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现代建筑表皮中的传统材料

2011-06-13顾勤芳

山西建筑 2011年31期
关键词:世博会表皮竹子

顾勤芳

0 引言

建筑表皮是包裹着建筑内部使用空间的物质元素,是分隔室内外空间的介质,也是塑造建筑表情和风格的关键。在影响建筑表皮的诸多要素中,表皮材质和构造的变化无疑是其重要因素之一。

建筑表皮作为建筑物内外空间转换的介质,其材料的发展演化积淀了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运用地域的传统材料来表现现代建筑,以诠释地域文化,是近年来建筑师常用的一种处理手法。

1 现代建筑表皮中传统材料的类型

传统材料作为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遗传基因,承载着公众对“传统”的记忆。要实现这种历史记忆的延续,就是要物化这种记忆。在玻璃、金属、钢筋混凝土这些现代材料充斥的现代建筑中,传统材料的运用是一种比较容易与人的怀旧心理取得联系的方式,因而容易唤起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当前在国内很多的现代建筑创作中,建筑师喜欢将当地的传统材料加以重新运用,使其成为一种传统的符号出现在新的空间中。在传统材料众多的种类中,作为现代建筑表皮材料被广泛运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材料。

1.1 砖

砖作为最普遍的传统建筑材料,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也是最为广泛的。自从上海新天地成功改造并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后,清水砖墙由于其沉厚有力、宁静自然、怀旧宜人的材料特点,开始作为现代建筑的表皮材料被广泛运用。

上海新天地的旧址为原来的石库门建筑老区,它的改造并没有像国内其他的历史街区一样采用修复的方式,而是在部分保留老石库门建筑特征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设计元素,在局部穿插玻璃、混凝土等现代的材料元素,使之与旧有的建筑肌体在风格与材质上形成新旧对比,文化上形成相互交融。改造后,整个建筑群既保留了老石库门建筑的特点,承载了历史记忆,又注入了现代建筑元素的新鲜血液,令人耳目一新。上海新天地的巨大成功,掀起了清水砖墙运用的高潮,在这之后,不论是新建建筑还是旧建筑的改造,清水砖墙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包括宁波美术馆、宁波老外滩的改造、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北京宋庄美术馆、世博会中的宁波藤头案例馆及德国汉堡馆等等都是清水砖墙运用的典型案例,见图1。

1.2 木

中国传统建筑中,木材也是一种较为传统的建筑材料,但是,木材在传统建筑中无论是作为建筑梁架还是用作家具陈设,应用更多的是在室内空间,作为建筑表皮材料的运用远没有砖材来的广泛,主要原因是木材不易防火、防腐。尽管如此,在北欧国家及日本,木材作为建筑表皮的主要材料这一传统还是被很好的传承了下来。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技术手段的提高,木材的这种局限性已经大大改善,此外,由于木材的可再生、环保的特点以及木材本身的质感等材料特性,木材作为建筑表皮材料被广泛运用。

成功利用木材作为建筑表皮材料并将其利用到最大化,在建筑领域产生巨大影响的当属赫尔佐格&德·梅隆设计事务所,他们设计了2000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会场中央的能够遮风挡雨的巨大屋盖,这个庞大的屋盖是由10个方形“巨伞”组成的巨大屋顶式空间,由四个双曲壳面(由胶合木做成的肋壳)组成,壳面距离地面高26 m,固定在四个悬臂梁上。赫尔佐格的设计理念“屋盖是最基本的遮挡风雨的形式”通过这座木结构建筑得以展现。这种木结构的创新性应用出色地体现了各种木结构建筑方式的应用可能性,大大拓展了木材作为建筑表皮材料的可能性。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中,我们同样看到了木材作为建筑表皮材料的广泛运用,见图2。

图1 上海世博会宁波藤头案例馆的砖表皮

图2 上海世博会加拿大馆的木表皮

1.3 竹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建筑师通过对传统材料的新探索来回归建筑自身。在众多的传统材料中,竹子因生长速度快、可再生能力强、生长周期短、材质坚韧、资源丰富等优越特性,受到越来越多建筑师的青睐。

在“长城脚下的公社”项目中,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设计了以竹子作为主要表皮材料的“竹屋”。隈研吾认为,竹子是中国的符号和象征,在世界任何地方看到竹子,人们就会想到中国。因此,隈研吾根据地形地貌把节距、粗细各不相同的竹子作为分隔建筑内外的主要材料,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隔,放置了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在这里,万里长城和竹屋有了前所未见的结合。

上海世博会中,越南馆以8万根竹子替代了钢、铁等非环保建材,波浪形的竹子外墙使人联想起蜿蜒的河流,既美观大方,又能有效减少太阳光多余的热量。竹元素的设计让场馆外观显得自然、朴素、亲切,又充满着浓郁的越南文化特色。

