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

2011-06-11刘华

中国地市报人 2011年12期
关键词: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负面

□刘华

(驻马店日报社,河南 驻马店463000)

(一)

舆论监督是不是正面报道,一直是新闻界长期争论的话题。

何谓舆论监督?按照通常的说法,舆论监督就是通过报刊、杂志、广播、影视、网络等传播媒介,及时发现并解决国家、政党、社会团体、公职人员、普通民众等的有悖于法律和道德行为的制约过程。舆论监督的目的是发现问题并督促有关部门或个人解决问题,因此,进行舆论监督时,通常采用所谓的负面报道,来揭露不合法、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如今舆论监督不好做,大家都有切肤之感。

长期以来,对于媒体报道、百姓言论和社会舆情,总有一种“正面”与“负面”的划分。凡是讲成绩的,说形势大好的,宣传“到处莺歌燕舞”的,划为“正面”报道、“正面”意见;反之,凡揭露问题、批评缺点错误、抨击不正之风的,就划入“负面”报道、“负面”意见。在这种思维定式下,似乎只有坚持作“正面”报道、讲“正面”意见的,才是积极向上的,才是同心同德的,于是,空洞浮夸之言盛行,虚假迎合工作频现。而那些坚持实事求是作“负面”报道、讲“负面”意见的,往往被认为是消极落后的,甚至是离经叛道的,其结果,真实的东西得不到充分反映,老百姓的呼声和诉求不能及时上传,应该解决的问题旷日持久无人问津,而形式主义、表面文章、浮夸之风却越来越严重,这就是正负面颠倒的可怕后果。

(二)

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在前不久举行的新闻媒体座谈会上明确提出“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并详细解释了这句话的意义。“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不能简单把它称为负面报道。舆论监督只要是真实客观的,对人对社会能产生积极、健康、向上的促进作用,就是正面报道。”这种看法犹如一股春风,令人耳目一新。

舆论监督能不能获得正面效应,关键是我们怎样对待。新闻是客观事实的反映,“负面效应”从根本上说不是批评带来的,而是被揭露问题本身引起的,工作没做好,再多的表扬也换不来正面效应,面对群众的意见,能够挺身而出,敢于正视并努力去解决,自然能获得正面的效应。只要有利于党委和政府改进工作、转变作风,有利于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有利于顺应民心民意、促进社会稳定和谐,都是“正面”报道、“正面”意见,都应该受到肯定和支持。这种见解是完全符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毛泽东曾经说过,任何政党、任何个人,错误和缺点总是难免的。既然这样,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和满腔的热忱指出这些缺点、错误,帮助改正工作中的失误、匡正时弊、扶正祛邪,这对新闻工作者和广大党员干部而言是一种社会责任。

2010年,河南媒体有一批有关舆论监督的报道,如赵作海案、渑池矿难、郑州治堵、平顶山天价过路费事件、林州停暖事件等,这些舆论监督报道都在全国有很大影响,但这些报道不但有力的促进了有关工作的整改,且推动了科学发展主题的显现,推动了加快经济方式的转变。要问为什么?那就是媒体的舆论监督是真实客观的。

(三)

因此,面对舆论监督,在“也是正面报道”的理念下,各级党委政府要彻底转变旧的思想观念,不要总是如临大敌、如临深渊,抱着媒体总与自己过不去的想法,去捂盖子和稀泥,甚至欺上瞒下,结果呢,失去的是民意和民心,“天下越来越不太平”。那么必须弄清,媒体是什么?

媒体是第一信息源,能使自己了解很多信息,从而更好地为人民群众服务;媒体是第一监督源,新闻媒体的监督,能让党委、政府更及时地发现问题;媒体是第一疏导源,就是通过媒体的正确引导和客观报道,达到疏导心态、情绪;媒体是第一给力源,一些工作的开展,正是新闻媒体的给力,让很难的工作迎刃而解;媒体是第一形象源,通过新闻媒体面对问题,提高了领导干部的形象。

媒体是党的喉舌,更是联系党和人民群众的桥梁,正是新闻媒体,将党的声音传递给了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也将基层的声音传递给高层,传递给领导干部,起到了上情下传,下情上达的作用,同时也更好地发挥舆论监督的作用,反映人民群众的声音,人民群众所思所想,都可以通过媒体传递上来,进而更好地去解决问题,消除影响。

媒体的作用就是真正能够把党委、政府的工作、决策报道出来,让人民群众了解,把干部群众的力量凝聚成内在的一种动力,进而把这种整体的动力、内在的活力,不加任何修饰的向外界真实的展现出来。

