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医疗行业人文精神的归本溯源
2011-06-09林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林平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当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医疗水平快速提高的同时,整个医疗行业的市场化发展趋势也愈加明显,医学人文精神严重缺失,而久调不解的医患矛盾也随之愈演愈烈,抛开舆论的歪曲和炒作,医疗执业者自身必须好好审视,构建以人为本的医疗服务,构建真正惠及人民大众的医疗服务体系,我们需要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
人文精神和医学的人文精神内涵
何谓人文精神,是指人对人类自身关切的一种自觉意识,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人的价值、人的生命意义的关心、维护和追求;其延伸出的人文关怀则表达了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和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等等。人文主义思想,在其漫长的变迁中,无论是从源起的古希腊普罗泰戈拉命题“人是万物的尺度”,还是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的“理性”人文主义,以及“消解人”的新人文主义,始终把关注的焦点集中在人身上。作为文明社会的精神成果和所倡导的价值取向,人文精神已经渗透到了社会各个层面,各行各业究其本质都离不开人的中心和“以人为本”的人文思想。
尤其在医学科学领域,在“处理人健康定义中人的生理处于良好状态相关问题,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的过程中,更是以个体的人为中心和主体,其人文精神的实质和体现更为显著。从医学发展的历程来看,医学人文精神就是人类挚爱生命,在医学活动中坚持以人为本的精神[1],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确立为标志的现代医学便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有机统一。千百年的历史已经证明,只有具有医学人文精神的本质内涵,医学才能成为人的医学[2]。
人文精神对于医疗行业的价值和作用
人文精神不仅成为医学事业的本质构成,也是这个行业源起的初衷,人文和人性的内在核心对于医学发展和医疗服务行业有着先天性的价值导向作用。在技术领域和辅助条件飞速发展的今天,医学虽然已高度行业化和市场化,但人文精神的内涵要求永远必不可少。
人文精神培育是推动医学发展的核心价值 纵观医学的发展之路,与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共存的特点一样,在经历生物医学到心理医学,心理医学到社会医学、环境医学等发展阶段,始终以人为中心的医学科学关注的范畴越来越大,从个体到人群,再到社会,从最初的药物治疗到解剖技术,从望、闻、问、切到核磁共振,从临床医学到预防医学、循证医学,在不断攻克顽疾和追求更高技术境界的同时,其实是医学自身的人文精神核心价值观塑造了这种必然趋势。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认识中,不断把握人的主体性和尊严,挖掘人的潜能,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3]。祛除病痛、救人苦难的根本目的即是普济众生、造福人类,正是有了这种无限的内在动力,科学与人文的有机融合,医学才能一步步走向更高的辉煌。
人文精神传递是构建和谐医疗环境的关键 从医疗行业的横向角度看,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特殊性要求医疗执业者,尤其是具体的医务人员既要治疗疾病,还要关爱生病的人,在理性人的属性之下,相对于患者的利他主义者身份,使他们在救助生命的基本职责之外有着不计回报的感情付出[4],这和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的人文主义精神是一致的。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其名著《千金要方》中曾说,“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蚩,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医生护士需要传递出人性化、感受性、价值观,受众人群在接受疾病治疗的同时还得到了关心、爱护,医患之间的理解、融洽,人与人在货币与商品(医疗服务)交换中有了情感的传递、交流,无形之中营造了和谐的医患关系和医疗环境,这是人文精神所独有的作用。
