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坐得住 跳得出 写得活 挖得深——浅谈晚报的时政新闻

2011-06-11□孙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导语时政吉林

□孙 凯

(江城晚报,吉林 吉林 132002)

时政新闻历来是新闻报道的“富矿”,也可以说是一张报纸的支柱之一。什么是时政新闻,晚报的时政新闻应该怎么写,就20年基层新闻工作的经验,笔者总结出12个字的指导思想,想和大家一同研究和探讨,希望大家能够有些许收获。

坐得住

新闻界有句行话叫“脚板底下出新闻”,参加会议报道必须注意“屁股底下出新闻”,要坐得住。现在很多记者参加会议时通常都会拿了材料就走人,回去根据材料写稿。但是在这种情况下想写出好的会议消息很难。“听会”是一个在会议上寻找新闻点的过程。晚报的会议消息不可能做到大而全,所以切入点非常重要。这种切入点在材料里固然可以找到,但是我们在“听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发现更好的,更生动的新闻点。2011年初,《江城晚报》一名记者参加了人大会报道,在采访中,按照领导的要求,记者负责采访市领导出席的会议。在两天的时间里,这名市领导先后参加了9个县(市)区的分组审议,他在每个代表团的讲话也基本相同。有很多记者在跟了2个代表团以后就没有耐心了,到下一个代表团的时候,听完开头就走了,但是,我们的记者每一次都听到最后。等人大会结束后,他综合市长在各个代表团的讲话,写了一篇《政府工作报告解读》。这篇稿件受到了政府办公厅的好评,同时因为角度贴近民生也受到了读者的好评。该报道成为“两会”报道中的亮点,受到市委、人大、政协相关部门的表扬。

其实,坐得住不但是一个“听会”的过程,也是一个思索的过程,因为在那种氛围下,我们的思维更容易抓住会议的兴奋点。

跳得出

写好会议消息,还要找寻写好会议的最佳切入点。信息都是相近的,只不过因记者对会议写作的切入点不同,写出的稿件质量才会不同。如果不注意调整角度,我们写出的新闻必然会被说成“和机关报的一样”。所以在开会的时候,我们不但要从会议本身出发去考虑如何写稿件,更要学会跳出会议去思考。

2011年8月11日,吉林市政府召开全市经济运行分析会。参加会议的记者基本上都从经济运行指标等角度报道了会议的内容。但是参加会议的《吉林日报》记者却发出了一篇《此会无材料》的稿件。“开了一天会,没听到翻材料的声音;20多个重点部门汇报了情况,但一篇材料也没下发。就连市长也是看着投影仪上的数字分析问题、研究进度。”这个导语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到了会议现场,枯燥冗长的会议在记者的笔下成了一个故事,稿件没有一句评论,但是一个高效节俭、为民办实事的政府形象却跃然纸上。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会议都要跳出会议本身来写稿件,但是参加会议报道的记者要有这种思维方式。打个比方说,就像我们坐飞机一样,没起飞的时候我们只能看到机场周围的情况,但是当我们升至几千米的高空,整座城市都可尽收眼底。在这两种情况下去寻找制高点当然是后一种更容易也更准确。

写得活

在工作中,经常有人这样说,今天参加的会没有什么内容,该怎么写呢?其实,我们的很多会议消息,满篇都是会议程序和讲话,把新闻淹没在繁杂的程序和冗长的套话之中,读者对这样的会议报道也很反感,这也是对报纸资源的一种浪费。

晚报记者在做会议消息时最关键的是要把新闻写“活”。有些会议我们能提炼出有用的信息或者好的切入点,但是有些必须报道的,而且没有实质性内容的会议往往会让我们的会议消息陷入困境。在这种情况下,恰当的写作手法能使新闻鲜活起来。

标题要新,如果标题中尽是“××会议召开”、“××会议强调”之类,读者看了会倒胃口,看了标题之后他们就会把报纸扔到一边。有的记者在写吉林市财政资金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动员会的稿件时标题是“收入桥归桥,支出路归路”,看了这个标题后,很多读者是带着疑问读完全文的。如果标题仅仅是“我市召开×××改革动员会”,效果可想而知。

再比如,2008年,吉林蛟河农民养的牛被敦化的老虎咬死。记者以“何人击鼓?蛟河农夫。状告哪位?敦化老虎!”为题刊发消息,就十分引人。

消息的导语是消息最重要的部分,也是消息区别于其他文体的重要特征。一个好导语和标题同样是吸引读者阅读整篇消息的关键。

怎样才能写好消息的导语呢?笔者认为一条好的消息导语应该是用简短的语言开启全篇,包含并突出最有新闻价值的内容。而要吸引读者,应首先要在导语的内容上努力考虑如何去接近读者。在这方面,《吉林日报》8月17日的《江城周刊》一版中有一篇《市民会市长:有事明说》的报道,其导语很值得跑时政新闻的记者学习:

市民坐前排,局长坐后排。当着市长面儿,市民有事儿明说,局长立马“跑腿儿”——日前,本报记者在吉林市市长召开的物业管理工作座谈会上见到了这样生动的一幕。

在精心拟好标题和导语之后,要着力揭示会议的新闻价值。现在读者很少会花大量时间去看长篇稿件,尤其是会议消息。所以会议消息一定要把最有用、最具新闻价值的东西放大,要注意在简洁明快上下功夫。

同时,在写作中要避免使用“会议指出”、“会议强调”等套话。

挖得深

晚报的会议消息在做活的同时也必须要在新闻深度上下功夫。对于一些单一的、相对不是很重要的常规性会议报道,应力求抓住精髓、言简意赅,而对一些相对比较重大的会议报道,提前介入是非常重要的,要最大限度地挖掘会议报道的角度和深度,从而加强会议消息的立体感。

尽管会议消息只有几百字,但是一篇好的会议消息却能传递出很重要的信息。因为政府的工作是有连续性的,所以我们在开会的时候最好能把一个阶段以来的相关工作都联系起来,这样在写稿件的时候我们就不会有“会议没什么内容”的感觉了。而且在有了大量的背景材料以后,我们可以更深地挖掘会议背后的新闻。

8月份,吉林市从市直机关中选出269名重点岗位干部在媒体上进行了公示。本报除了发布了公示内容,并且从公示本身写了一则消息。但是《吉林日报》却以稿件《吉林269名干部集体“晒权力”照片电话统统公示》报道了此事,报道中他们对这次“晒权力”是如何“出炉”的,以及这些公布电话是否真实等情况进行了详细披露,进而使这则新闻更具影响力。

要特别注意的是写时政新闻一定要稳,要细,要经得起推敲。因为时政新闻的政治性和政策性都很强,都是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来写的,新闻导向性很强。

猜你喜欢

导语时政吉林
导语
A Spring Coat for Sarah
吉林卷
阳光
吉林卷
本期专栏导语
导语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