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为非洲饥荒送上“及时雨”

2011-06-15王瑞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非洲粮食国家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瑞

中国为非洲饥荒送上“及时雨”

◆文│本刊特约记者 王瑞

9月24日,中国外交部长杨洁篪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非洲之角饥荒问题”部长级捐助国大会时透露,中国政府在半个多月内两次宣布提供紧急粮食援助和粮援现汇,总额共计4.432亿元人民币,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政府对外提供的最大一笔粮食援助,是中非真诚友好、患难与共的又一生动例证。

杨洁篪指出,此次旱灾反映出非洲粮食安全的脆弱性,国际社会应积极支持非洲各国实现粮食安全和发展的努力,加大对非洲农业发展援助力度,为非洲国家发展提供有利外部条件。杨洁篪说,中国一直致力于帮助非洲国家加强粮食安全能力建设。长期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合作。中非合作论坛将农业列为重点合作领域,出台了支持非洲农业发展的多项举措,为促进非洲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方还在基础设施建设、技术交流和转让、人力资源培训等领域通过双边途径和联合国框架开展对非合作。

饥饿的非洲之角

自去年以来,非洲东北部包括埃塞俄比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和乌干达等在内的地区遭遇60年罕见大旱,导致严重粮食危机。据联合国统计,有1240万人因干旱缺粮而受灾,而索马里的灾情最为严重,约有360万人饱受饥饿的煎熬。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报告,目前全世界32个陷入持续粮食危机的国家中有20个是非洲国家,撒哈拉以南非洲的饥饿人口比例高达2/3,急需国际援助。

干旱、贫困、战乱……非洲有53个国家,面积约3020万平方公里,占全世界总面积的20%,人口约8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非洲的粮食作物种类繁多,除麦、稻、玉米、小米等一般粮食作物外,还有非洲特产的木薯、大蕉、椰枣、薯芋、食用芭蕉等。其中,木薯作为传统粮食作物,在非洲种植面积很广。非洲还是世界上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地和出口地区之一。

非洲国家粮食危机频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非洲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土壤贫瘠,养分不高。非洲的水资源虽然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匹配,而且全球气候不断变暖的趋势加剧了非洲大陆气候异常,导致农作物歉收。其次,非洲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种子、农药、化肥等生产资料投入不足,导致粮食单产低。第三,发达国家操纵的、不合理的国际农产品价格推波助澜。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对本国农业进行保护,实行价格补贴,向外倾销过剩农产品,粮食价格的持续走低抑制了非洲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最后,动乱冲突加剧了粮食危机,严重干扰了粮食生产。

除缺粮外,营养不良也是此次非洲饥荒中的焦点。事实上,每年死于营养不良的患者人数要远高于因饥饿而死亡的人数。而非洲地区经济落后和居民收入较低的现实,则使当地民众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薄弱,从而使损失进一步加大。

世界粮食计划署执行总干事乔塞特·希兰表示,随着食品价格的飞涨、自然灾害的频发,全球越来越多的人从食品中得不到充足的营养补充:“世界上,每七个人当中就有一个人每天醒来不知道如何填满他手中的杯子。他们也不知道能够得到多少食物。据世界银行统计显示,2010~2011年间,粮食费用上涨使世界近7000万人口陷入极端贫困。粮价上扬对发展中国家粮食安全构成重大威胁,贫困群体受影响最大。

中国积极开展对非农业援助

粮食问题之于各国,均是头等大事,非洲尤甚。在解决粮食问题上,中国有相当的话语权。用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21%的世界人口,被誉为是一个奇迹。

农业领域的交流合作是中非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中国同非洲国家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广泛的合作,为促进非洲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自上世纪六十年代起,中国和非洲之间就已经开始建立联系,2006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之后,中非农业合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先后在30多个非洲国家建立了40多个农业合作项目,包括农业技术试验站和推广站、农场等,帮助非洲国家发展水稻、玉米、蔬菜、茶叶、甘蔗等作物的生产,很多项目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近年来,中国政府不断加大对非农业合作的投入。2007~2009年,中国向3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04名高级农业技术专家,帮助非洲国家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提供咨询,并对当地农业技术人员提供指导和培训。截至今年6月,中国政府已在埃塞俄比亚、莫桑比克、赞比亚等14个非洲国家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并决定在安哥拉、刚果(金)、南苏丹等国再增建10个。2009年以来,中国政府向13个非洲国家派遣了16批农业技术组,为非洲国家培训了874名农业技术人员。