人文精神的饱和度是评价医疗执业者的重要标准 对于具体的医疗执业者(医务人员、医疗机构)而言,在给病人提供诊疗、护理、检查和住院服务的过程中,不仅反映技术水平、业务素养和职业操守,也是其人文关怀的一种体现。因此,在衡量医疗职业者的标准中,人文因素的比重越来越大。病人的满意度中是否得到人文关爱,简单地说就医的感受是好是坏,已经成为仅次于医疗技术水平的重要因素,在同一档次的医疗机构,人性化设施、舒适的环境、医务人员的语言和动作、医德氛围等非医学因素是决定患者评价结果的主要方面。判断一个医疗机构的一些标准,是它的人文价值在伦理方面,在经济方面,在法规的执行方面,在医生整体素养方面的综合体现[5]。在讲究幸福感的当今社会,医疗机构人文精神的培育情况也可称为饱和度越来越受到医疗行业管理部门的重视,无论在医院的评审体系、医务人员的考核体系中,都能反映或明确地做出对病人和社会人文关怀的要求。而一家医院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医疗界立足并得到发展,除了要保证医疗技术水平外,还必须拥有对病患的尊重、理解和关爱,这是医疗行业中的人文关怀,它与医院本质是一致的。
医疗行业人文精神的缺失现状
100多年前,现代临床医学之父奥斯勒曾对即将毕业的医学院学生们说过:“各位,机会为你们敞开着,你们的前途不可限量,如果你们只顾着追求自己的利益,把一份崇高神圣的使命糟蹋成一门卑劣的生意,将你们的同胞当成众多交易的工具,一心只想着致富,你们定可以如愿以偿;但如此一来,你们也就卖掉了一份高贵的遗产,毁掉了医师为人类之友这个始终维持的很好的名衔,也扭曲了一个历史悠久的优良传统与受人尊敬的行业。”但在百年后医学领域融入市场经济的今天,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一方面推动医学科学的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却将医疗带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迫使医疗职业者们不断地追求市场化和利益最大化,医学技术主义和功利主义的盛行遮蔽了传统的医学人文精神,卫生服务中浓重的商品交易色彩几乎吞噬了纯洁的医学人文光芒。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医学界在不断攀登学术高峰,陶醉于技术创新和微观研究时,关注的焦点已经越来越多地转向个别的疾病和特定的规律,这种变化的发生使疾病和病人发生了分离。在理性的膨胀下,对病人做了过度的干预[6],临床医学出现了重诊治、轻预防,重高新手段、轻普通技术,重治疗、轻护理,重科技、轻人文,重生命数量、轻生命质量的情形,看病不看人,懂病不懂人,治病不治人成为了许多医务人员的真实写照。
检视当下的医疗行业,越来越功利化的社会理念逐渐淡漠了世间的人情,药品回扣、收受红包、医疗事故等丑恶黑幕层出不穷,屡禁不止,医患双方更是如履薄冰,相互猜疑,你挑我的言辞,我寻你的动机,动辄媒体、法律齐上阵,医患对立和矛盾愈演愈烈,整个行业俨然成为金钱和名利场,充斥着酸臭和腐味。人性的美与人文的关怀已渐渐远去,彼此少了份理解与宽容。某些医务人员凭借着职业上的优越感和话语霸权,在举手投足间流露出的高姿态无形之中对患者产生了心理上的歧视与伤害,许多对簿公堂的医疗纠纷,其起源也许只不过是医疗人员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甚至一个眼神。人们对医疗服务的种种道德诘难,实际上反映了服务质量的现状有悖人们的人文期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从反面表露了人们对卫生服务中人文精神的呼唤[7]。
医疗行业回归和唤起人文精神
医学从它的诞生的第一天起,就是关于人的科学,就是为人的健康服务的[8]。科学技术必须以人为本,医学科学也不例外,生命是无价的,所以赋予“生命守护者们”不一般的社会价值;而正因为手握生命,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这是为人、为医的初衷。面对每况愈下的医疗执业环境和日益尖锐的医患关系,我们在大刀阔斧地铺开卫生体制改革,加强行业监督,严惩不正之风的同时,亟需静心反思,审视内心,从思想源头抓起、从管理体系入手、从细节小处着手,唤醒已经“消逝”的人文精神。
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培育 医学生在医学院校阶段的教育是医务人员打好医学理论和技能基础的起点,正确、科学的医学教育理念应该积极利用医学生“孵化期”加强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和熏陶,在灌输医学知识的同时抓人文、重品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目前医学教育普遍的弱化部分着手,优化课程体系,提高人文学科尤其是医学人文课程比重和教学质量。以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临床实践的不同教学方式,将人文理念贯穿于学生在校教育的全过程。在专业课教学中贯穿人文素质的精神是使文化素质教育得以持续、深化和提高的重要一环[9],而临床见习和实习阶段是医学生正式接触患者、医学实践的开始,教学者要言传身教,从一言一行中强调对患者交流、关爱,把医学人本理念展示给学生,使他们在学习本领的过程中提升对生命的理解和思考。
