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面认识“五年规划(计划)”

2011-06-20石灵学

中学政史地·初中 2011年4期
关键词: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规划

石灵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规划”(“十一五”之前称“五年计划”)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划目标和方向,它的制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目前,“十二五”规划的制定、讨论、通过与实施是全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与初中思想品德、历史、地理的学习联系紧密,因此,同学们有必要了解一些有关“五年规划(计划)”的知识。

我国从1953年开始以五年一个时间段来制定国家的中短期规划,第一个五年计划,简称为“一五”计划。到2005年,我国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由计划向规划转变。“五年计划”,也就变为“五年规划”。这虽然是一字之差,却深刻反映出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自“十一五”(2006—2010年)开始,将“五年计划”称为“五年规划”。“十二五”规划纲要已被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其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起止时间为2011—2015年。规划编制工作主要包括前期调研、编制起草、论证衔接、审批发布四个阶段。在制定程序上,以“十二五”规划为例,各部委、省(市、区)需在2009年下半年初步完成本领域、本地区的规划,统一汇总到国务院,由国务院编制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2010年10月召开的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讨论全国的“十二五”规划建议稿;而后将建议稿提交至2011年3月召开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审议,通过后付诸实施。

下面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我国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演变。

1.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注重学习苏联的建设经验,因为苏联从1928年开始就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历史进程中演变为当时社会主义国家的“老大哥”。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是倒向“老大哥”的“一边倒”外交政策,再加上没有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借鉴苏联的五年计划经验成了一种必然的选择。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原苏联设计的156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并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多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以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一五”计划期间提出的口号是“工业增速,超英赶美”。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2.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年)。

受“一五”计划的鼓舞,中国人自信心明显增强,第二个五年计划继续实施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但缺点是急于求成。“二五”计划一开始就受到“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冲击,使得高指标、浮夸风和“共产”风泛滥。第二个五年计划的基本目标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提前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現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为第三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技术、文化的高度发展和开始向共产主义过渡创造条件。由于“二五”计划中的很多具体指标严重脱离实际,再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和前苏联撕毁合同,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陷入困境。

3.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年)。

1964年5月,国家计委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的初步设想》,指出“三五”的基本任务是:大力发展农业,基本上解决人民的吃穿用问题;适当加强国防建设,努力突破尖端技术;与支援农业和加强国防相适应,加强基础工业,使国民经济建设进一步建立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相应地发展运输业、商业、文化教育和科研事业,使国民经济有重点、按比例地向前发展。但是,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遭遇了“文化大革命”,国家各项工作立足于战争,从准备大打、早打出发,积极备战,把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线”建设。虽然“三五”计划的各主要指标都实现了,但“三线”建设步子过急,给整个经济协调发展带来影响,造成很大的浪费并留下了“后遗症”。

4.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年)。

第四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狠抓战备,集中力量建设大三线强大的战略后方,改善布局;大力发展农业,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狠抓钢铁、军工、基础工业和交通运输的建设;建立经济协作区和具有各自特点、不同水平的经济体系,做到各自为战,大力协同;大力发展新技术,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初步建成我国独立的、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促进国民经济新飞跃。“四五”计划是在“文化大革命”过程中实施的,多数指标没有完成。这五年是国家各方面都受到损失的五年。

5.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年)。

第五个五年计划的编制由于受到之前政治经济发展思维的限制,基本建设投资指标过大,超越了国情,违反了经济规律。后来,国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对计划进行了重要修改,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这是改革开放以后实事求是精神的反映。

6.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年)。

第六个五年计划是改革开放以后第一个五年计划,“六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继续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进一步解决过去遗留下来的阻碍经济发展的各种问题,取得实现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决定性胜利,并且为第七个五年计划期间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更好的基础,创造更好的条件。在经济发展的指标上,“六五”计划增添了社会发展的内容,说明国家开始重视社会建设,重视协调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建设的投资比例都有了显著的提高。从此,五年计划的编制和实施走上了比较健康发展的轨道。

7.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年)。

第七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努力保持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的基本平衡;使改革更加顺利地展开,力争在五年或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基础;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在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前提下大力加强重点建设、技术改造和智力开发。“七五“计划的实施波折不断,既有最高的11.6%的GDP增长率,也有最低的3.8%的增长率,这说明当时的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例如价格问题、经济过热问题、国内政治思潮问题等。

8.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年)。

第八个五年计划的实施适逢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正式提出,整个社会开始考虑用市场的手段去建设,意识形态的束缚不再成为主流。“八五“计划总的要求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把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个五年,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以分税制为核心的新财政体制、以增殖税为主体的新税制基本建立并正常运行。

9.第九个五年计划(1996—2000年)。

第九个五年计划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第一个中短期计划,是一个跨世纪的发展规划。“九五”计划期间完成了第二步战略部署,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个五年既有“经济软着陆”,也有经济通缩,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还迎来了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

10.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

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让民众感受到“更宽裕的小康”。“十五”计划期间,成绩和问题一样多,城市化进程加快,征地拆迁成为热点问题;居民收入显著增长,收入差距问题引发热议;“三农”问题成为施政的重点。

11.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2010年)。

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把“计划”改成了“规划”,由微观向宏观的转变向世人表明施政部门的新思维。“十一五”规划强调了国民的共同富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十一五”规划的主旋律。这个五年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五年,中国迎来了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但是,在这个五年里以往社会存在的深层次矛盾也日益凸显出来,问题亟待解决。

12.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主题还是立足于宏观政策的把握和调控上,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城乡发展的统筹,投资、出口和消费比例关系的调整,缩小收入差距,社会风险防范等问题都被纳入规划的范围,这必将深刻地指引着未来五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方向。[Z]

猜你喜欢

五年计划国民经济规划
大型国有企业人力资源优化配置机制浅析
我国产业技术政策综述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制订未来“五年计划” 万达打造全球传媒娱乐巨头
从五年计划发展历程看其在全面深化改革中的重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