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干旱地区马铃薯新品种对比试验研究
2011-06-19刘宏胜李国华杨旭东符国忠赵中华薛俊武朱鹏生
刘宏胜,李国华,杨旭东,符国忠,赵中华,薛俊武,朱鹏生
(1.会宁县农牧局W FP/IFA D项目办公室,甘肃 会宁 730700;2.会宁县农技中心,甘肃 会宁 730700;3.甘肃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系,甘肃 兰州 730070;4.会宁县种子管理站,甘肃 会宁 730700)
会宁县位于甘肃省中部,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县,县域内土层深厚,土质疏松,含钾丰富,无污染,光照充足,雨热同季,海拔较高,气候凉爽,自然气候条件非常适合马铃薯种植,生产的马铃薯质优、味美,深受国内外客商和消费者的青睐。90年代会宁县种植并通过农户自行兑换常年循环选留的常规品种以渭薯、高原系列、深眼窝等低产质次的马铃薯品种为主,公顷产约15000 kg,口感差,商品率低,因此,会宁县马铃薯品种单一,退化严重。90年代后,特别是近年来,会宁县委、县政府立足当地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将马铃薯生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导产业来抓。为增加全县马铃薯品种的多样性,2010年会宁县农技部门加大了对陇薯、庄薯和青薯等马铃薯新品种的推广力度,同时对新引进马铃薯品种进行了对比试验,筛选出了适合会宁不同生态区域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参试品种共8个,均从甘肃渭源、庄浪、青海等地引进,品种为大白花、庄薯3号、陇薯6号、红薯、内薯2号、青薯168、红花、河薯3号,以青薯168为对照品种。
1.2 试验地点及气象条件
试验点设在会宁南部的党家岘乡,海拔1930 m,年降雨量280~400 mm,年日照时数1850~2520 h,年平均气温6.4℃,无霜期104~157 d。试验地前茬冬小麦,小麦收后伏耕晒地两遍,秋季打耱收口,地势平坦,肥力中等。马铃薯全生育期总降雨量277.4 mm,前期干旱严重,致使幼苗发育迟缓,中后期阴雨天较多,光照不足,造成晚疫病害的发生。
1.3 试验方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面积32 m2,单垄单行种植,行长5.7 m,每小区8行,每行15株,共120株,行距0.70 m,穴距0.38 m,密度37500株/hm2,播种前深施农家肥37500 kg/hm2,二铵165 kg/hm2,尿素225 kg/hm2,5月2日人工挖窝点播,5月下旬和6月中旬人工锄草各一次,其它管理措施同大田。产量结果采用随机完全区组设计试验方法分析[1]。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物学及经济性状分析
2.1.1 生育期
8个品种的生育期特性相差较大(表1)。出苗最早的是庄薯3号、红薯、青薯168三个品种,均为 5月16日;内薯2号出苗最迟,为5月23日,较青薯168相差7 d,其余品种出苗期居中。现蕾期最早的品种内薯2号为6月1日,较青薯168提前 4 d,现蕾期最迟的红花为6月14日,较青薯 168推迟9 d;现蕾期最早和最迟的相差13 d。其余品种居中。开花期最早的品种是内薯2号为6月6日,较青薯168提前6 d,开花期最迟的是庄薯3号和红花两品种均为6月18日,较青薯168推后6 d;开花期最早与最迟的品种相差12 d,其余品种居中。成熟期最早的品种内薯2号为9月30日,生育期151 d,较青薯168提前6 d,成熟期最迟的品种庄薯3号为10月8日,生育期159 d;较青薯168后熟2 d。其余品种居中。
表1 各参试品种物候期(日/月)Table1 Phen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ested varieties(Date/Month)
2.1.2 植株形态特征
参试品种陇薯6号茎叶绿、花少、花冠白色、匍匐茎中、结实少;大白花茎绿、叶淡绿、花中等、花冠白色、匍匐茎短、结实中等;内薯2号茎叶绿、花繁、花冠白色、匍匐茎中等、无结实;河薯3号茎绿褐、叶淡绿、花繁、花冠淡红、匍匐茎中等、无结实;庄薯3号茎淡紫、叶深绿、花繁、花冠浅蓝、匍匐茎长、无结实;红薯和青薯168茎紫色、叶绿、花较少、匍匐茎短、无结实;红花茎绿、叶深绿、花少、花冠浅蓝、匍匐茎短、无结实(表 2)。
2.1.3 经济性状
由表3可知,8个参试品种的株高变幅在40~62 cm之间,青薯168株高最高,其次是庄薯3号为60 cm,较青薯168低2 cm。株高最低的红花较青薯168低22 cm,其它品种居中。
参试品种单株块茎数变幅为2.0~6.0个之间,红薯单株块茎数最多,其次是庄薯3号为4.8个,较青薯168分别多1.4个和0.2个。其余品种的单株块茎数均不大于青薯168。
表2 各参试品种植株形态特征Table2 Plant morphology of tested varieties
表3 各参试品种田间性状Table3 Field traits of tested varieties