(四)

舆论监督是正面报道,理解起来并不难,但要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好、运用好,却非易事。从社会环境来说,舆论监督往往涉及一些权力部门和干部人员。好的舆论监督是一剂“良药”,但却“苦口”。现在一些干部平时听惯了“溢美词”、“顺耳话”,要求他们在公众面前“晒晒”,做到“闻过则喜”,会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们的干部应切实转变工作作风,习惯于“见真章”、“听实话”、“尝良药”,学会在民主与法制的环境中生活和工作。

舆论监督也是正面报道,这不只是对舆论监督的一种肯定,更是说出了一个事实,而且是真正的正面报道。特别是在和平年代,舆论监督应成为新闻媒体的主旋律。可现实中,有些人认为,舆论监督会给政府抹黑、会影响地方形象、会阻碍招商引资、会破坏社会稳定,要多说成绩、少说不足。因而,当我们打开某些报纸、电视、网络等,映入眼帘的几乎都是大好形势报道的现象就不足为奇了。其实,新闻报道不应该有正负面之分,新闻的生命在于真实、公正、客观。通过舆论监督揭露问题,是为了我们的社会更文明、更进步、更和谐。处在社会转型期的今天,阶层利益的多样化、民主权利的具体化、民众诉求的公开化、社会矛盾的复杂化,都决定了各级党委、政府和领导者,必须正确面对日益增多的不同意见、不同呼声,正确看待媒体和社会对自身工作的评价和批评,诚心诚意地接受舆论和社会监督,这也是执政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我们不仅要高度重视舆论监督,还要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政府、监督政府,同时充分发挥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这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的。在河南调研时,温家宝总理还说:“只有多听批评性意见,才能不断进步,把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办好。”可以说,舆论监督绝对是社会进步的阶梯,我们理应创造条件搞好舆论监督。当然,我们还应厘清一个观念,一个地方的舆论监督搞得好,绝不表示问题就多,恰恰说明当地的舆论环境良好,一个有爱遮掩问题的领导,这个地方绝不会欢迎舆论监督。因此,领导首先要重视舆论监督,必须树立“舆论监督也是一种正面报道”的新闻观,唯有如此,才会敢于发现问题、敢于正视问题、敢于改正问题。

(五)

从媒体方面来说,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就要求新闻工作者怀着对党的事业和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胸中有大局,心里有热情,以改进工作、解决问题、增进团结、维护稳定为出发点,抓住那些人民群众关心,党和政府重视,具有普遍意义的问题为切入点,着眼于推动工作、着眼于加快发展、着眼于社会和谐。

舆论监督一定要客观公正,实事求是,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责任和公正是舆论监督的生命线,媒体不能为了追求“轰动效应”,不负责任地炒作所谓“热点”。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矛盾的凸显期,舆论监督更要把握好“火候”、“时机”、“节奏”、“分寸”,注重报道的时宜性,对于一些容易引起群体性事件以及有关民族、涉外的问题,决不能不负责任地随意“引爆”。同时,舆论监督不能过于集中频繁,不能只说问题,不讲对策,不能为此产生负面效应,更不能让人觉得整个社会“一团糟”、“没治了”。

舆论监督要取得积极的效果,必须有始有终,注重效果。我们搞舆论监督,是为了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如果刊出之后没有下文,最后不了了之,这种虎头蛇尾的监督是不成功的。媒体不是纪检部门,不是执法机关,不能越俎代庖,但可以通过持续的公开报道,督促有关主管部门尽快处理事件。此外,还可以与他们联手,共同打造舆论监督平台,形成监督的合力。问题解决了,工作改进了,舆论监督的正面效果就显现出来了。

让舆论监督成为正面报道,还需要“党的喉舌”充分发挥主力军作用。“党报姓党”、“党报为民”,作为党的舆论宣传主阵地、主渠道,进行舆论监督是其重要职责,是引导舆论的重要途径。如果在舆论监督上频频缺席、失语,“姓党”、“为民”就无从谈起。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应该站在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的高度,大力支持主流媒体开展舆论监督,党报更要积极有为,在监督中坚持正确导向,积极引导舆论。

猜你喜欢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负面
探索舆论监督报道的“破”“立”之道
浅谈提高新闻媒体社会责任感的对策
舆论监督报道要注重“建设性”
舆论监督报道如何促成更多“解决”
建议在直销业推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负面清单之后的电改
远离负面情绪
正面的人和负面的人
时代召唤老区新闻媒体
“见怪要怪”:舆论监督报道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