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物技术保障粮食安全作用不可替代

2011-07-02张文娟

中国农村科技 2011年1期
关键词:转基因粮食生物

◆文│本刊记者 张文娟

10月18日,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座谈会在京举行,而早在两天前的10月16日,正好是世界粮食日,2011年世界粮食日的主题是:“粮食价格——走出危机,走向稳定”,粮食价格波动对世界粮食安全的意义和影响受到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如果将视角聚焦在国内,尽管从2004年至今,中国的粮食生产已经连续八年增产,并且连续五年超过万亿斤,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粮食安全不会受到挑战,而且,事实却恰恰相反。

在耕地、农业劳动力的结构和素质、化肥、水资源、生产经营多种因素的制约下,中国未来的粮食增产的途径从何而来?到2020年实现粮食增产千亿斤的目标如何实现?与会者在“全球粮食安全与现代农业技术”大会上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激烈的探讨

中长期粮食安全挑战巨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秦中春在发言中指出,当前中国的粮食安全形势有三个基本判断。首先,从粮食产业链角度来看,有几个环节,包括粮食生产环节、农民收益环节、加工贸易环节、市场流通和消费者价格环节,基本都处于较好运行状态;第二,从粮食利益相关者来看,粮食问题上的几大关系,一是国家和种粮农民的关系,二是国家和粮食企业的关系,三是农民和企业的关系,四是中央政府与地方的关系都是比较难协调的;第三,从国内外的比较来看,虽然近几年世界粮食供求形势复杂多变,但是目前中国的粮食安全是安全无忧的,短期之内,我们的粮食没有什么忧虑。

但是他同时也指出,在短期无忧的背后就是我们的中长期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挑战,这些挑战也是不可忽视的。从我国的发展来看,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仍然有很大的压力,仍然艰巨,这其中的原因包括可用的耕地资源在减少,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从农村劳动力转为非农业劳动力,要保证粮食用工比较难;生产成本、生产基础设施、科技、粮食产销矛盾、国际市场影响以及我们对物价总水平的控制等等方面都还存在着一些难题和艰巨的挑战。所以他认为保障中国中长期的粮食安全仍然不容乐观。

的确,单就耕地面积而言,我国的耕地面积已经从1995年的19.5亿亩减少到2008年的18.26亿亩,不仅如此,中国还是个贫水国,人均2100立方米的规模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3,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不但没有根本上扭转,还有进一步加剧的趋势。

“转基因”再次成为关注焦点

既然我国的粮食安全形势严峻,那么未来的出路在何方?在本次论坛上,“转基因”技术再次成为与会者关注的焦点话题。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指出:“转基因技术无疑是生物技术中最重要的一种,在保证中国粮食安全、技术竞争立于不败之地两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他认为农业生物技术不仅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也是解决21世纪粮食安全、人民健康、环境保护、能源短缺等重大社会和经济问题的有效手段。他引用邓小平的话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重要的是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他也提到温家宝的话:“我力主大力发展转基因工程,特别是最近发生的世界粮食短缺更增强了我的信念,农业生物技术育种是新兴的战略性产业。”

罗云波还谈及我国转基因Bt水稻安全性问题,他坚定地表示,“我国的转基因Bt水稻已经通过安全性评价,我个人认为它是没有问题的。”

“第一次参加水稻安全性评估时,我还在国家生物安全委员会,所以对整个研发过程都有深入的了解。”罗云波说。作为力挺转基因技术的代表人物,罗云波认为转基因水稻迟迟不上市的最大原因,即在于现阶段公众对转基因产品本身的认知度和接受程度还不够高。

罗云波指出,目前国内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实转基因食品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因为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科技手段将作物品性进行优化,具有选择性,比传统育种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

“转基因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不同,但都是在已有的品种上对基因进行改造,而基因工程使这种改造更为精确、更有预见性、效率更高,”罗云波说,“我觉得转基因食品是最安全的,如转基因玉米被虫咬、被生物毒素所侵染的机会比普通非转基因作物少。另外在农药残留方面,也更具优势。”

