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汇史》读书二轧
2011-06-08熊艳
熊艳
摘 要:为《汉语词汇史》中对“舅姑”一词词义变化的缩小提供佐证,经考证,“舅姑”还有“妻之父母” 的意思。
《汉语词汇史》例举“孝”等是封建社会的词汇,笔者认为不太恰当,从“孝”的本义分析考证,《汉语词汇史》引《说文》以为“善事父母为孝”,其实不准确,“孝”的本义是“敬神”和“事鬼”,“事亲”、“敬老”则是“孝”本义的延伸。
关键词:舅姑 孝
舅姑
王力先生在《汉语词汇史》第五章“词是怎样变了意义的”例举“舅姑”一词,说明词义的缩小就是概念外延的缩小,从“舅”、“姑”二字的主要意义来说明“舅姑”词义的缩小。
笔者认为,《汉语词汇史》“直到唐宋以后,‘舅姑仍用来指夫之父母,但必须‘舅姑两字连用,不可以单用了”,其分析过于简洁,并不能完全清晰的说明“舅姑”词义的缩小。如果详尽的分析“舅”、“姑”、“舅姑”的意义,与后世流传意义作比较,分析词义的变化,则更能说明词义的缩小就是概念外延的缩小。
舅 “舅”除了《汉语词汇史》上“母亲的兄弟”、“夫之父”两个意义以外,还表示“妻之父”;“天子称异姓大邦诸侯”;“诸侯称异姓大夫”。
① “舅”之“妻之父”意义:
《三国志•蜀志•先主传》:“先主未出时,献帝舅车骑将军董承辞受帝衣带中密诏,当诛曹公。”裴松之注:“董承,汉灵帝母董太后之侄,于献帝为丈人。盖古无丈人之名,故谓之舅也。”
清梁章巨《称谓录•妻之父》:“汪氏尧峰曰:‘男子谓妻父曰外舅,母曰外姑……彼以我母为姑,我亦从而姑之,惧其同于父党也,故别曰外姑。”
《尔雅•释亲》:“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释名•释亲属》:“妻之父曰外舅,母曰外姑。言妻从外来,谓至己家为归,故反以此义称之。”
② “舅”之“异姓大邦诸侯或异姓大夫”意义:
《诗•小雅•伐木》:“既有肥牡,以速诸舅。”孔颖达疏:“天子谓同姓诸侯、诸侯谓同姓大夫皆曰父,异姓则称舅。”
《国语•晋语三》:“公曰:‘舅所病也。” 韦昭注:“诸侯谓异姓大夫曰舅。”
姑 “姑”除了《汉语词汇史》上“父亲的姊妹”、“夫之母”两个意义以外,还在古代有“妇女的通称”和“丈夫的姊妹”两个意义。
① “姑”之“妇女的通称”意义:
《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避远箕子,爰近姑与息。” 高诱注引《尸子》注:“姑,妇也;息,小儿也。”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十五日》:“其夕,迎紫姑神[1]以卜。”
② “姑”之“丈夫的姊妹”意义: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欲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
唐李白《去妇词》:“回头语小姑,莫嫁如兄夫。”
《明成化说唱词丛刊•石郎驸马传》:“国姑见报心欢喜,等候嫂子姓张人。”
舅姑 “舅姑”除了“夫之父母”的意义,还有“妻之父母”的意义:
① “舅姑”之“夫之父母”意义:
《谷梁传•桓公三年》:“礼,送女,父不下堂,母不出祭门……父戒之曰:‘谨慎从尔舅之言。母戒之曰:‘谨慎从尔姑之言。”
《国语•鲁语下》:“古之嫁者,不及舅姑,谓之不幸。”
②“舅姑”之“妻之父母”意义:
《礼记•坊记》:“昏礼,壻亲迎,见于舅姑。” 郑玄注:“舅姑,妻之父母也。妻之父为外舅,妻之母为外姑。”
“舅”、“姑”在古代有如此诸多意义,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舅”、“姑”是泛称,后随着词汇的发展,“舅”、“姑”的概念缩小,仅用来表示“母亲的兄弟”和“父亲的姊妹”。“舅姑”也是一样,在古代,由于“舅”、“姑”意义的宽泛,有“妻之父母”、“夫之父母”两个意义,后“妻之父母”意义消失,仅表“夫之父母”,而在近现代汉语里,“舅姑”已消亡。
孝
《汉语词汇史》第一章“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中,例举“孝”等字(包括忠、孝、仁、义、圣、贤、敬、信)是封建社会的词汇,笔者认为有欠妥当。
