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临床观察
2011-06-30闫晓瑞
闫晓瑞
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是临床常见疾病,常由病灶直接或间接影响呼吸中枢所致。通常呃逆超过24h或对某些治疗无效者称为顽固性呃逆[1],严重影响患者的进食、休息和神经功能的恢复。因此,正确认识和处理顽固性呃逆,可以更好地配合脑血管病的治疗和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低病死率。2010年1月—2011年3月,采用利多卡因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效果较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48例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患者均来自神经内科住院病例,且均为男性,年龄(60±5)岁。基底节区梗死26例,大脑半球梗死5例,脑干梗死3例,小脑梗死1例;基底节区出血12例,脑干出血1例。脑血管病的诊断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标准,全部病例经头颅CT或MRI扫描确诊。排除年龄大于80岁;窦性心动过缓、Ⅱ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者;肝、肾功能不全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取内关(双)、足三里(双),用5mL一次性无菌注射器抽取2%盐酸利多卡因注射液50mg,穴位常规消毒,进针有针感回抽无血将药物缓慢推入,每穴注入药液12.5 mg,拔出针头,用消毒棉棒按压片刻,以防出血。每天一次,治疗3次~5次。
对照组,取中脘、内关、足三里、膻中、攒竹、膈俞,均取双侧穴位,穴位常规消毒,选用不锈钢毫针,进针1寸~3寸,施平补平泻手法,每10min行针1次,留针30min,每天一次,治疗3次~5次。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临床疾病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2],治愈:呃逆消失,愈后两周无复发;有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明显减少,或愈后两周内偶有复发;无效:呃逆持续时间及发作次数无明显减少。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行χ2检验。
2 结 果(见表1)
表1 两组疗效观察比较
3 讨 论
呃逆是一种膈肌痉挛性、暴发性异常呼吸运动,俗称打嗝。现代医学认为此病是由于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的阵挛性不随意挛缩,声门闭锁,空气迅速进入气管内引起的。脑血管病是引起顽固性呃逆的众多病因之一,相关文献记载占12.3%[3],由此出现的顽固性呃逆多是由于脑血管疾病过程中脑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脑水肿颅内高压等引起,导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而致膈神经、迷走神经兴奋,引起膈肌痉挛所致[4]。顽固的持续性呃逆可致患者饮食困难、疲劳和精神萎靡,引起失眠、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缺乏、吸入性肺炎、抑郁和呼吸抑制等,使脑血管病的恢复期显著延长,极个别还可导致胃食管反流,窒息而危及生命[5]。
脑血管病祖国医学称之为“中风”,属于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肝肾不足,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气血瘀阻。呃逆由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动膈而成。中风患者因肝肾阴虚、燥热内盛、气郁痰阻、肝阳偏亢而引动内风上乘肺胃,导致胃气夹痰上逆动膈而发呃逆。治当和胃降逆,调畅气机,宽胸利膈[6]。
呃逆的治疗方法很多,但疗效确切可靠者不多。西药常规治疗中,胃复安疗效欠佳;山莨菪碱治疗易出现口干、尿潴留等副作用;以氯丙嗪最为有效,但氯丙嗪对呼吸、血压、意识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还有延缓脑血管病肌力恢复,诱发肌紧张和迟发性运动障碍等副反应,临床应用均受到限制。
本研究采用利多卡因取得较明显效果,利多卡因为局部麻醉药,近年来研究发现利多卡因能调节植物神经,反馈性影响中枢神经系统,使膈神经由兴奋性转为抑制或直接使膈神经受到抑制[7]。治疗时穴取内关与足三里,内关穴为手厥阴心包经的络穴,又为八脉交会穴之一,具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之功,为治疗胃、心、胸疾患的要穴;足三里为胃之下合穴,取此穴可补中益气,调理脾胃,调畅气机。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具有针刺与药物的双重刺激,既能和胃通络降逆,又可调节神经反射,相辅相成。本研究具有操作简单,起效快,疗效好,无明显不良反应,且价格低廉等优点,是治疗脑血管病并发顽固性呃逆的安全有效方法之一。
[1] 王春杨,邵国兴,杨力军,等.脑卒中后顽固性呃逆的康复治疗探讨[J].中国临床康复,2003,7(25):3509.
[2] 孙传兴.临床诊断依据治愈好转标准[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87:373.
[3] 王修军.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呃逆的治疗[J].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8(6):915-916.
[4] 陈英.电针加穴位注射治疗脑血管病引起顽固性呃逆80例[J].四川中医,2006,24(9):96-97.
[5] 胡吉庆.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顽固性呃逆46例[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9,17(10):896-897.
[6] 石学敏.针灸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604-606.
[7] 郭玉璞,王文志,李允德.中国脑血管病治疗专家论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