公里的“北国水城”。利用原有湖、渠、沟、泡,通过人工开挖、疏通河道等措施引水入区,构建“二纵、四横、十八湖”河湖水网体系。“北国水城”规划建设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城市建设,其中还包括大面积的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南拓”方面我们规划了面积462平方公里,涉及6个区、县(市)的哈南工业新城。主要是依托哈尔滨传统工业优势,大力发展民用航空、绿色食品、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哈尔滨工业实力。
二是通过水利工程建设,全面提高我市防洪减灾能力。作为全国24个特别重要的防洪城市之一,我市防洪体系整体水平还比较低,基础比较薄弱,城市防洪能力不足50年一遇,辖区内75%的水库为病险水库。实现“以水定城”,拉开城市骨架,要求我们首先解决好防洪问题。为此,我们规划设计了城市堤防暨滨江景观大道工程,其中,北岸路堤工程西起松北万宝堤肇东界、东至大顶子山航电枢纽,全长约100公里,双向六车道,建成后防洪标准提高到100年一遇,加上三桥扩孔和造船厂搬迁,可使北岸堤防抵御300年一遇大洪水。
三是通过提升水资源承载能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老工业基地城市,哈尔滨市的现代服务业、特别是旅游业不够发达。冰雪旅游和避暑旅游是哈尔滨的两张名片,经过多年培育,冰雪游已成规模,但避暑游发展不够。所以,我们在编制松花江开发利用保护规划时,把发展湿地旅游业作为一个重点,利用松花江湿地资源,着力打造“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主要是通过松花江原生态保护和主城区段综合开发,建设综合性风景旅游区,加快发展沿江湿地游和相关配套产业。同时,我们还重点在松花江北岸规划建设了科技创新城、行政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在呼兰利民开发区规划建设了生物医药园、松江避暑城,结合哈南工业新城建设,形成了推动我市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新载体。
四是通过水生态修复与保护,推进宜居城市建设。在江北,我们通过“北国水城”水网体系建设,加快打造城乡一体化新型生态社区。在江南,重点以群力新区开发为代表,着力打造具有北方特色的寒地水乡新城区。在老城区,重点放在“三沟一河”生态环境整治上。“三沟一河”是哈尔滨城市内河,流经市区总长度接近100公里,主要由工业污水和生活废水构成,天然径流枯竭,环境污染严重。为此,我们规划启动了为时5年的新一轮综合治理,计划投资90亿元,通过污水截流、注入清水水源、河道整治、植被恢复、景观建设等措施,恢复沿岸生态,带动沿河经济发展,打造低碳生活示范区。力争到2015年,全面消除河水黑臭现象,基本恢复河流健康,基本建成集防洪、生态、景观、休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城市景观生态廊道,最终实现“水清、岸绿、景美、游畅”。
五是通过城乡统筹规划水利工程,同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中央1号文件要求,结合我市大农业发展和粮食稳产高产的实际需要,确定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到“十二五”末期,初步建成旱能浇、涝能排的农田灌排系统,使农田灌溉面积增加到2000万亩,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000万亩,粳稻生产基地扩大到1000万亩,除涝标准整体提高到3至5年一遇。到2020年,基本建成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二、主要做法
在滨水生态城市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上,我们重点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坚持规划先行。我们借助清华大学、中国水科院等一批国内知名学府和顶级专业院所的智力资源,编制形成了《哈尔滨市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相关子规划,并多次聘请国家工程院院士及相关水利专家学者反复论证,多次修改,确保了规划的标准和质量,并最终通过了国家水利部和松辽委的批准,成为国家水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试点城市,为滨水城市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的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