首先,“孝”有“祭祀”、“敬神”、“事鬼”的意义。由于殷商是神权时代,是鬼神观念盛行的社会,古人崇拜祖先,相信鬼神,认为“祭祀”、“敬神”、“事鬼”是致孝。
《论语•泰伯》:“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
《史记•夏本纪》:“(禹)薄衣食,致孝于鬼神。卑宫室,致費于沟淢。”
《国语•周语下》;“言孝必及神。”
因此有许多古人对祖先考妣“追孝”、“享孝”的行为。
《礼记•祭统》:“祭者,所以追养继孝也。”
《尚书•文侯之命》:“追孝于前文人。”孔颖达疏:“追行孝道于前世文德之人。”
《礼记•坊记》:“修宗庙,敬祀事,教民追孝也。”
汉张衡《南都赋》:“奉先帝而追孝。”《续资治通鉴•宋仁宗嘉佑四年》:“追孝不为不严,奉先不为不至。”
从“孝”的产生渊源来看,《汉语词汇史》遵从《说文解字》将“孝”的意义解释为“善事父母”。其实并不完全准确,孝的本义应该是“祭祀”、“敬神”、“事鬼”,而“善事父母”应该是在祖先崇拜以后,人们对长者的尊敬即尊老、尚齿[2]基础上而产生出来的。
“孝”字真正“孝养父母”的意义是从西周时期开始的,由于鬼神崇拜、天命观念开始不断受到人们的怀疑,因而崇拜祖先的观念行为,已不再是孝道的主要意义,取而代之的,是对在世父母的“生孝”。
因此,“孝”在最初应是“祭祀”、“敬神”、“事鬼”,而“善事父母”的意义应该是“孝”本义的延伸。
其次,从社会制度分期来看,“孝”应在原始社会萌发存在,在夏、商时期盛行。人们对祖先鬼神的崇拜和祭祀十分重视,《论语•泰伯》所提到的大禹“致孝于鬼神”就是典型一例。殷商时代人们重视“孝”行的同时,“孝”字也应运而生。在出土的殷商时代甲骨文和金文中,都发现了“孝”字。因此,《汉语词汇史》将“孝”字放在“社会的发展与词汇的发展”这一章节的“封建社会的词汇”中,笔者认为不太恰当。
综上,“孝”不是封建社会的词汇。
注释:
[1]《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四0引《异苑》:“世有紫姑女,古来相传是人妾,为大妇嫉,死于正月十五夜。后人作其形,祭之曰:‘子胥不在,曹夫亦去,小姑可出。捉者觉动,是神来矣。以占众事。胥,婿名也。曹夫,大妇也。”又引《显异录》:“紫姑,莱阳人,姓何名媚,字丽卿。寿阳李景纳为妾。其妻妒之,正月十五阴杀于厕中。天帝悯之,命为厕神。故世人作其形,夜于厕间迎祀,以占众事。俗呼为三姑。”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十五日,其夕迎紫姑以卜将来蚕桑,并占众事。”宋沈括《梦溪笔谈》卷二一:“旧俗,正月望夜迎厕神,谓之紫姑。亦不必正月,常时皆可召。”清黄斐默《集说诠真》:“今俗每届上元节,居民妇女迎请厕神。其法:概于前一日取粪箕一具,饰以钗环,簪以花朵,另用银钗一支插箕口,供坑厕侧。另设供案,点烛焚香,小儿辈对之行礼。”
[2]“尊老”所尊的是“老”,其对象即指老年人;而“尚齿”所“尚”的是“齿”,即表示对于年龄的尊重。“尊老”所对应产生的主要是孝的观念,而尚齿所对应产生的则主要是悌的观念。但由于在最早期,孝悌的观念并没有明确而稳固的确定下来,因此,尊老和尚齿一般可以共同使用,表示对长者的敬奉。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词汇史[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
[2]王力:汉语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80.6。
[3]张锡勤,柴文华主编:中国伦理道德变迁史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5。
[4]张岱年:中国伦理思想研究[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4。
[5]夏爱君,王裕民编著:中华传统美德丛书•忠孝卷[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