据中国外交部非洲司司长卢沙野介绍,在多边领域,迄今,中国在联合国粮农组织“粮食安全特别计划”框架下共向8个非洲国家派遣了700多名农业专家,目前仍有80余名专家在非洲国家工作。2009年,中国还决定向联合国粮农组织捐款3000万美元,设立信托基金,进一步促进中非双方在粮食安全特别计划项下的南南合作。

除政府间合作外,中方还积极推动国内企业到非洲开展农业投资、兴建农业基础设施、转让农业技术。2009年,中国对非农业投资约3000万美元。在马拉维,中国企业和中非发展基金合作投资棉花种植项目,全部建成后可带动超过5万个当地种植户,极大增强了当地棉花生产加工能力,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在刚果(金),中资企业投资进行玉米选种育苗,使当地生产玉米通过了世界粮食计划署供应商资格认证,并通过员工本地化培训,使他们掌握了独立从事农业生产的技能。

这些举措,一方面示范推广了我国实用农业技术,培训了管理和技术人员,在田间地头帮助农民发展农业及粮食生产,深受非洲各国政府和百姓的欢迎;另一方面,通过专家和技术人员勤奋劳动和扎实工作以及双边的深入交流,传递中国人民的真诚友谊,巩固中非世代友好的关系。

在积极开展对非农业援助,逐步加大援助规模的同时,中国近年来也鼓励企业对非开展农业投资。商务部有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企业在非洲的农业投资,主要是通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培训当地员工、适当转让技术等方式,增强其农业自我发展能力。

此外,卢沙野司长还介绍说,农业是安天下的战略产业。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充分理解非洲国家对粮食安全问题的关切,对非洲国家在粮食安全方面面临的困难深表同情,今后将继续尽最大努力帮助非洲国家改善粮食安全状况。中国开展对非农业合作出发点是提高非洲粮食生产能力,促进非洲的粮食安全,而不是为了保障自身的粮食安全,中国没有从非洲拿走一粒粮食。今后,中国将继续把对非农业合作的重点放在技术示范、人员培训、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产品生产和贸易、粮食援助等方面。某些国家指责中国到非洲“圈地占田”,甚至把造成此次非洲之角饥荒的责任归咎于中国,完全不符合事实。

非洲应从中国学习经验

受非洲农业技术基金委托,南非斯泰伦布什大学近日发表研究报告称,非洲国家应该向中国学习如何依靠技术更好地利用农业用地养活百姓的经验。

报告称,中国政府在农村经济上的投入取得了显著成效。尽管中国的可耕地仅占其国土面积的9%,但它却养活了13亿人,保证了全世界21%人口的粮食安全。

报告指出,农业技术是中国农业繁荣的重要推动力,而其中许多技术也同样适用于非洲,特别是节水技术,与土壤有关的土地耕作、种植及地膜覆盖技术。中国的水产养殖技术也同样适用于非洲。

此外,非洲的小规模农户面临着与中国农民相似的困难,他们可以学习中国农民成功的经验。报告称,通过正在非洲建立的14个农业示范中心,中国正在向非洲国家转移有关农业技术和技能,特别是在种子发育、改进施肥和农业教育等小规模农户技术方面。

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以西的博阿内(Boane),一个52公顷的农业示范中心正在兴建,今年将开始种植农作物。来自中国的技术专家将在这里对包括玉米、水稻、蔬菜、水果在内的各种种子进行试验,以确定莫桑比克的气候条件是否适合种植这些农作物。

在乌干达首都坎帕拉,中国技术人员正在建造一个水产养殖示范中心。鱼肉是乌干达人日常所需蛋白质的主要来源,而他们依赖的维多利亚湖的鱼类正在迅速减少。

报告认为,非洲国家存在的问题是,在农业技术的使用上缺乏政策支持,只有极少数非洲国家将农业列在其政策的优先位置。中国农业成功的另一重要因素是,农村与城市一样享受财政支持;而在非洲国家,城市获取了绝大部分政府资金。

与会专家和农业问题决策人对非洲通过发展农业实现经济增长的前景表示乐观,并建议非洲国家采用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更好地扶持和组织广大农民参与生产,疏通农产品销售渠道,保障非洲国家的粮食安全。

猜你喜欢

非洲粮食国家
珍惜粮食
An Uncommon Trip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中国家猫起源于非洲
《走出非洲》:关于非洲最美的一本书
我的粮食梦
非洲鼓,打起来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