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小嫁作商人妇

2011-06-26韩振远

读者·原创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刘氏经商商人

文 _ 韩振远

白居易《琵琶行》中一句“老大嫁作商人妇”,道尽了琵琶女的哀伤。其实,若翻检明清商人的经商历史,会发现,更悲惨的是从小就嫁给商人的妇女。

晋南古称河东。这两年我考察河东明清商人,走在不同的大宅院之中,除感受到商人的富贵之外,也会产生阴冷凄凉的感觉,不能不想起长年生活在这里的女人们,仿佛看到她们在青灯之下翘首盼望丈夫归来。走在崎岖的古商道上,长路漫漫,夕阳西下,除感受到商人们的艰辛之外,又不禁会想起苦守家中的女人们,仿佛看到路的另一端,站着一位凄楚消瘦的少妇,耳边会响起《走西口》凄婉的歌声。

清代文人纪昀曾说:“山 西人多商于外……率二三年一归省,其常例也。”也有一二十年杳无音信的,并非不想家,而是奋斗没有结果。想想家里翘首盼望的亲人,他们无颜以对,还要在无尽的思念中继续奋斗,直到攒足了财富,可以荣归故里的那一天。对于女人们来说,婚姻的开始就是夫妻两地分居生活的开始,有的甚至是永远的别离。苦守在家的女人们不光会在苦苦思念之中独守空房,还要以娇弱之身承担起赡养老人、抚养后代的家庭重任。一年又一年,直到丈夫年迈回家。丈夫若是事业不成客死他乡,女人们就要在等待中苦熬日月,在无尽的思念中守一辈子活寡,郁郁终生。若一念之差与人私通,则可能酿出更悲惨的结局。

封建社会讲究夫贵妻荣,对于商人可能是个例外,每个成功的商人背后,都有一个苦命的怨妇。在翻阅地方志的《列女传》时,一位位凄苦的商人妇不时出现在眼前,她们那哀怨的眼神、愁苦的容貌,好像透过纸背,穿越时空,泛出一阵阵凄凉。

民国《闻喜县志·列女传》中也记载了许多商人妻子。从那些记载中可以看出,丈夫外出经商时,这些女人年龄最大的也没有超过二十岁,新婚后相聚时间最长的三年,最短的才十天,从此便是漫长的等待。更可怜的是一位订了亲还没过门的行氏,一辈子独守空房就为了“节孝”两个字。中国封建社会是个男人的社会,虽然每个成功的商人背后都有个苦守家乡的女人,但除非女人们贞操节烈得足以彰显纲常伦理,否则只能默默无闻,被时间湮没。

明清时期,经商是山西人走出黄土地的唯一途径。因而尽管明知要忍受长期的离别之苦,一些女人还是鼓励丈夫外出经商,甚至丈夫死后,仍鼓励后人再去经商。

光绪六年《夏县志》卷九《人物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商人张可俊婚后留下怀有身孕的妻子去固原(今宁夏固原)经商。几个月后,妻子刘氏生下孩子,取名张继先。第二年,张可俊病死在陕西。刘氏含辛茹苦,将儿子抚养成人,并为他娶妻樊氏。张继先想继承父业,随人出外经商。刘氏并没有因为其父的悲剧而阻拦,慨然允诺。但没想到,天有不测风云,上一代人的悲剧再次上演,不久传来消息,继先也客死他乡。刘氏因儿媳樊氏尚未生子,劝其改嫁:“汝年未三十,又无子,况家无担石,吾不忍令汝再守也。”然而樊氏也执意苦守。从此婆媳二人并居一室,相依为命,“终日机声轧轧,夜继以纺”,在 当地传为佳话。

年纪轻轻失去丈夫,本身已够凄惨,还有一种比失去丈夫更悲惨的“娶空房”现象。男子未成年即跟随商贩出外谋生,动辄数年、十数年不能回乡。到了适婚年龄,父母不待儿子返乡,就会替他娶回一房媳妇,因为是没有新郎的婚礼,所以称为“娶空房”。有些女子因丈夫终生不回故乡而独守了一辈子空房。

不知有多少女子,就这样用自己一辈子的幸福换取了所谓的“节孝”佳话。每当读到这些文字时,我好像看到,在商人的财富背后,永远有一双忧郁的眼睛,时而泪水涟涟,时而凄婉伤情。比起风餐露宿、漂泊在外的商人们,她们更值得同情。

猜你喜欢

刘氏经商商人
从部队到经商,从员工到老板,从200万到2个亿,看好润刘爱民三十载奋斗史
言而无信的商人
威尼斯商人
往顶上跑
哪些方言有利于经商
西湾村采风
后母
有心计的麻雀才能变凤凰
商人求宿
蒲松龄之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