二是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我们在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的基础上,分别成立了“北国水城”、“三沟一河”和湿地游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主管领导亲自挂帅、亲自抓,市直相关部门和各区协同作战,全力推进重点水利工程建设。目前,“北国水城”一期工程已累计完成投资51.5亿元,开挖渠道15.8公里,完成土方量390万立方米。“北国水城”样板示范区松江避署城总体规划编制完成,规划区交通干道已于今年4月开工,目前完成投资接近9000万元。“万顷松江湿地、百里生态长廊”的开发保护,已累计完成投资2.54亿元,初步建成了太阳岛、伏尔加庄园、金河湾等湿地景区,并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哈尔滨松花江湿地旅游文化节。目前,湿地游非常火爆,粗略统计,仅湿地节一个月就接待国内外游客170多万人次。江南、江北堤防工程进展顺利,总投资65亿元的江北超级堤今年可完成土方工程,明年将完成路面、桥梁和景观工程建设。总投资6亿元的南岸东部堤路工程,目前已完成征地拆迁和2公里道路施工。“三沟一河”治理按计划推进,新建了3座污水处理厂,铺设截污管线69公里,实现了“三沟”全线单岸污水截流,城区日污水处理能力由74万吨提高到131万吨。老城区地下管网改造累计完成220多条段,城市供排水能力有所提升。
三是积极筹措建设资金。我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各项工程资金总概算为588亿元,绝大部分属于依靠政府投入的公益性项目,虽然国家和省及我市持续增加投入,但远远满足不了工程所需。为此,我们专门成立了市水务投资公司,通过这个融资平台,我们已争取农发行、建行、国开行等金融机构贷款指标200多亿元。但由于国家货币政策越来越紧,目前我市重点水利工程贷款和地方债实际到位资金仅98亿元。
四是加强涉水土地整理和收储。我们本着超前收储、依法操作、滚动开发的原则,把水投公司的资金优势与松北的土地资源优势强强联合,专门成立了土地收储水投分中心,实现了“一个池子蓄水”。去年,我们还以市政府名义发布了“北国水城”土地冻结公告,完成了土地勘测成果图。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采取了有指标的依法征用,无指标的按照土地区片价格一次性流转的办法,实现了政府对土地收益的预控。目前,通过“北国水城”相应水利工程建设,已征收土地52.3平方公里。
五是配套建立涉水法规。为确保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我们专门组织清华大学、国家发改委、水利部等方面的专家学者,帮助我们论证法规。目前,我市新修订的《城市节水条例》已颁布实施;《磨盘山水源地保护条例》、《水生态监测管理条例》已列入市人大立法项目,《内河管理条例》等也将列入近期立法计划。
三、下步打算
尽管我市在推进滨水城市水利工程建设上取得了初步进展,但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一些重点工程进展还不够快,相关产业还没有及时跟进,融资渠道还不够宽,生态保护与产业开发关系较难处理,具体尺度还需因地制宜地深入研究。针对这些问题,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重点做好四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主要是抢抓有效施工期,科学组织,周密安排,同步推进主体工程与配套设施,力争按计划完成“北国水城”、“百里生态长廊”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任务。何家沟、马家沟郊区段和阿什河城区段建设任务年内全部完成,阿什河水质基本消除劣5类。
二是统筹推进相关产业发展。充分利用水利工程提供的新的产业载体,重点发展临港产业、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打造沿江经济带。近期,重点推进江北科技创新城、呼兰松江避暑城等项目建设。目前,江北科技创新城建设正按计划推进,中科院10个直属院所的12个项目已入驻,九洲电器二期等产业项目已开工。下一步我们将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更多的高科技研发项目和产业项目落户科技创新城。
三是加强涉水立法工作。重点突出两个方面:一是加快水生态保护性立法;二是进一步强化水利工程实施规划的立法工作,保证规划实施的严肃性和连续性。
四是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重点通过我市水生态保护与修复试点,争取国家出台更有利于松花江保护开发的新政策。同时,积极抢抓国家重视发展水利事业的有利机遇,力争将我市松北排灌体系、江北超级堤、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批项目列为国家重点项目,争取在资金上得到国家更多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