医院考核、评价制度中融入职业道德建设内容 职业道德建设是医务人员人文精神教育的主要内容,虽然这项工作常常被医疗、科研任务挤占,空有其表、流于形式,所取得的成效微乎其微,但依然是改善医疗行业主体服务成效的一大手段,且医疗机构对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度仍需进一步加大。对于职业道德建设,仅仅停留于医务人员人文意识的觉醒是不够的,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可以在医疗管理和服务考核、评价体系中融入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内容,通过行之有效的课程学习、分析讨论、参观、考试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正、反面教育,层层签订责任书和承诺书,建立院、科两级责任体系,并纳入医院考核体系,与医务人员奖金挂钩,使思想教育和制度建设有机结合,真正起到监督、督促、警示作用。
注重医疗服务的人性化和细节化专业决定品牌,细节筑就品质,服务细节就是人文精神的具体化,宾利汽车能让富豪们扔下大把的钞票和时间,是来源于每一辆车的木料来自哪棵树都有认真的记录;沃尔玛能连续数年蝉联世界500强之首,是来源于露出八颗牙齿微笑的SOP(标准作业程序)。对于一家医院,环境设施和医疗服务的人性化、细节化最能体现人文关怀的水平。
在硬件方面,干净、整洁、舒适的整体医疗环境是病人对医院的第一印象,包括科室的布局、流程的安排、出入口的设置,以及病床的高低、插头的安装、灯光的调节、卫生间的扶手、电梯的快慢,以及儿童医院的卡通视觉识别系统、儿童游玩区和哺乳区,妇产科医院的孕妇特殊座椅、多处食物供应点等等细微之处都是人性化关怀的点滴。在软件方面,医务人员主动服务的态度、良好的仪表和精神状态、文雅的形体语言表达、缓和的语气、清晰的表达、耐心的倾听,以及对患者意见和建议的及时处理、反馈,可以缓和病人的紧张情绪和敏感的心理,有时几句宽慰的话,甚至一个微笑就能消除病人的不安,避免许多不必要的矛盾。
实施多样的人文关爱举措 如何在医院发展的过程中有效体现其公益性的根本宗旨,是一家医院乃至整个医疗卫生体系改革和发展的永恒课题。事实证明,医院发展和践行人文理念不仅不是冲突的,而且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医疗机构尤其大型医院是可以发挥自身优势,开拓多种类型的社会服务,如深入基层,开展人员培养和技术支援;关心弱势患者群体,建立特殊人群的医疗费用减免制度;关注民生,融入社会,与慈善组织合作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实行救助病人群体的定点治疗……,这对于树立医疗机构新形象、缓解医患矛盾及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医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医者,以德为先,以技为重。医生,先是仁者,也是智者,更是勇者。从医治病,是求索、立业、明理、创新的过程;无论行医,还是做学问,必须先学会做人。医者父母心,以病人为中心,保障人民大众的健康,是我们的职责,也是我们的价值所在。正因为手握生命,所以我们更应该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这是为人、为医的初衷。
1 刘虹,张宗明.关于医学人文精神的追问[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2):28-31
2 周丽春,黄俊芬,张红卫. 医学人文精神与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5):53-54
3 王岳.人文主义与医疗侵权立法[J].中国卫生,2008,11:84-85
4 王亚娜,黄奕祥,胡正路.探究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原因及重建路径——基于人性的视野[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0):69-70
5 张宗久.人文是医疗机构发展的最高目标.中国医院院长,2007
6 凌锋.论医疗实践中的人文关怀.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1):23-25
7 周丽春,黄俊芬,张红卫.医学人文精神与提高服务质量[J].中华现代医院管理杂志,2009,7(5):53-54
8 刘德培,陆莉娜.必须全方位多层次地弘扬医学人文精神[J].医学与哲学,2003,23(3):5-6
9 金家贵,夏保京,孙云,等.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3):10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