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市康复医院住院患者卫生防病知识知晓及行为形成情况调查
2011-06-08汪中华汪琼华
汪中华,汪琼华
为了解住院患者健康知识、态度和行为现状,有针对性地对其进行教育与疏导,为持续、有效地开展卫生防病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笔者所在医院于2009年开始对收治的患者,采用《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和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问卷进行调查,时限为1年,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600例调查对象中男278例,占46.3%;女322例,占53.7%。年龄14~59岁,最小14岁,最大59岁,平均30岁。选取城市社区居民、机关事业单位职工、企业职工、农村居民、学生、流动人口等6类人群住院患者各100例。共发有效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600份,有效率为100%。
1.2 方法 调查采用健康教育所统一设计的 “居民基本卫生防病知识调查表”。调查方法因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对有文化的被调查者,采用自填式凋查,问卷回收后由调查员进行核查;对没有文化的被调查者,进行面对面的访谈式调查。知晓率计算公式:被调查者合计答对题数/被调查者应答题总数×100%[1]。行为形成率计算公式:被调查者正确行为项数/被调查者行为总项数×100%[2]。数据分析:用EpiDala3.1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1.5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防病知识 住院患者基本卫生防病知识平均知晓为89.7%。在600例被调查者中,答对率100%的有239例(39.8%)。在6类人群患者中,机关事业单位完全知晓0例、部分知晓100例;企业单位完全知晓69例、部分知晓31例;城市社区居民完全知晓84例、部分知晓16例;学生完全知晓56例、部分知晓44例;农村社区居民完全知晓30例、部分知晓70例;流动人口完全知晓0例、部分知晓100例。6类人群患者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 (F=26.3,P=1.00),城市居民与学生患者的知晓率相对较高,两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余两两之间经q检验均有明显差异。见表1。
表1 不同人群患者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
2.2 不同患者对不同防病知识知晓情况比较 将调查题目按《健康66条—中国公民健康素养读本》中分成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和基本技能知晓率。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城镇居民患者最高占95.7%,流动人口患者最低占71.6%。6类人群患者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15.1,P=0.00),各人群患者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均有差异。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企业职工患者最高占97.4%,流动人口患者最低占75.6%。6类人群患者的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32.9,P=0.00),除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患者和学生患者之间的知晓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各人群患者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有差异。基本技能知晓率学生患者最高占99.0%,流动人口患者最低占81.0%。6类人群患者的基本知识和理念知晓率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20.3,P=0.00),各人群患者经q检验发现两两之间均有差异。见表2。
表2 不同人群患者对不同内容健康知识知晓率(%)
2.3 行为形成情况 住院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3.5%。在600例被调查者中,吸烟时会避开他人的479例 (79.8%);咳嗽、打喷嚏时能将口鼻掩住的538例(89.7%);饭前便后基本每次洗手的539例(89.8%);家里的菜刀、砧板生熟分开的441例(73.5%);每天做到早晚刷牙的481例(80.2%)。在6类人群患者中,机关事业单位患者上述健康行为完全形成的80例、部分形成20例;企业单位患者完全形成56例、部分形成44例;城市社区居民患者完全形成53例、部分形成47例;学生患者完全形成83例、部分形成17例;农村居民患者完全形成51例、部分形成49例;流动人口患者完全形成37例、部分形成63例,6类人群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有显著性差异(F=13.5,P=0.00),除机关事业单位患者和企业职工患者的行为形成率无显著性差异外,其余两两之间经统计学分析比较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表3 不同人群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
3 讨 论
3.1 知晓率情况 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为89.7%,高于笔者所在区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农村≥80%、城市≥85%的目标要求,说明健康教育活动的展开在卫生防病方面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通过必要的方法和途径,能够有效引导居民理解健康概念、营造健康环境、培养健康行为、掌握基本防病知识与技能。
3.2 不同人群患者对基本卫生防病知识、行为和技能掌握情况 基本知识和理念掌握相对较差,平均知晓率为86.1%;而健康行为和基本技能掌握相对较好,平均知晓率91.7%和94.8%。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基本知识和理念的教育,注重针对性和实效性,使住院患者对基本卫生防病知识掌握更加全面,对防病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
3.3 健康行为形成率 行为的改变是获得知识、产生信念(态度)、形成行为的连续过程,知识是建立或改变健康相关行为的基础,而态度则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调查结果显示,住院患者健康行为形成率为83.5%,高于笔者所在区基本卫生防病行为形成率农村≥70%,城市≥75%的目标要求。农村居民和流动人口健康行为形成率相对偏低。因此,在提高居民卫生防病基本知识的同时,应当重点加强对两类人群健康行为的教育和干预。只有当人们具有了一定的卫生防病知识,建立起积极、正确的态度,才能形成良好的健康相关行为。
3.4 6类人群患者间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6组人群患者的文化水平不同,认知程度不同,故对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意识的重要性认识不同,对健康教育知识的摄取量也不同。一般来说,文化水平越高,认知程度越高,往往健康意识、自我保健意识也越强。此外,对6组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程度不同,机关企事业单位、城镇居民及学生患者接受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机会相对较多,故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的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较高;而流动人口及农村居民患者健康教育的参与热情和受教育途径相对较少,因而基本卫生防病知识知晓率和行为形成率较低。因此,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仍是今后健康教育的工作重点。建立适合流动人口和农村居民健康教育的平台,利用多种形式和途径普及健康知识,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是健康教育工作者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1]孟国荣.普通人群精神卫生知识知晓率调查结果分析[J].上海精神医学,2005.17.
[2]霍 炎.长春城市社区居民干预前后健康行为形成率及影响因素[J].中国社区医师,2007.9.