“转基因”是我国重要战略之一,转基因技术也得到国家大量的资金支持。有“杂交水稻之父”之称的著名农业学家袁隆平对转基因的战略意义亦作过如下表述,“如果我们不用转基因技术或生物技术在杂交水稻上的话,十年以后我国的杂交水稻就有可能落后他国。”对于转基因技术的发展战略,罗云波认为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大规模地对转基因进行积极的、全方位的宣传及科普教育,以提高群众对于转基因的认知度。

生物技术的作用不可替代

华盛顿大学生物系教授、美国唐纳德植物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RogerBeachy博士在发言时表示,目前粮食安全问题所面临的挑战是全球性的,不仅仅面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的问题,还有是否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问题,为了确保在未来能够提供足够的粮食,我们一定要珍惜现在的地球,保护土壤及环境资源。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农业发展是保护而不是破坏性的,未来的生物技术应用要实现资源共享,并能够对农业发展起到持久有效的推动作用。

在谈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时,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院长罗云波教授指出,国内大多数人对转基因食品的认识存在误区,其实转基因食品比非转基因食品更安全,因为转基因食品是利用科技手段将作物品性进行优化,是具有选择性的,比传统育种方式更具有科学性和针对性,公众应该正确的认识转基因技术和转基因食品。

磷酸盐是机体正常细胞的重要元素之一,他是构成骨骼、细胞膜组成的成分,同时形成高能磷酸键,在代谢、调节酶活性、参与组成缓冲系统、维持人体酸碱平衡方面有重要作用,他的异常对机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1],往往导致患者一系列生理病例变化,加速病情恶化。重症患者常处于水、电解质代谢失调,酸碱平衡紊乱、高代谢状态,低血磷常常引起多脏器功能不全,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影响预后。有研究指出血磷水平越低,患者的预后越差[2],但低磷血症却常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尤其是重症监护室的临床医师,导致患者死亡率高、预后差。本文通过回顾性研究探讨早期低磷血对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意在指出磷酸盐对重症患者预后的重要性。

他同时指出,未来转基因食品会使以后的食品来源更加丰富,营养功能持续增多。罗云波表示,转基因技术本身是中性的,所以利用该项技术来“做坏事”也有可能,因此“转基因”需要严格的管理和安全性评价。他还介绍,目前我国对转基因食品有一整套评估体系,公众可以通过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减少顾虑。

虽然生物基因技术在国内发展仍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农业生物技术的应用对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推动作用已经得到全球认可,作用不可替代。

中国生物技术投入不足

在谈到国内生物技术发展与应用问题时,大北农生物技术中心总经理吕玉平认为第二代和第三代绿色革命要靠新兴的生物技术,这些技术主要包括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和转基因技术。他以大豆为例强调技术优势的影响,中国由10年前的大豆出口国变成全球最大的进口国,去年进口量更是超过5500万吨,占了整个消费量的75%~80%,就是因为美国低价大豆强劲的市场攻势。

在强调技术重要性的同时他还指出,中国国内生物技术研发投入不足,发展落后,还需要很大的跨越。

“国内的科研投入无法与国外相提并论,孟山都、杜邦先锋、先正达三大种业巨头每天投入二三百万美元用于研发,一年的投入约为40亿美元。相比之下,国内排名靠前的大北农、中国种业、隆平高科、未明凯拓、奥瑞金等企业的年度研发投入,加起来也不到5亿元人民币。”吕玉平说。

不过据其透露,大北农集团在生物育种技术方面将有完整的布局,“十二五”期间就要投入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主攻玉米、水稻、生物技术和生物育种方面的研发。

猜你喜欢

转基因粮食生物
探秘转基因
珍惜粮食
生物多样性
转基因,你吃了吗?
生物多样性
上上生物
珍惜粮食 从我做起
请珍惜每一粒粮食
第12话 完美生物
我的粮食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