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贴脐改善脓毒症肠内营养耐受性的疗效观察
2011-07-02王芳芳张晓璇邱华云
王芳芳 张晓璇 邱华云
脓毒症是指各种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存在于血液或组织中,导致机体对感染的一种不能控制的全身性炎症反应,是感染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症候群[1]。其发生机制还不完全清楚,一般认为脓毒症是由于机体过度炎症反应或炎症失控所致,并不是细菌或毒素直接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许多脓毒症患者找不到明确感染灶,而肠道作为人体最大的“储菌库”,严重损伤后应激反应导致肠粘膜屏障破坏,肠道菌群生态失调及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导致肠道菌群易位和内毒素血症,触发机体过度炎症反应与器官损害[2]。目前西医主要通过改善肠道动力、维持微生态平衡、保证肠黏膜营养等手段来改善肠功能,中医则通过内服中药、中药灌肠达到荡涤胃肠、攻下泻火、清热解毒、推陈致新、安和五脏的目的。
穴位敷贴疗法是中医众多外治法的一种,具有安全、有效、方便、无创的特点。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主要通过皮肤渗透吸收和经络传导发挥作用,避免了口服给药可能发生的肝脏首过效应和胃肠灭活,提高了有效血药浓度[3]。我院ICU在运用穴位敷贴疗法改善脓毒症肠内营养耐受性方面做了一些研究,通过辨证论治选药和取穴,综合发挥疗效,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症状和促进身体的康复,值得借鉴和推广,现总结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严格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10年2月~2011年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ICU住院脓毒症伴胃肠功能障碍的患者60例。纳入标准:①符合脓毒症的诊断标准;②符合胃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参照我国1995年重修MODS病情分期诊断及严重程度评分标准规定:腹部胀气,肠鸣音减弱为1分;腹部高度胀气,肠鸣音接近消失为2分;麻痹性肠梗阻,应激性溃疡出血(具有1项即可确诊)为3分;③年龄在18~80岁;④患者或家属同意中药敷神阙穴的疗法。排除标准:①年龄<18岁,>80岁;②严重的慢性心、肺、肝、肾、血液系统疾病;③恶性肿瘤;④不接受中药敷神阙穴的疗法。
1.2 研究方法
采用查阅随机数字表法产生随机数字进行简单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抗感染、液体复苏、血管活性药及相应的支持治疗,同时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给予口服中药治疗,护理上严密监测生命体征、CVP、尿量变化,并观察胃肠反应。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治疗护理上给予中药贴敷神阙穴治疗,患者取仰卧位,暴露脐部,将吴茱萸粉与丁香粉各2g,用酒调成糊状,平摊于2层方纱布上,将四边折起敷于神阙穴,再用胶布固定,四周密封,敷6h,每天1次,连续使用7d。注意观察患者贴敷局部有无皮下瘙痒、灼热、潮红、水泡、渗噎等过敏情况,若有及时除去贴敷药物,必要时给予抗过敏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患者一般情况(年龄、身高、体重、文化程度、职业、原发病);胃肠耐受性:观察有无胃潴留,采用鼻饲饮食,分次鼻饲时,每次鼻饲前回抽胃残留物并计量,4h后胃残留物大于150mL为胃潴留;连续鼻饲时每4小时回抽1次,胃残留物大于最近一小时鼻饲量的2倍为胃潴留。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等级资料选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受试者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原发病等基线上统一,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治疗前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治疗前后肠内营养耐受性的比较
两组在治疗前肠内营养的耐受率分别为36.7%和3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肠内营养耐受率均有提高,治疗组的肠内营养耐受率达76.7%,而对照组为50.0%,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内营养耐受性比较 [例(%)]
3 讨论
穴位敷贴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基础上应用中药作用于腧穴,通过经络对机体的调整作用,而达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疗法,属中医外治之法。它是一种古老的给药方式,历史久远,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朊-以蓟印其中颠”,即白芥子捣烂外敷百会穴,使局部皮肤发红,治疗毒蛇咬伤,此为最早的外治法,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整体观念、经络学说、腧穴作用、药物作用等4个方面[4]。
穴位敷贴疗法的作用与所选的穴位和药物有很大的关系。本研究所选用的神阙穴(即为肚脐)为任脉主穴,而任脉总任一身阴经脉气,为五脏六腑之体,元气归藏之根,与督脉相表里,调节五脏六腑的功能,可温通腑气、升清降浊、调理气机。神阙穴位于腹中部肚脐处中医人体经络系统冲、任、督三“一源而三支”,皆交汇于脐部,故脐也为经络总枢,经气之汇海。且脐部在胚胎发育中最后闭合,与全身皮肤结构比,皮下组织较薄,无脂肪,脐部表皮与筋膜、腹膜直接相连,脐下有腹主动脉、静脉及丰富的毛细血管,都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且神阙穴为一凹陷隐窝,乃天然药穴,最适宜置药,可长时间放置,并通过任、督二脉联络全身[5]。
研究所选的吴茱萸,归肝、脾、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其辛苦而温、芳香而燥、气味俱厚,不论是皮肤吸收还是对穴位、经络的刺激作用都比较明显。吴茱萸下气最速,利大肠壅气,有行气消滞之效;而吴茱萸煎剂在体外能抑制霍乱弧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一些常见的致病性真菌,能起到抗菌消炎、收敛止痒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吴茱萸的主要成分生物碱能温中散寒、理气止吐,对胃肠道有双向调节作用[6]。丁香归肝、脾、胃、肾经,有散寒止痛、温中止呕的作用。丁香也具有健胃的作用,能促进胃液分泌、增强消化力、减轻恶心呕吐、缓解腹部胀气,有助于减轻腹胀、促进消化,也可用作透皮剂;而丁香中的丁香油酚在一定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肺炎、志贺氏痢疾、大肠、变形、结核等杆菌有抑菌的作用,丁香精油对细菌、霉菌及酵母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酒辛温,能使血管扩张,利于药物的有效成分渗透,具有引药入里的作用[7]。
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共观察了严重脓毒症胃肠功能障碍患者60例,受试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前两组在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及原发病等基线上统一,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肠内营养耐受性均有所提高,但治疗组提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意义(P<0.05),提示采用酒调吴茱萸和丁香贴敷神阙穴能够提高肠内营养的耐受性,对于脓毒症的胃肠功能恢复的改善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淑文.脓毒症与急性肠衰竭[J].继续医学教育,22(1):37-42.
[2]王今达,崔乃杰,宗育彬,等.内毒素性多系统脏器衰竭发病机理的新概念及防治措施的新理论实验研究[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1989,1:17-24.
[3]阎怀士,李京培,钱潮余,等.穴位贴敷治疗哮喘病的临床疗效研究[J].中国针灸,1995,15(4):4.
[4]赖新生.李月梅,李家维.天灸对哮喘患者血清可溶性IL-2受体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J].中国针灸,2000,20(1):33.
[5]贾利辉.足三里敷贴治疗术后腹胀126例疗效观察[J].新中医,2002,34(12):43.
[6]刘清珍,刘喜新.吴茱萸治疗药物性肝损害[J].中医杂志,1995,36(4):199.
[7]张明发,陈光娟,沈雅琴,等.丁香温经止痛和温中止泻药理研究[J].中药材,1992,15(4):3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