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

2011-06-13王向英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1年8期
关键词:复发性颈动脉硬化

王向英

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是全身性动脉硬化的局部表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引起血管狭窄,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是临床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目前认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脑血栓形成、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存在密切联系。超声检查是诊断、评估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且颈动脉的位置表浅,其中斑块更易于检测。本研究通过对脑梗死病人的颈动脉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旨在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关系。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脑梗死病人55例,男28例,女27例;年龄44岁~75岁,平均57.4岁。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会议修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颅脑CT或磁共振成像(M RI)证实,排除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病史者以及胶原系统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其中初发性脑梗死32例,复发性脑梗死23例;脑血栓形成24例,腔隙性脑梗死31例;梗死灶左侧21例,右侧11例,双侧23例;梗死灶数目:单发

26例,多发29例;梗死部位:皮层12例,基底节 34例,脑干、小脑9例。

1.2 方法

1.2.1 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 采用美国GE公司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7 M Hz~10 M Hz。病人取仰卧位,双肩垫枕,头颈尽量仰伸,使颈部充分暴露,头转向对侧或保持正中位,从锁骨内侧端开始,探查病人双侧颈总动脉(CCA)、颈总动脉分叉处(BIF)及颈内动脉(ICA)颅外段、颈外动脉(ECA),观察内膜-中膜厚度(IMT)和管壁内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的回声强度、部位、数目等。

1.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型标准 颈动脉内膜光滑完整者正常,IMT>1.2 mm为斑块形成[2]。根据回声特点分为软斑、硬斑、扁平斑和溃疡斑4个病理分型,其中不稳定性斑块包括软斑及溃疡斑,稳定性斑块为扁平斑和硬斑[3]。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55例脑梗死病人中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47例,检出率为85.5%。其中初发性脑梗死24例,复发性脑梗死23例,且复发性脑梗死患者均存在多发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血栓形成22例,腔隙性脑梗死25例;单发脑梗死 21例,多发脑梗死 26例;皮层梗死 12例,基底节梗死29例,脑干、小脑梗死 6例。详见表1。

表1 55例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情况 例(%)

2.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分布情况 共检出颈动脉硬化斑块103块,其中颈总动脉分叉处 59块,颈总动脉主干24块,颈内动脉颅外段13块,颈外动脉7块,左、右两侧颈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本组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

表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部位比较 块

2.3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47例有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稳定性斑块11例,其中扁平斑 3例,硬斑 8例;不稳定性斑块36例,软斑21例,溃疡斑 15例。

3 讨 论

颈动脉血管造影检查、CT强化血管造影检查、核磁共振造影检查都是检查脑梗死的有效手段。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一种全身性慢性疾病,颈动脉是最容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由于颈动脉位置表浅,易于暴露、易于观察,颈动脉超声检查能够很好地显示血管内血流以及管壁情况,成为检测、评估颈动脉血管情况的有效手段之一。超声检测的颈动脉IMT与组织学上的IMT密切相关[4]。本研究显示,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为85.5%。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5]。复发性脑梗死病人中,多发性斑块的发生率达100.0%。斑块的好发部位依次为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主干、颈内动脉。左、右两侧颈动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考虑可能由于颈总动脉分叉处血流动力学变化,形成的高切应力和湍流的机械损伤,加重了内膜的损害,致使高密度乳糜微粒及脂蛋白沉积于这些粗糙区域,最终促进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6]。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有密切相关性[7]。本研究亦显示,复发性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达100.0%,与文献报道相符。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和腔隙性脑梗死是脑梗死最常见的两个亚型。脑梗死病人脑血栓形成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高于腔隙性脑梗死组[8]。大量的临床资料显示,部分腔隙性脑梗死患者临床上并未表现出明显症状,但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狭窄,是急性脑梗死发生的高危人群[9]。因此,对腔隙性脑梗死患者应及时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通过观察斑块及血流动力学变化,早期筛选易发生急性梗死的高危人群。由于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其他因素在腔隙性脑梗死发生中的作用更大,所以尽管颈动脉粥样硬化对腔隙性脑梗死有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8]。

有研究显示,脑梗死的发生与斑块的性质密切相关,软斑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10]。软斑,尤其是多发性软斑,易破裂、出血,形成血栓,是脑梗死的重要栓子来源,常反复发生脑梗死;而硬斑由于表面钙化,不易破裂、脱落,较稳定,相对发生脑梗死的机会少,且症状轻。颈动脉粥样硬化引起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粥样斑块的脱落,是导致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脱落是较颈动脉狭窄更危险的因素[11]。因此,应对病人进行积极的生活指导和药物干预,弱化致动脉粥样硬化因素,减缓硬化斑块不稳定化进程,以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病人的发生率。而对中重度颈动脉狭窄病人,应尽早实施动脉内膜剥脱术或介入治疗,以减少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

[1]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380.

[2]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血管超声检查指南[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9(11):993-1012.

[3]陶红苗,邵蓓.脑梗死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8,16(3):215-217.

[4]Gamble G,Beaumont B,Smith H,et al.B-mode ultrasound images of the carotid artery wall:Correlation of ultrasound with histological measurements[J].Atherosclerosis,1993,102(2):163-173.

[5]钱建林,宣丽敏,周卫华.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的观察[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2006,7(1):41-43.

[6]Andress K,George T,Athina C,et al.Risk for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s is mainly determined by intima-media thickness and carotid plaque echogenicity[J].Atherosclerosis,2006,9481:1-6.

[7]杨明秀,陈红.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关系的分析研究[J].临床荟萃,2007,22(13):949-950.

[8]刘璟洁,关正,张桂莲,等.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亚型关系的研究[J].重庆医学,2009,38(3):297-298.

[9]周红英,司俊霭.腔隙性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J].武警医学院学报,2010,19(4):318.

[10]姜丹,定正超,尚炯炯,等.脑梗死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J].中国康复,2003,18(2):142.

[11]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ists Collabo rative Group.Randomised trial of endarterolomy for recently symptomatic carorotic stenosis:Final results of the M RC European Carotid Surgery Trial(ECST)[J].Lancet,1998,351(9113):1379-1387.

猜你喜欢

复发性颈动脉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铂耐药复发性卵巢癌的治疗进展
Apelin-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磨削硬化残余应力分析与预测
额颞叶痴呆伴肌萎缩侧索硬化1例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探讨BA,EMAb及ACA与不明原因复发性自然流产的相关性
口炎清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临床观察
祛脂定斑汤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痰瘀互结型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