1.4 瓦

瓦因其形状的特殊性,在传统建筑中往往作为屋面材料用于排水,在传统园林中也被用作院墙花窗的装饰或是地面的铺装材料。作为传统材料的代表之一,在现代建筑中,瓦的运用也是比较普遍的,比较典型的例子当属北京奥林匹克广场下沉庭园“古木花厅”。古木花厅不大,材料上青砖灰瓦和钢材、丝网印刷玻璃并用,形式上间接的平面几何构成与传统的民居院落并存,院墙以瓦片为主要材料,辅以具有传统意向的镂空花窗,空间的视觉渗透性很好(见图3)。当然,由于其弯曲的造型不利于受力,因此往往被用作装饰,以与其他材料形成对比(见图4)。

图3 北京奥林匹克广场下沉庭园“古木花厅”的瓦墙

1.5 藤

藤材柔韧性好、可塑性强、易弯曲,在传统建筑中,往往被用作室内陈设的材料,小范围、小体量的运用,例如椅子、桌子等等。将这一传统材料突破运用到建筑表皮上的是上海世博会的西班牙馆。

西班牙馆的建筑外表皮由鱼鳞般层层排列的天然藤编挂片所构成。整个展馆由钢骨管以非线性方式在空中构建起龙骨,呈现出波浪起伏的流线型,然后以非线性或者双曲面的方式固定悬挂8500张手编藤片,整个建筑在实现着高技术三维曲面体的同时,也展示着手工藤编的斑驳质感,洋溢着温暖动人的生命气息,见图5。

图4 中国美院象山校区的砖瓦墙

图5 上海世博会西班牙馆的藤表皮

2 现代技术下传统材料的新运用

传统材料曾因为其建造技术的落后和结构逻辑的束缚,一度无法满足现代化的建筑要求而被现代建筑所遗弃。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建筑表皮得以从建筑的承重体系中分离出来,以越来越丰富的形态出现在建筑中。现代建筑中对传统材料的运用主要为两种方式。

2.1 传统材料作为结构体系

传统建筑的表皮主要担当着建筑的承重体系,因而建筑表皮的形式总是被动地由建筑的内部体量所决定,并显示这些内部体块的个性。现代建筑中对传统材料的运用其中一种方式是保留传统材料的这一功能,通过新的构筑方式,实现材料与空间的完美契合。作为结构体系的传统材料以砖、木这两种传统材料为主(例如扬州三间院餐厅),这与这两种材料本身的特性是息息相关的。

上海世博会的挪威馆采用了新型的木结构支撑体系,建筑材料的选择以可再生的木、竹的集成材料为主,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见图6)。

2.2 传统材料作为围护体系

传统建筑的表皮不仅担当着建筑的承重体系,同时也作为围护体系包裹在建筑规则体块之外。随着时代的发展,在现代建筑技术与工艺的支持下,传统材料已经可以完全摆脱结构作用力的束缚,打破传统的建造逻辑,而以建筑围护体系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

例如在苏州董氏义庄的设计中,建筑师利用悬挑于建筑之外的工字钢分层支撑其建筑外层的砖表皮,在这里砖已经被抽象成了一个不具任何结构作用的填充材料。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下沉式广场的古木花厅运用的也是这种手法。上海世博会中西班牙馆的藤表皮、马德里馆及巴西馆的竹表皮、加拿大馆的木表皮、城市联合案例馆的砖表皮等案例都是在现代建筑设计理念的指导下(见图7),传统材料潜在的设计表现力得到充分挖掘,并且作为传统建筑文化的基因,渗透进现代的建筑之中,构成新的建筑表皮形态、肌理与色彩,使其不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要求,并带给我们传统的意向。

图6 上海世博会挪威馆

图7 上海世博会联合案例馆的砖表皮

3 结语

通过对现代建筑表皮中传统材料运用的分析,可以看到近年来当代建筑师对传统材料的青睐。现代建筑的历史在经过了半个世纪的批判后,越来越多的当代建筑师开始用砖、木、竹、瓦、藤等传统材料替代玻璃、钢筋混凝土、金属等材料,开始关注这些传统建筑材料的新运用。建筑在抛弃了华丽的装饰后,展现出新的纯粹的面目,这种趋势也必然成为今后建筑发展的一个趋势。

[1]应雪丹,蒋 涛.论建筑材料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技术途径[J].山西建筑,2011,37(6):99-100.

猜你喜欢

世博会表皮竹子
为申办2030世博会,釜山将全力以赴
建筑表皮中超薄基材的应用分析
你所不知道的竹子
竹子为什么长不粗
人也会“蜕皮”,周期为一个月
和竹子在一起
表皮生长因子对HaCaT细胞miR-21/PCD4的表达研究
城市综合体表皮到表皮建筑的参数化设计
竹子长得有多快呢?
晚清世博会参展棉纺织品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