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2011-06-11曾冬枚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34期
关键词:院感病区感染性

曾冬枚

(广东省河源市龙川县妇幼保健院护理部,广东 河源 517300)

新生儿院内感染是指在分娩过程中或产后获得的,由医院环境、医护人员、探视者等引发的医院内感染。新生儿病房是院内感染高危区,而呼吸道、消化道感染性疾病是新生儿的主要死亡原因。加强新生儿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刻不容缓。

1 院内感染发生率

2005至2009年,我院新生儿病房共出院病例7665例次,院内感染476例次,例次院内感染率6.21%,高于国内大样本调查5%的感染水平[1]。

表1 5年间476例院内感染新生儿病例感染部位构成情况

476例新生儿病例中,205例为呼吸道感染,占43.10%,居第一位,其中,149例为下呼吸道感染,占呼吸道感染的72.68%;116例为感染性腹泻,占24.10%,居第二位;皮肤软组织感染74例,占15.50%,脐部感染23例,占4.78%。其他感染多为尿布疹与结膜炎病例,共58例,占12.22%(表1)。

2 外源性院感因素

新生儿院内感染的高发生率与自身免疫力低下、治疗时的侵入性操作、病房布局与环境、医护人员防护意识、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等密切相关。新生儿围病房期的主要外源性感染因素有:

2.1 环境因素

病房建筑布局不合理是造成院内感染的重要原因。表现在新生儿病房病区面积小、患儿多、床位密度高、病床间隔小等。加之缺少空调换气设备,致使新生儿病房通气性差,如消毒隔离措施不完善,极易造成新生儿呼吸道感染。

2.2 医源性因素

①侵入性操作:气管插管、中心静脉置管、雾化吸入等措施是抢救危重患儿的必要措施,但操作过程中极易造成气道损伤、胃液反流等现象,增加血行性感染的发生率。有报道,气管插管的新生儿气管感染率为22.0%,而未插管者的感染率仅为1.7%[2]。②易感护理环节:医护人员的手可间接传播流感、肠炎等感染性疾病的病菌,有研究表明经医护人员的手传播细菌而造成的院感约占30%。对新生儿口、鼻、眼、臀、脐的护理如未做到无菌操作,或因废弃物的处置不当等极易造成新生儿皮肤黏膜的感染。③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由于新生儿免疫机制和生理特点的特殊性,使得临床医生很难准确把握抗生素的治疗和用药指征。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易导致患儿体内的正常生理菌群紊乱,致使各种条件致病菌得以生长繁殖。抗菌素使用时间过长会增加发生真菌性败血症的危险。吴安华的调查显示,新生儿科抗菌药物横断面使用率达83%[3],远高于57%的平均水平。

2.3 制度性因素

①组织制度不健全。许多设置新生儿科的医院未设置独立的感染管理科,由此导致的规章制度不健全,查房次序不合理,医护人员对院内感染重要性和严重性的认识严重不足。②探视制度过于疏漏。对探视人员的管理不当,易造成环境污染,任丽茹研究发现,母婴室探视前、后10分钟的空气培养合格率分别为76.67%和l6.67%[4],探视过程增加了外源性机会感染的发生率。

3 院内感染控制措施

自2009年底始,我院全面实施院感控制措施。配备专职管理人员,健全组织制度,将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作为医院对病区的重要考核指标。推行环节管理,进行制度性控制、规范化培训、系统化考核。

3.1 建章立制,推行医院三级感染控制质量管理体系

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健全了《新生儿病房院内感染管理制度》、《新生儿病房查房制度》、《新生儿病区探视制度》等。医院感染管理科人员每月组织全院的消毒隔离检查。病房院感监控员对科室的院感防控工作进行自查,对院感病例在24h内上报医院感染管理科。查房制度严格执行先查非感染性疾病,后查感染性疾病。

3.2 优化病区布局与环境保洁

在病房分区上,母亲哺乳室、出入院处置室、值班室等非限制区在最外侧,医生办公室、治疗室、配奶室等半限制区在中间,新生儿室、沐浴室等限制区在最内侧。病区水龙头均采用感应式开关。新生儿室实行全封密式管理,空气流通,阳光充足,室温恒定在24~28摄氏度之间,湿度在60%~65%之间。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进行了层流改造,门口装配了风淋设施,尽可能减少外源性致病因素。保持地面清洁,如有污染及时用1∶1000新洁尔灭拖擦消毒;定时对空气进行净化,保持病房内空气新鲜。设置隔离室,对已发生感染尤其是呼吸道感染的新生儿要落实隔离制度。对新生儿探视须隔窗进行,并严格限制探视人员数量与探视时间。

3.3 加强院内感染知识培训,规范基础护理

制定新生儿病房护理技术标准化操作流程,对全体医护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特别是消毒灭菌技术培训,严格执行消毒灭菌常规,养成按七步标准法勤洗手的好习惯,做到杜绝交叉污染。基础护理方面,做好新生儿口、鼻、眼、臀的护理。新生儿眼睛如有分泌物,应用生理盐水棉球轻轻擦净再用眼药水滴眼,以防结膜炎;脐部护理用等棉签蘸盐水擦洗,再涂碘伏,避免脐部感染;臀部护理要注意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洗净,避免引起红臀。

3.4 正确使用抗菌素

新生儿抗感染治疗中尽可能避免三联用药,尽量不用广谱抗生素。将青霉素和氨苄青霉素作为抗感染的首选用药,在抗感染的同时静脉给予免疫球蛋白等辅助治疗药物。

4 实施效果

2010年,新生儿病房出院病例1794例次,院内感染95例,发生率为5.31%,较之前5年下降了近一个百分点。前五位院内感染部位顺位分别为消化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结膜炎、脐部感染,呼吸道感染顺位降至第二位,证明医院的基础消毒、隔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新生儿院内感染控制工作是新生儿学科的一项重要课题。系统化的院内感染控制措施、规范化的培训是做好院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措施和必要手段。

[1]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159 所医院医院感染现患率调查结果与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05,4(1):12-17.

[2] 周晓春.新生儿院内感染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7,26(4):430-431.

[3] 吴安华,任南,文细毛,等.我国178 所医院住院患者横断面抗菌药物使用率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2,12(12):881-884.

[4] 任丽茹,吴小梅.加强母婴同室探视陪伴管理减少医院感染[J].中华护理杂志,1999,34(6):355-356.

猜你喜欢

院感病区感染性
伤寒杆菌致感染性腹主动脉瘤合并腹腔脓肿1例
9例布鲁氏菌病并发感染性主动脉瘤患者临床诊治分析
抗组胺药在皮肤科病区的应用现状分析
PDCA循环法在基层新冠肺炎定点医院隔离病区职业防护中的应用研究
《思考心电图之177》
以院感风险控制为工作导向 进一步做好医院感染管理
闭环管理在儿科病区医院感染防控中作用研究
院感控制 进入大数据时代
血清Cys C、β2-MG在感染性休克早期集束化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