参试品种单株生产力变幅为0.40~0.66 kg之间,庄薯3号单株生产力最高,其次是河薯3号和陇薯6号,较青薯168单株增产0.10、0.07和0.04 kg。只有红花和内薯2号两品种不大于青薯168。
参试品种单株平均块茎重变幅为87.0~280.0 g之间,内薯2号最高,其次为大白花182.3 g、河薯3号150.0 g、庄薯3号137.5 g、陇薯6号136.4 g,较青薯168高出158.3、60.6、28.3、15.8和14.7 g。较青薯168低的品种有红薯98.3 g,红花87.0 g。
参试品种大中薯率变幅为50.1%~96.0%之间,内薯2号最高,其次为大白花88.2%、河薯3号87.8%、庄薯3号86.6%、陇薯6号83.8%,较青薯168高,只有红薯和红花两品种较青薯168低,为58.5%和50.1%。
2.1.4 薯块特征
由表4可知,大白花和红花两品种的块茎大小整齐度不一致,河薯3号和庄薯3号整齐,其余品种居中。河薯3号薯形为圆形,庄薯3号和红花为卵圆形,红薯和青薯168为长卵圆形,其余为扁圆形。陇薯6号、庄薯3号和红花薯皮为淡黄色,大白花和内薯2号为白色,其余品种为红色。内薯 2号薯肉色为乳白色,大白花、河薯3号和红花为白色,其余为淡黄色。薯皮除大白花、河薯3号和内薯2号光滑外,其余品种均有裂度。芽眼除大白花中、内薯2号深外,其余品种均较浅。大白花的商品薯率最高为88.5%,次之为河薯3号85.6%,其余品种依次为内薯2号80.0%,陇薯6号79.1%,庄薯3号75.8%,青薯16863.5%,红花50.4%,红薯最低为50.0%。
表4 各参试品种块茎性状Table4 Tuber traits of tested varieties
2.1.5 晚疫病
在马铃薯生育期降雨较多的后期,我们对马铃薯晚疫病调查过3次,调查结果显示,8月30日红薯、青薯168和红花3个品种有轻微的感病,发病率在3.1%~4.2%之间,病情指数在1.2~1.6之间,其余品种均未发现感病;9月10日红薯、青薯168和红花3个品种的感病有所扩大,发病率在6.3%~12.5%之间,病情指数在1.8~3.2之间,其余未发现感病;此后发病率和病情指数进一步增大,到9月20日8个品种均不同程度感病,发病率在3.1%以上,其中红花发病率最高达62.5%,病情指数为15.3;庄薯3号发病率最轻为3.1%,病情指数为1.2,其余品种居中。从病情调查结果分析看,庄薯3号、河薯3号、陇薯6号和大白花对晚疫病表现高抗(表5)。
2.2 产量结果及分析
参试品种间产量存在明显差异(表6)。除内薯和红花两品种外,其它品种均较对照增产,增产幅度达6.6%~27.6%。庄薯3号平均产量23437.6 kg/hm2,较对照增产27.6%,居第一位。河薯3号和陇薯6号较对照增产20.8%和15.0%,内薯和红花分别较对照减产12.4%和33.3%,其余品种居中。
方差分析表明,重复间差异不显著,品种间差异达极显著(表7)。庄薯3号、河薯3号和陇薯6号极显著地高于对照,增产15%以上,内薯2号和红花极显著地低于对照,减产12%以上,红薯和大白花高于对照,但增产未达到极显著。
表5 各参试品种晚疫病病情Table5 Late blight incidence and disease index of tested varieties
表6 各参试品种小区产量Table6 Plot yield of tested varieties
表7 方差分析结果Table7 Result of analysis of variance
综上所述,庄薯3号、河薯3号和陇薯6号综合农艺性状好,适宜半干旱区大面积推广种植。红薯和大白花两品种可作为替补品种,在适宜生态区推广种植(表 8)。
表8 品种比较试验产量差异比较Table8 Yield difference ofvariety comparison experiment
3 讨论
马铃薯新品种引进种植是马铃薯增产增收的一项重要举措。会宁马铃薯生产目的已由自给自足型转变为经济支持型,并按其用途种植淀粉型和菜用型品种,因此生育属性和商品特性较前发生了巨变。部分中晚熟品种产量特别高,但商品属性较差,实践中主要表现为薯块不规整、皮色紫或红色、薯皮光滑、芽眼深、淀粉含量和商品薯率低,以菜用为主,导致马铃薯单产收益下降[2],但在会宁低海拔水川区较早上市销售或鲜食出口的极早熟品种也能获得较大收益[3]。
在半干旱地区的会宁推广种植马铃薯庄薯3号、河薯3号和陇薯6号,具有植株生长势强、高抗晚疫病、适应性强、丰产性好、商品率高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其种植的不足。通过集约化种植,扩大商品薯流通渠道,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经初深加工改变了淀粉产品的用途,提高了附加值,促进了会宁马铃薯产业向纵深发展。
[1]南京农业大学.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5:91-198.
[2]何三信,文国宏,王一航,等.甘肃省马铃薯产业现状及提升措施建议[J].中国马铃薯,2010,24(1):54-57.
[3]刘长臣,刘喜才,张丽娟,等.马铃薯国外引种的探讨和建议[J].中国马铃薯,2010,24(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